2019-06-03 15:05:36
排斥《易经》的杨振宁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些现代科学事实
近代物理学界的知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经断言,是中国文化的模糊性思维特征,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科学思想萌芽,并明确认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阻碍近代科学萌芽的罪魁祸首。
虽杨振宁发表这样的讲话已经过去了14年,但作为一个在自然科学领域举止轻重的人,用这样的观点探讨人文思想,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母国文化的态度和思路,至今想来仍然让人感觉惊诧。
从最新的研究成果看,《易经》最早是一部占卜书,具体成书时间因为年代过于久远而无法考证。但学术界大体认为《易经》应该萌芽于夏商之前,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的符号语言体系逐步开始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有一种猜测更有可信度,那就是认为《易经》应该是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由无数的华人始祖不断积累占卜的卦象,根据预测结果与事实不断修正卦辞,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群体长时间的作品,绝非一人一时之作。至于当前某些易学家宣称的《易经》是外星高等文明传授给人类的提法,显然过于夸张和荒诞。
《易经》成型后的六七千年的时间里,无数人对这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著作心往神驰,意图可以破解其中蕴藏的远古华夏民族的人文密码,揭开那段再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谜团。解读《易经》,首先遇到也是最大的阻碍就是语言的阻碍。由于时隔久远,语言又是一个不断进化、变异、分化信息系统,即使在同一时间,汉语就显现出“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何况经历数千年的字形、发音、字义、语法的变迁,《易经》中那些卦辞就越来越让后世的人感觉艰涩难辨。不会读、读不懂,只能凭借猜测甚至臆断,这部神秘莫测的上古书籍就被人冠上了“天书”的称号。
反过来说,这种缺乏确定性猜测,也给后世研究《易经》的人留足了发挥的空间,所以《易经》的研究就呈现出异彩纷呈、派别繁盛的壮阔景象。其中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流派,当属易理、占卜、堪舆三大派别。其中易理派又形成了更多分支,例如中国传统医学,就充分借鉴了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形成了独特的阴阳辩证思想和诊断、治疗特色。现代还有一些易学家认为《易经》是人类最早的一部文学史诗,记载着一场上古时期缠绵悱恻、恩怨交错的爱情故事,并将它“翻译”出来,写出了一部有一定可读性的小说。这也是见仁见智,对此不作评论。
众多的“易经粉”里,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孔丘,他曾经“韦编三绝”地翻读和研究《易经》,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思想,为《易经》撰写了注疏。孔丘的注疏“十翼”和《易经》本身一起被称为《周易》。孔丘解读的《易经》从此成了儒家经典,被奉为“百经之首”。但《易经》并没有从此成为儒家的专享。学术界达成共识的儒道同源,既有孔丘曾经问礼于李耳的史实,也有《易经》同时是道家经典的明确例证。毫不夸张的说,道家的所有思想都建立在《易经》的模型上。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既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深刻的影响则体现在化学、医学、建筑、制造、水利自然科学领域,道家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之祖”。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四大发明”的诞生,中国数千年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璀璨夺目的物质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道家思想,也就是《易经》所提供的思维模型。从这个角度说,杨振宁断言的《易经》是中国科学思想萌芽的阻碍说法显然就过于武断。
也有人解释说,杨振宁作为一个接受西方教育偏多的现代物理学家,可能并不曾仔细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和中国的古代思想史,提出这样的论断并不稀奇。但《易经》对于现代科学特别是所谓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特别是几个事关重大的事实,杨振宁不该漠视或者不知。1701年,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受《易经》中六十四卦的变化和阴阳爻的启发,发明了二进制运算模型,从而开启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大门。阴阳爻相当于数学中的“0”和“1”,六十四卦从0到63这64个数字,构成了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数学上称之为八阶矩阵。1957年苏特兰德发现了环腺一磷,1963年普莱斯发现了环鸟一磷,二者在维持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1973年,戈德伯格根据《易经》的阴阳学说,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认为环腺一磷与环鸟一磷就是人体内的两个对立的调解系统,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学说非常相似,极有可能就是人体阴阳系统的物质基础。
当然,这些科学家依据《易经》得出的研究成果可能是歪打正着,也很有可能与《易经》的真正奥义相去甚远,甚至毫不相干,但《易经》给予他们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是显然存在的。当然,杨振宁可以坚持认为《易经》不会有益于自然科学研究,但这几个典型的事例就充分说明,《易经》至少不应该是中国科学思想萌芽的阻碍吧!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