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15:05:57
黑格尔说:“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而前面所说的那些事物、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等等,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
此处理念的所指即邵雍皇极经世理论中挂一卦的意思。事物的发展变化、我们每一个人的八字、朝代或者国家的国祚,都是现实性。理念自始至终贯串于现实性之中。想要从本质上理解现实性,就必须把理念数学化,公式化,从而彻底的、全方位的观察现实性。这一步黑格尔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先师邵雍做到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从容不迫地欣赏理念河流滋养的两岸旖旎风光吧!
一 、朝代与易经的关系易经不可能如同空气一样存在,易经必须由人来传承。请看下表:
这个表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朝代的兴衰治乱是遵循易理而变化的。举例来说,南宋的国祚是381年,而实际上只享有153年,原因就是没有制定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政策,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不能够始终保证人才辈出,小人当道,不亡何待?
两宋灭亡最大的特点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同于其它朝代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定律。鉴于目前形势,不便于长篇大论,请自行搜索特朗普的军师班农对国家战略的有关论述。
易经预测的实用性,对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存亡关系极大。如果仔细阅读历史书籍,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朝代兴起必定与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易学家联系起来;朝代即将灭亡,易学人物一定会湮没无闻。《明朝那些事儿》说了一个故事: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选择跟随哪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笔者按:即姚广孝,类似诸葛亮、刘伯温式的人物)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儿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嘈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终于来了!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了:“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朱棣愣住了,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贫僧有大礼相送。”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噢,何礼?”到关键时刻了,不能再犹豫了,这个礼物一定能够打动他!“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吗!”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这个诱惑太大了,他一定会来找我的。果然,过了一会儿,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跟我来吧。”一丝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于太平之世造反,是极其不得人心的,姚广孝的确没有食言,硬是给朱棣送了一顶“皇”帽子。这就是易经知识的作用。
二 、命运与易经的关系人的命运究竟是不是注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可以研究,就是《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的事迹。《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这篇家训一共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是了凡先生一生道德学问、亲身经历的总结。袁了凡先生访高僧云谷禅师於栖霞山中,与禅师讨论数可逃不可逃,命运是否天已注定这个问题。了凡先生说:我的命运已被精通《铁板数》的孔先生算定,而且事事皆准,无出其右者,故此,在人生中,再也不起心动念有所欲求了。云谷禅师笑说:本以为你是一个圣人,其实也是个标准凡夫啊。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袁了凡自此明白了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做大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由此命便可改变。事实上,袁了凡先生自佛前发弘愿后,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直到他七十四岁于家中仙逝,他的人生道路完全摆脱了孔先生原来的预测。
命数是什么?
命数就是时空值。
元、会、运、世、年,这5个量级的时间值是无法改变无法选择的,这是刚性的东西,只能以其本来面目毫发无损的发展下去,如同我们的骨骼。而月、日、时量级的时间值是柔性的,可以自由支配,如同我们的血肉时而丰满,时而瘦消。把握并且选择命运之数,比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加有趣味。 三、 事物发展与易经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琐事。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四十多岁时,考虑要不要从政,也曾为自己算卦,占得贲卦,孔子因此非常不高兴。他的弟子子张就上前问道:“师,闻卜者得贲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说:“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之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也。”
红漆是不需要再添加其它颜色的,白玉是不需要雕琢的,因为人为一加工,黑白就混淆了,质地有余的事物是根本不需要人为加工的。山下之火失掉了火炎上的自然属性,不是表现孔子思想的卦象,因此他不高兴。
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有周游列国的想法,占得一卦为火山旅。当时,他以此卦请教于商瞿。商瞿分析说:“子有圣知而无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权位。所以,孔子伤心落泪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天之命也。”
旅卦火在山上,火性得以发扬,这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可是经过商瞿分析之后,孔子却更加伤心,周游列国也同样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孔子焉能不哭!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更加反映出了孔子的个性。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周游列国的事迹,孔子的形象、孔子的思想会有那么丰满吗?
把日常琐事的变化情况付诸卦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极度时髦的做法,属于非常高雅的事情。
笔者遇有日常杂事诸如远行、理财、疾病、子女升学、天气状况等等无不占卜,通过卦象提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及早思谋对策,方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对。
此等风雅韵事,确实应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