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15:07:38
文/吕海峰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其实,如果说起指导曾国藩成功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周易》。其中,阴阳调和成为了曾国藩的处事原则。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将《周易》通读完毕。
首先,他多次在家书中曾经提起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叫“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这后来成为了他的智慧之一。换言之,曾国藩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就是非常注重不断完善自己的智慧,促进其仕功的建立。
回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其他种种矛盾,无一不突显出来。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又形成两大政权的对峙,整个国家处在极端危险的境地。曾国藩由于种种历史的机缘,冲进政治斗争漩涡的中心。一个新的人生舞台在他面前展开,奋斗成功就可以实现“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的宿愿;不慎失败就会家破人亡。因此,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对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于是,《周易》这本书就走入了他的视野。他根据周易哲学,对世界的运行作了如下的理解:“天地之数,以奇而生,以偶而成,一则生两,两则还归于一。一奇一偶,互为其用,是以无息焉。物无独,必有对,太极生两仪,倍之为四象,重之为八卦,此一生两之说也。两之所该,分而为三,淆而为万,万则几于息矣。物不可以终息,故还归于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两而致于一之说也。一者阳之变,两者阴之化,故曰一奇一偶者,天地之用也。”
所以,纵观曾国藩一生,作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正是因为能够在各种困难复杂的条件下,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易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才走向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