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灵梦网
灵梦网 >> 命理运势 >> 风水 >>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2019-06-03 15:19:08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人物形貌描写,有的有史可查,有的则出自罗贯中的杜撰。前者如刘备、关羽、孔明等,后者如曹操、张飞、魏延等。罗贯中在处理前者时,有意强化了人物外貌本来就具有的相术文化蕴意;虚构的部分,更是借用了相术原理。略举几个例子。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1、

刘备一出场,作者写他长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季羡林先生认为,小说中刘备形象的描绘,“是把六朝以来受了佛教故事影响的对帝王的描写,融入我们的传统”。

其实,它是根据《三国志·刘备传》中“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之语改写而来。况且,中国的“耳文化”源远流长,用不着外借。早在《山海经》中,《海外北经》就描写到一个聂耳国,“为人两手聂其耳”,郭璞注云:“言耳长,行则以手摄持其也”。就是说耳大到只有靠手持着才能行走。

《大荒北经》又写到了一个檐耳之国,郭注说:“其人耳大,下垂在肩上,朱崖,檐耳,镂画其耳,亦以放之也。”“檐”也是大之意。

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多有两只大耳,上齐眉梢,下至嘴角,耳宽近面部的一半。二号坑纵目人面具的耳朵更为突出,耳尖向上方伸展,似一对展翅欲飞的鸟翼。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老子名耳,字聘。《说文》耳部解释道:“耽,耳大垂也。”耽音近聘,又旁于檐,解云:“檐,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檐耳之国”。清毕沉《道德经考异序》中指出:聘、耽、檐“三字声义相同,故并借用之”。可通用。

晋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明确指出,耳大为“仙相”。他引用别人的话说:“若令吾眼有方瞳,耳长出顶,亦将控飞龙而驾庆云,凌流电而造倒景,子又将安得而谙”。《拾遗记》中描写到的仙人就是“耳出于顶”、“修眉长耳”。汉时南方已以大耳为贵,《后汉书·南蛮传》说越裳国:“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缝之,垂肩三寸”。

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始作俑后,后来小说中的帝王或仙人大多长着一副与刘备相似的尊容。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皇帝,如李世民,刘邦等;第二类是王侯,如齐王、宇文成都等;第三类是曾凌驾于帝王之上的权臣,如魏忠贤等;第四类是草头天子,如程咬金;第五类是仙人,如牛郎、杨歌、吕洞宾。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总之,都是权力或道行达到了顶峰的人物。用来形容他们的语词有龙、凤、虎、口。这些词语在古代小说中,几乎成了形容帝王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是不能乱用的,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据说,在历史上有资格用龙凤比喻的人屈指可数,只有诸葛亮、稽康曾号卧龙;汉魏时汝南许韵、许虔,人称二龙。唐时鸟承王比、承恩兄弟,人也称二龙。

此外,《老学庵笔记》卷七《贾众妙善相》说:“曾鲁公脊骨如龙,王荆公目睛如龙,盖人能得龙一体者,皆贵极人爵”。金张行简的《人伦大统赋》中说房玄龄“龙睛凤目”。《西湖二集》二四卷中说周必大得龙之须。这些都是贵为宰相的大臣。

他们的形貌特征归纳起来有二个:一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据宋赵崇绚《鸡肋·垂手下膝》统计:史载刘备、晋武帝、后周太祖、陈武帝、宣帝、前赵刘耀、秦符坚、后秦姚蓑、南燕慕容垂、五代南汉刘薰,蜀王衍、北魏李祖、南史宋王元初等皆垂手过膝。

若就近溯源,古代小说中的仙人描写显然是受了传说中老子形象的影响;帝王描写则受了传说中“禹耳三漏”的影响。所谓“禹耳三漏”,意思是说禹有三个耳道或耳大而多曲。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但若进一步推原,是受了远古时期巫文化的影响。王卫东先生认为,古人崇拜大耳与巫史文化有关,大耳能通神,能接收到神传达的信息。那时候,巫师和王者集于一身,先是巫师兼部落首领,再是王者兼巫师,最后王者与巫师才分而为二。后世小说中描写的拥有大耳者多是仙佛和君王,就是这种原始文化影响的残留。

后来的相术学也受此影响,《晋书·陈训传》记陈训相王导:“公耳竖垂肩,必寿,亦大贵”。《神相全编》卷2《达摩五官总论》中又引许负的话说:“耳能齐口角,曾服不死药。”又说“耳大垂肩,极贵天年”。《神相全编》十《论手》云:“手垂过膝,盖世英贤”。

而明清小说中的有关描写则受到了相术学的影响。其二是龙行虎步、龙腰虎背、龙眉凤目等。《神相全编》卷三云:“龙眉凤目人中贵”。卷六《神异赋》云:“虎步龙行,刘裕至九重之位。”此句有小字注云:“虎行位至侯王”。卷十一又云:龙形人“威灵赫奕人无比”;凤形人“位极人臣贵国公”。署为宋齐丘的《玉管照神局》也云“凤目龙瞳,位三台而居八座”。《神相全编》卷六还云:“伏犀贯顶,一品王侯”。《文选》中刘峻《辨命论》李善注引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口,右角月,王天下也”。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2、

张飞“豹头环眼,燕颁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形貌不见于史传,乃罗贯中从班超身上借来。另外,孔明面如冠玉,马超面如古月、目若朗星,陈武面黄睛赤,皆于史无征。把后来小说中的将相置于张飞、马超、陈武等人之中,几乎很难分出彼此。

这些将相之貌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勇猛型,用虎、豹、熊、狼等凶猛野兽来形容其头、腰、背、须等部位,其中尤以“豹头环眼、燕颁虎须”一语使用频率最高。

据《后汉书》中《班超传》记载:永平五年,班超之兄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随母至洛阳,家贫无以为生,只得为官府抄书。班超有次去看相。相士对他说:“祭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颁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就是说,你哥哥终其身不过是个布衣书生罢了,而你却要封侯拜将。后来,班超真的率军远征,平定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这个故事对后来的相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伦大统赋》云:“燕颁虎颈,万里侯封”。托名为陈传的《神异赋》也云:“燕颁虎头,班超封万里之侯。”又说“腰圆背厚,方保玉带朝衣”。《玉管照神局》卷下云:“腰欲圆不欲满,足欲方厚,此贵相也”。所以虎背熊腰乃富贵之相。所谓豹头乃为圆形头,明清小说中多有把猛将之头夸张为“笆斗”的。

古人认为,头为精神元气所聚,天人相符,《黄帝内经·灵枢经》云:“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口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谷物以饱满为好,颗之“页”部即指头,圆而饱满的头形乃为长寿吉祥之征。俗语所谓大头有保,大头有福即是此义。

第二种类型是英俊型,多用傅粉、冠玉、满月形容面部,用涂朱形容唇部,用“星星”形容眼睛,用“悬胆”比喻鼻子等。《庄子》杂篇《盗拓》写盗拓“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当他得知孔子来访时,勃然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这是目如朗星、齿白唇红、音如洪钟等词语的最早来源。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神相全编》卷二说:“两睛黑光如点漆,昭辉明朗,光彩射人者,极贵人臣”。口“如朱抹,名誉相传”。卷六引《神异赋》谓“河目海口,食禄千钟”。卷三又云:面如满月,“男主公侯将相,女主后妃夫人”。《相术集成》卷二中谓“鼻如悬胆”、“声如远钟”、“口中容拳”,皆是大贵之格。

第三种是丑陋型,特征是脸或黑或黄、或红或青;眼或红或凸出;须发或青或红等。这种人一般性情狠庆暴烈。如《玉管照神局》云:“满面青蓝多逢速否”。“睛浮缕赤光射外,白口杀人诚可畏”。宋之前的相书《月波洞中记》卷下谓:“赤缕贯瞳”、“目圆睛白凸”为凶暴之相”。

在明清小说家笔下,具有这种形状的多是番将。明清小说中,汉族与周边民族发生的战争,几乎都有反映,但写到少数民族的将领却几乎都是如此形容,而公主则多是美貌如花。史事实。由此可见,小说家利用相术观念来歪曲、歧视少数民族,这也是夏夷之辨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

《国语·郑语》记载:“周王恶角犀丰盈,而近玩童穷固。”韦昭对此注云:“角有伏犀,辅颊丰盈,皆贤明之相”。后世相书和小说中描写到公侯巨卿时,有伏犀贯顶,两颊丰满之语,皆出于此。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3、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描写曹操道:“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所谓“细眼”,就是眼睛小,呈三角状,似蛇睛、鼠目或蜂目。《左传·文公元年》载:“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黑出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黯太子商臣。”商臣知道后,“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路而死。弗听。丁未,王编”。

宣公四年初,又记子文相楚司马子良子越椒,“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著名军事家尉缭断定秦始皇心肠狠毒,不讲情义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在后世相术理论中,蜂目豺声遂成为狠毒奸诈之相。在后来小说描写中,蜂目豺声、三角眼成为奸诈小人的代名词,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些奸臣恶人多用鹰、鼠、犬、蛇、嶂、豺等凶狠奸诈动物来比拟,相貌呈现为头尖、鼻勾、睛小等特征。按相术的说法,这种人往往下场悲惨,难以善终。

《人伦大统赋》云:“泵视心圆而无定,狼顾性狠而难名”。《玉管照神局》又云:“鼻如鹰嘴,吃人心髓”。《神相全编》卷三:“目如蜂目,恶死孤独;目如蛇睛,狠毒孤刑”。卷六:“眼若三角,狠毒孤刑”。卷九引《惊神赋》云:“鼠目嶂头,必竟难登仕路”。卷一谓:“夭折贫贱之人,声轻声噎,声浮声散,声低声小,或如破锣破鼓,语音焦枯,声大尾焦,声雄不圆”。卷三谓若“横纹额上”,则其人辛苦劳碌,又主孤单。卷十二又说:“纹理交加额上生,定知为事不分明。”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4、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还写到了一些隐逸之士,如水镜“松形鹤骨”,李意“鹤发红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状。”孟公威“清奇古怪。”娄子伯“鹤骨松姿,形容苍古。”这类人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身体各部位之间不协调,显得怪丑,但精神清奇。《玉管照神局》引《西岳先生截相法》云:“且看和尚道士,最要貌丑神清”。

二是眼呈碧色,形体多用松、柏、鹤、龟等来比拟。葛洪早就指出,“方瞳”是神仙的特征之一。南怀瑾认为,这是气功修炼到一定境界的表现,当某人“修道有成时,气脉全通,两眼蓝色,眼瞳定而有力,发出方楞似的光芒”。大概还与早期高僧多从西域而来有关,表现为人种特色。所以说碧眼方瞳是神仙。

另外,明清小说中还有两个用得最滥的词语,一个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乃形容帝王将相、才人韵士的共用词。《神异赋》中“伏犀贯顶,一品王侯”一语下小字注云:“地阁方圆得乎地,天庭饱满得乎天。得乎天者,必贵;得乎地者,必主于富也。”古人认为,气清者上浮为天,气浊者下浮为地。《尔雅·释名》中释地云:“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相术学又认为天庭管人的前半生,地阁管人的后半生,所以若某人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之相,就意味着他一生既富且贵。

另一个是眉清目秀,一般用来形容才子。《水浒传》写吴用“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是较早运用这个词汇的小说。后来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使用频繁,令人生厌。《麟儿报》中廉清、《春柳莺》中石液、《锦香亭》中钟景期、《平山冷燕》中平如衡、《快心编》中凌星等,都是如此模样。《神相全编》卷一《人身通论》云:“智慧者,眉清目秀,声价少年知”。

《三国演义》与相术之学

卷六引《神异赋》云:“目清眉秀,定为聪俊之儿。”“天庭高耸,少年富贵可期;地阁方圆,晚岁荣华定取”。《月波洞中记》卷下:“轮廓分明分外奇,耳珠朝口禄无亏”;“口常红润主清贵,年少登科众共知”。“聪明须得眼如点漆,口如四字,唇似朱红,两角朝于天仓,便是公侯之位”。

通过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人物形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它受到了古代相人术的影响。对后来的小说家而言,它又成了一种范型,以致明清小说中人物形貌的描写方式几乎没有不受相人术影响的,很难跳出面如冠玉、声若洪钟、龙目凤睛、鼻如悬胆、嶂头鼠目、眉清目秀、两耳垂珠、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岳朝拱、四读分明这些词语范围。而且人体中不少部位名称也源于相学术语,如天庭、地阁、四读、五岳、三台骨、玉枕骨、巨鳌骨、骚马骨、印堂、山根等等。从而形成了明清小说中人物形貌描绘的类型化、程式化。

来稿/晴川

首页| 风水| 解梦| 看相|
命理| 生肖| 星座| 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