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18:04:28
汉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西方的字母拼音文字有着本质的区别。汉字的造字遵循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多点透视、构形会意、借音补义、形声相生、音义相转”。利用西方的字母去拼音识字,丢失了汉字本身的造字理念,看起来是一种进步,实际是背弃道统,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发展。如果这样下去,“鸿鹄之志”读错的高级学者,也不仅是我国第一学府的首席执行官。喊的口号再响亮,读音都不懂,意义就很难说了!就如天天喊“以人为本”,“人”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不懂“人”的读音,你就不懂“人”的意义,“以人为本”就成了空话。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体。破解汉字的意义不仅有形义,还有音意。
一、拼音识字丢失了汉字“天人合一”的造字理念基础
汉字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易经》基础之上的。《易经》是研究“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天计时(时间),地生物(物质),人认知(意识)。通俗的讲:通过看天(日、月),看地(山、水),看人(男人和女人)多角度融合创造出来的,所以“天、地、人”这三个字都有人的存在。“天也是人,地也是人,人更是人”。可以总结汉字的造字理念为:天人合一、多点透视。天这个字有人的存在好理解,人上(古文上“二”)为天,人在天地间,地中有人怎么理解呢?通过汉字八画会意拓扑,你就会理解它“也”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地可以生长万物。汉字的形成也是“天人合一”的结果。“远取诸物、近取者身”。把看到的自然现象与自身作比较,形成被大家共识的结果。
女(尼乳切nǚ)从甲骨文看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头上插一簪子,形态矜持端庄。楷书受两汉礼教思想的影响,楷化为“女”。女是由折“”、撇“丿”和一横“一”组成的字,女的笔画释义为:折“”表示女子具有曲线美,柔情似水;撇“丿”指示阴柔、女性、向内用力,这里表示温柔的女性;一横“一”指示女出嫁要从一而终。读音为尼(ní)和乳(rǔ)的切音(ní+rǔ),尼指女人身体柔软,乳指女人有哺育功能。女作偏旁部首常表示“中空”,如楼、偃、屡等。女、妇、妻、母、妾,都是指女性,各有不同的指向。女指未嫁女性,嫁人后曰妇、曰妻、曰妾,生子后称母。妇借“附”声强调妇是随夫的附属身份;妻借“齐”声强调妻子与丈夫齐同的身份,把家庭治理得整齐干净;妾借“怯”声指示立在妻子一边不敢说话的小老婆;母借“模”声指示生下的孩子模样像父母,母以子贵。
尢 (又yóu 枉wāng)是尤的初文。从尢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在手指上加了一横,寓意手多一指。横和撇“”在多数汉字中表示手,如有、友、左、右等中的“”都指手。是由“十”演变而来,“十”指手的的十个手指,借“拾”声,说两手相合,正十个手指。十变形为“”变形就增义,竖“丨”改撇“丿”说明手是做工用力的。“乚”指示一个多余的弯曲的手指,尢为十指多一指,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手有六指的;尢后加点“丶”繁化为尤,用于区别尢,“丶”指示多出的那一指。尢和尤借“又”声表示手多出、增加的的手指;尢借“枉”声表示多余的手指的弯曲之意,繁化为“尪”。后依据尤字造的“疣、鱿”论证了手多指的结论。
二、拼音识字违背了汉字“散点透视”的造字思维方式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东方人的思维理论“易经”基础上的。易经的理论体系是立体的思维方式――天-时间、地-物质、人-意识,即“散点透视”,又叫“多点透视”;西方的哲学体系是平面的思维方式――物质和意识,即“单点透视”。汉字是多信息的聚合体,是把“音、形、义”集于一身。每一个字都是一首动听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东西方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差异:1.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多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就是从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角度获取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如我们的国画就是多角度看到的场景集中到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的国画是一个“平面画”;我们的汉字也是把音、形、义三方面的信息集中表现一个字上,所以,我们怎么才算认识字?就是不仅要还知道“人”读“ren”;还要知道它是有男人和女人的组成,哪一划代表女人?哪一划代表男人?更重要的是明确人的意义是什么?在天地人中人的意义是指人的意识。所以我们天天喊“以人为本”就会知道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西方人的思维特点:单点透视,就是善于从单角度看问题,西方画是立体的,从不同角度看是不同的。英文的26个字母就是符号,没有特定的意义,就像man可以翻译为“人”,但“人”不可翻译为“man”。同样英文"goode"可以翻译为“好”,但汉字“好”,由于语气不同,就不能翻译成“goode”。从语言角度来说,西方语言是直白的,东方语言是委婉的。
三、拼音识字忽视了汉字“构形会意”的造字构形方法
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是汉字的八画。汉字八画有着特定的意义。就如同化学元素样,组成物质的元素到目前为止,自然和合成的元素有118种。同种元素性质相同就是核电荷数相同,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存在的状态有关,同种元素不同的状态性质不同,高价态和低价态性质不同。汉字八画也是和化学元素性质类似。同种笔画表现出来的物性是相同的。汉字笔画最原始的意义,也就是本义,是建立在物理学的角度基础上的,来描述物质形状和运动特征的。每个笔画都有特定物理意义,不是随意编制的。最初参照人的生长和发展规律来定义的。汉字八画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是人们对天地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原始的造字就是看天看地看自己,远取诸物近取者身,最后用笔画确定其表象,并引申其意义。八画也有本义和演义(引申义)之分。
力(耒耜切l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耜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力的笔画释义为:横折弯钩“”表示向内弯曲的臂膀,或者拉车拉犁时弓起的身体;“丿”指示向下向内用力,这里指向自身方向用力。许慎的《说文解字》当时汉字还没有笔画定型,还是用古文字解释,必然有他的局限性。汉字楷化是质变过程,有的字的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力借“耒(lei)耜(si)的切音(lei+si)”表示用耒耜耕作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又(右yòu)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都是象手向上抓东西之形。楷书为又,由横折撇“フ”和捺“”结合的字。横折撇“フ”表示手可弯曲握持,向内用力;捺“”表示可以向外用力。“又”的合意就是指手的灵活性,即可以向内用力,又可向外用力,还可弯曲握持东西。又和手的区别在于表现手的不同功能。借“右”声来说明手分左右,呈对称之形,右手优于左手。
汉字的“形”指是汉字是一幅画,有的还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动态的场景,如“仝(拟声)”,这个图画就是众人打夯的画面;有的字还是长篇的历史剧,如“水浒”中的“浒”,这个字就展示《水浒》这部名著的主题,以后会做具体分析。浒中“氵”指梁山泊;“讠”指说书,讲故事;“午”是旗的省形“”和干的合体,表示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扯旗造反。浒的隐喻为:说了有一伙人在水泊梁山扯旗造反的故事。
每(美)是由生的省形“”和母会意而成的字。生“”中“丿”表示向下向内,这里指植物活动的向下生根,或动物的下生;“一”表示某一个;母表示母亲;字形会意为母亲所生的某一个孩子。借“美”声表示母亲看自己生的孩子都是美的(俗话:媳妇都是别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每的本义为同一母亲所生的某一个。
四、拼音识字忽略了汉字“借音补义”的造字成音方法
汉字的“音”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解汉字必须具备两把钥匙,一把是“形”和另一把是“音”。必须用这两把钥匙,才可解开汉字“义”这把锁,才能揭示汉字蕴含的自然、历史、社会、科学的奥秘。眼(借音演) 眼的左旁是“目”,在《新华字典》中,目的解释是“眼睛”。既然有了这个“目”为啥还要造个这个“眼”字?是先人故意给后人制造麻烦吗?绝不是这样!那是小看了我们古人的智慧。用“目”这个字来指示我们的“眼”时,我们的先辈发现“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还有什么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的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说目的视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组成的一个新的字。造完这个字后,还发现眼睛还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眼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在《新华字典》中对“眼”描述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确切完善吗?这样解释还是目是眼,眼是目,体现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读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释这个“眼”字。有一定视力限制的,体现人的心理特征的视觉器官。才是“眼”的确切定义。
从拼音出现以前,古代的辞书字典是怎么标音的呢?多少是其它同音字标注,或者用两字相切进行标音,多数标注的字与本字意义关联并不密切,甚至没有多大的意义关联,只是说明读音罢了。《中华字通》是我见到的唯一一本对所有字进行读音破解的字典,虽有个别字读音来源说明有点牵强,多数还是很切合实际的。让读者认识到读音来源的意义,明确“借音补义”的造字理论体系,例如“每”的读音为什么借“美”?从“每”的字形会意来说,“每”是同一母亲所生的某一个孩子。从其读音“美”来说明母亲的心理状况,也验证了农村常挂在嘴边的俗语:“XX都是别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美(好)”。以及“美”借“眉”、“妹”借“昧”的读音,都完善了字义。山的读音是“石尖切”、才的读音“存在切”等。这样读音来历都补充了汉字的意义。汉字有“借音补义”的道理,应该利用这一理论,把汉字读音相近的汉字进行关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东”借“动”音,让学生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出东方,万物动长。“西”借“夕”声,说明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栖息。这样学“东”知“动”,学“西”知“夕”。
五、拼音识字割裂了汉字“形声相生”的形音关联过程
汉字是有形声相生的道理。也就是说汉字的字义是建立在形义和音意的基础之上的。有形有声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条件。有形无声那是汉字的部件。通过汉字笔画会意形成的独体文,或者文文会意、文字会意形成的合体字,单纯的字形会意只是字义的一部分,还要补充读音的意义。形义和音意两者缺一不可,相向而生。
现在学习汉字,从学语文开始就借助“现代汉语拼音”识字,部编小学语文课本虽把“拼音”延后一章,开始采用直识的识字方法,但多数老师是从“拼音识字”过来的,不明白汉字读音来源,不知道还有其它方法教授汉字,自然还会走目前唯一的“拼音识字法”。
阿(我)是由阜的变形“阝(在左)”和可会意而成的字。“阝(在左)”表示山连山,大山负小山;可表示一人喊口号众人相应,是哥、歌的初文。黄河中的“河”就是众人相应,共同治理的水道。在“阿”中可以理解“河”的省形。阿的字形会意为山河、山川。借“我(音变a、e)”表示应答声,在山川间喊话的的回声。阿的本义人站在山川间喊话及其听到的回声。引申[ ā ]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如阿大、阿宝、阿唐;2.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如阿婆、阿爹、阿哥。[ ē ]1.迎合、偏袒,如阿附、阿谀、刚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如崇阿;3.弯曲的地方,如山阿;4.指山东东阿,如阿胶;5.姓。
俞(浴或育、术或疏)是由合的省形“亼”、月和刀的变形“刂”会意而成的字。合“亼”表示缝合在一起;月表示肉,这里表示疮伤的腐烂的坏肉;俞的字形会意为有手术刀割去腐烂的坏肉,将伤口缝合在一起到慢慢长合(愈合)。借“浴”声表示缝合前要用药水清洗伤口;借“育”声表示伤口处慢慢长出新肉。借“术”声表示俞为清除疮伤的手术过程;借“疏”声表示先将疮中的脓疏通流出。俞的本义为割疮到愈合(伤口新肉生长合在一起)的手术过程。
渝(俞)是由水的变形“氵”和俞会意而成的字。水“氵”表示与水有关的水系;俞即标音又会意,表示割疮和伤口愈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伤口处从流脓、流血到流水有个变化过程,以此为参照,表示水系有变浑浊的现象。渝的本义表示水系变浑浊的现象。引申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变化:始终不渝、坚贞不渝。
六、拼音识字暗盖了汉字“音义相转”的音义变化道理
对读音相近的字,意义相近。让学生明确汉字有“音义相转”的道理。克服利用拼音识字机械识字的弊端,增加学生的联想记忆的能力。尤其是对多音字更容易辨别。如泊字形会意为水的白色貌相,借“泼”声表示看到的泼出去的水对光的折射现象,水泊(泼)就从江河中流出的水,如泼出去的水,不能再返回江河,形成的水洼(湖水可以和江河的水互动)。借“波”声表示波浪的貌相(白浪),风吹波浪,波浪靠岸随机停止,如漂泊(波)、停泊(波)。还有差(叉、次、才的音变)是由倒八“丷”、“干”和左会意而成的字。倒八“丷”表示分,这里表示树生长分叉;干表示树干;左表示植物生长分叉左右不同。差的字形会意为树干分叉,左右生长速度不同,向阳的生长快,向阴的生长慢(现代研究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植物会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因为植物胚芽顶端会分泌生长素,会运向背光的一侧,促进该侧加速生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背光侧的加速生长会是其向向光侧弯曲)。借“叉”声表示植物生长分叉;借“次”表示植物生长分层次;借“才的音变”表示依据树生长的差异,量才而用。
七、拼音仅可以作为普通话推广交流的工具
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为标准,而规定的读音标准。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工具,不论是北京话、广东话、闽南话,都是采用汉字作为记录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发音千差万别,但记录符号的文字是相同。这就是汉字特有的优点“包容性”。何况很多汉字的正音并非是现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读音,如上学的“学”,正音应该读“晓”,并非“穴”。裴的正音应该读“皮”,并非“佩”。有的地方方言是我们汉文化的根基,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可丢失地方方言。如读音单一,就失去了汉字的最大优势“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