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18:13: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和“人文”二词最早均出自于群书之首《易经》,如《易经·系辞上》中记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抬头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这些天象,俯首观察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就能够知道隐藏难见和显而易见的事情的原由。
又《易·贲卦·象辞》中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正义》第三卷中记载了三国时期【魏】王弼对此作出的解释:“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此又进行《疏》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宋朝】程颐《伊川易传》第二卷解释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刚柔(阴阳)交错变化,万物之形象而生生不息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属于“天文”,是自然界事物的运行法则。
人类生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以及传统属性,以诗书礼乐、道德伦理和教化天下为根本——属于“人文”,是人类社会文明”礼俗“的运行法则。而关于人类生活的内容,则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言行、活动中的信仰、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的运行,来了解和认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时的变化和规律,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四时运行”做到互相融通与协调。”
“观人文”以“化成天下”,通过观察“人文”、推广“人文”的方法来教化和成就天下的人,以“人事伦理道德“行之天下,从而达到一个以“诗书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及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
可见,由以上古人对易书中“人文”与“天文”的解释,说明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相对和统一的关系,”人文“的形成以”天文“作为根本,观察”天文“而成就”人文“,进而又以”人文“而化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