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 00:23:11
现在所说的易经包括周易和术数,但无论是周易还是术数,其基础理论无非是有一下几点:
1. 太极与阴阳2. 四象与五行3. 天干与地支4. 八卦与重卦涉及到这些文明起源的内容,基本上都伴随着一些神话故事在内,之前提过,神话是口口相传的历史,如果我们因为是神话就完全不信其有,那么就会失去真实的历史。但反过来,对神话中的事完全相信,那么,许多内容又被科学所否定。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神话故事呢?
1.神话的由来
在仓颉造字之前,人类并没有文字,所以,历史只能通过口口相传。这其中,因记忆能力的问题,出现误传的可能性较大。佛陀当年传道时也没有文字记录,都是靠大德们口口相传,即使有象阿难那样过目不忘的本领,整理成书时仍然要所有的弟子确认之后才能写入书中去。
因此,古人为了能让人不忘记这些历史,人为地神话了一些事件,这样,不仅容易记住,而且还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历史的保存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些神话的参合,就没有华夏文明的传承。因此,我们对待这些远古历史,要取其义理而舍其神话。
不仅中国、印度有神话,西欧同样有神话。即使现代西方人在传说一些事情时也会将现实变成神话,例如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见沸水顶锅盖,就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传说都与事实出入很大,然而却让很多人了解到了一部分事实,即万有引力是牛顿所发现,蒸汽机是瓦特所发明,神话的目的达到了。我们要正确认识到神话在文字不发达的古代所起到的积极意义,更不能因为有神话在其中,因而就否定某国的历史。
2.盘古开天地
有一个叫盘古的大帝,在一个混沌状态的”蛋”里面沉睡18000年,有一天,盘古醒来,奋神力破束缚,蛋壳碎裂,清阳者上扬而为天,浊阴者下沉而为地。盘古于其中一日九变,神托于天,圣踏于地,使每日天上升、地下降各一丈,于是天地立而万物生,日月行而山水现。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听说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但却没有认识到这就是太极生两仪的过程。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盘古时代之前,人类的智慧与动物相差无几,并不认识天地。是盘古告诉了人们,人类从此明白了上为天、下为地,天地如同父母而生育万物。从此,人类有别于动物,开始仰观天文而俯察地理。
3.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这是道家所说的三皇氏,早于后世所说的伏羲(天皇)、神农(人皇)、黄帝(地皇)。到了天皇氏时代,这才开始有了天干,人们用天干来记住日子,开始明白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周而得始又一年的规律。
到了地皇氏时代,人们对地上万物的观察,发现了地支的规律,逐渐改用地支来运算日期时间,对狩猎或采集果物都有了很大的帮助。这样又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也就到了人皇氏时代,人们发现天干有天干的好处,地支有地支的好处,于是人们便天始用天干和地支合起来表示,终于可以”兼三才而两之”。其后,又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等几千年,这才到了伏羲时代。
其后,有巢氏到燧人氏再传到伏羲,伏羲命潜龙氏造甲历,而《五行大义》中说,黄帝命其师大挠氏造甲子,当今的人都普遍认为大挠氏是甲子的鼻祖,有可能我们错了。大挠氏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作了大量整理和改进,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
4.伏羲
伏羲在易经方面的贡献是最大的,不仅画出了八卦,而且还扩展到了六十四卦。当时的卦象,并没有我们当今这么规整,而是用山表示阳爻,用两山夹一谷表示阴爻,这样一个卦就象山峦起伏的群山,如果将八个卦一起画出来,就象是山连山一样,所以称之为”连山”,也称之为”山坟”。连山易虽然在伏羲时代创立,但到了夏禹时代才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和完善。
连山易的八个卦表示天(乾)、地(坤)、水(坎)、火(离)、泽(兑)、山(艮)、风(巽)、雷(震),同时表示君(乾)、臣(艮)、民(坤)、物(巽)、阴(坎)、阳(兑)、兵(震)、象(离),组成六十四卦以后,就是很简单地表示这八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例如下艮上乾,现在称”天山遁”,而连山易称之为”君臣相”,表示臣在君之下负责管理下方万民。如果是上乾下艮?现在称之为”山天大畜”,而连山易称之为”臣君侯”,表示君作为一个臣子一样去管理一方百姓,这就是诸侯。
5.神农氏
神农制耒耜以取五谷之利,尝百草以治万民之疾,作弓箭、开市场,这些措施之外,还在伏羲连山易的基础之上,发现了山坟引地道而治人道,然而,人道之所以有生、老、病、死,是因为气之所藏与所泄造成,因此而产生了”归藏易”,又称之为”气坟”。归藏易虽然创始于神农,但真正的发展和完善是商汤时代。
归藏易不再用”山”与”谷”来画八卦,而是用大的黑点与两个小黑点来表示,这就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阳爻和阴爻了。另外,也不再用君、臣、民等关系来表达,而是用气的归藏相关的行为来表示,即归(乾)、藏(坤)、生(震)、动(巽)、长(离)、育(坎)、止(艮)、杀(兑)。
归藏易认为,气本乎天,所以在天为”归”,在地则为”藏”,藏之于心。所以,这个”气”并非空气,而是”道”之运动变化,从心底发出的失去力量,导致事物”生”,也就是”震” 卦,这种力量必然开成”动”的结果,这就是”巽”卦。
6.黄帝
黄帝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播百谷、织衣裳以使民富,建舟车以通天下,整医书以治病,制音律以启智,在归藏易基础之上发现连山易达于注重地道,而归藏易过于注重天道,二者皆有所长,也有所不足,于是将连山易与归藏易相结合,形成了”乾坤易”,又称”形”,这已经与周易非常接近。文王当年在羑里演易,就是对这个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周易。
乾坤易认为,万物既有不同的开头,又有相同实质,物以类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外形的内部有气的支撑,形与气是不可分的、相互帮扶的。因此以形来取象,而以气来明理,象与理就是形与气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思考,便对八卦重新取象,分别为: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川(兑)、云(震)、气(巽)。
《三坟》分别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本源属性,定义八卦的基本对应关系,然后又使用这些基本对应两两相配,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六十四卦,用这些象就可以解释天地间万事万物、人物鬼神、生死变化,与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细思下来真;是非大智慧的人是难以设定如此巧妙。
7.文王、周公
伏羲、神农、黄帝被后世称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被后世称为五帝(三皇五帝有多个版本)。三皇以前,掌握易经都是天子这样级别的人物,到了五帝时代,易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完善,但著名的人物却很少被记载下来,五帝之后,夏、商开始家天下,这些天子生来就高人一等,对易经的掌握越来越差,以至于末代天子往往对易经一无所知,易经便流落到一些专门的官员或大臣手中。周文王作为一方诸侯掌握着易经,终于在其儿子武王时期取得了天下。
取天下之后,武王很快生病辞世,周公摄政,这才回复到天子掌握易经的时代,因此周朝有八百年的江山社稷。文王在被商纣王软禁在羑里之时,专心演绎易经,将乾坤易的顺序和取象都作了重大调整,卦辞也作了大量的补充和完善。后世说文王创作了卦辞,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在文王之前也有卦辞,文王只是作了重要的修正而已。同样,周公则对爻辞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这就是我们当今的周易。
8.孔子
周公还政以后,这些生来就是天子的君王,仍然重复着夏、商的家天下足迹,一步一步地背离天道,五百年之后,到了孔子时代即春秋末期,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预兆,天子们不重视易经,易经便象一个”弃儿”一样流落街头,靠卖卜算卦来虚度余生。
孔子作为一介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做到了司寇,受到各国君主的敬佩和尊重,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有幸接触到了周易,经过研究之后明白了一点,易经原来是帝王之学、大道之学,小可以修身,大可以治国平天下。于是,孔子便带领弟子们为易经作《易传》,让后世平民百姓终于能学习易经了。因伏羲、文王、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巨大,后世称此三人为”易更三圣”。
9.总结
上面讲到了太极阴阳出自盘古,天干地支出自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八卦重卦出自伏羲,但一直没有讲四象五行出自何人?这是因为伏羲之时已经有了五行之说,但并未记载其产生的缘起经过,后人更无法考证。其实,无论是八卦还是干支,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积累而成。
唐朝宰相虞世南曾经感慨地说:”不知易者,不可为将相。”这句话正确吗?屈原是知易者,但楚怀王不听;张良是知易者,早年一心辅佐韩王复国,而韩王不听;诸葛亮精通易经,但后主刘禅不听。
易经演示的是天地之道、帝王之学。平民百姓掌握了易经,最多也就独善其身。因此,易经只有被帝王掌握,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虞世南限于某种原因,没有将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就是”不知易者,不可为君王。”
易经很复杂,很精细,研究的越深,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太少了。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易经没有人能学透了,也没有人敢学透了,只学一半就可以了。
若喜欢本文,请收藏转发出去吧,感谢支持,感谢关注!辛苦之作,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私信余,感谢各位的支持,若有喜欢易经,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敬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