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灵梦网
灵梦网 >> 看相大全 >> 手相 >> 婚姻线 >>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2019-06-28 06:02:22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在加速度发展的杭州,也有着一段长长的交通发展史。从人力时代到智能时代,交通的变迁,见证着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交通安全工作离不开交警的保驾护航。

单杭平,是一位从警34年的老交警,对杭州市区的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了然于心。几十年来,他如“老黄牛”一般的勤勉,用扎实的路面管理经验,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规范文明的执法管理,为执勤岗位带来一方畅通和安宁。

时代在变,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交警执法的观念、方式方法都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宗旨。

交通信号配时是交警部门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杭州市区每一个交通信号灯合理运行的背后,是杭州交警信号配时中心专业团队和像于力敏警官这样默默地付出智慧和汗水。在信号配时中心,每天都经历着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场争夺时间的战斗,杭州交警用“最巧双手”让交通信号灯更为精准、智慧,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有一个平安、顺畅的出行环境。

(注:前段声音为单杭平,后段声音为于力敏)

单杭平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单杭平,是杭州交警下城大队庆春中队菜市桥岗组的一位老民警,执勤的岗位是浙一医院。单杭平是地道的杭州人,1986年参加公安交警工作,从警至今,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下城区,对杭州市区的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了然于心。

在34年的从警经历中,单杭平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4次,获评优秀公务员2次,凭借突出的个人成绩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被后辈称为“老黄牛”式标杆民警。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刚当上交警的时候,单杭平印象最深的是手动控制交通信号灯。“当时,中山路、解放路、湖滨路、平海路使用的都是红黄绿西瓜形三色信号灯,信号控制模式都是由民警驻路口根据流量变化手动控制的。到了90年代,杭州交警开始装置使用多相位信号机,逐步实现交通信号控制从人工手动模式向自动化转变。”

单杭平回忆道,“那时候交警在路面执勤的时候,老百姓看到警察都是很恭敬的,站在路上很有那种威严感,别说违停、随意变道,就连越线、压线的情况都很少。”他微笑着打趣说,“我们在路上指挥交通的手势连贯起来,大家都说像跳迪斯科一样帅气呢。”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单杭平在联桥进行整治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了监控、执法记录仪等很多高科技设备,但在单杭平眼里这些设备只能作为提高执法效率的辅助,真正依靠的还是扎实的路面管理经验,过硬的业务素质,规范文明的执法管理。

众所周知,学校、医院、车站等地点,一向是违停多发路段,违停上下客对所在的道路通行影响极大。单杭平所执勤的岗位是浙一医院。每天从全省各地来浙一医院就诊患者高达13000多人次,人多车自然也多,而医院自身只有500多个车位,庆春路医院门口排队情况每日可见。由于地处老城区,周边车位也少,为了找车位车辆不停绕圈,客观上增加了周边道路的流量。

单杭平说,浙一医院是庆春路的重要结点,庆春路浙一医院段一直是支队大队的交通堵点之一。不但来往车流量大,人员复杂,而且医院门口违停、变道等乱象频发,为此,需要有警力常态持续严管,做好指挥引导。

为了确保送医车辆有序排队,病人家属安全规范上下车,庆春路道路畅通,每天单杭平早上7点不到就到达工作岗位,对排队通行的车辆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进行卡口疏导与管理。

一天下来,面对过万的来往群众和几千辆送医车辆,工作强度之高不言而喻。但单杭平只要在岗位上一开始工作,就会忘记休息,和他一起工作过、比他年轻的学警、协勤都佩服他的这份干劲,并被他所带动。

“每天工作的七个半小时中,站7个小时,走一万多步是常态。”单杭平从不喊苦喊累,他说工作没有可比性,无论做什么工作,工作心态和工作状态很重要。单杭平把这样的工作强度当做锻炼,他愿意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看病群众的出行便利和安全畅通。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单杭平护送突发疾病的病人入院治疗

医院门口的交通线就是“生命线”。单杭平在岗位上始终坚持严格管理,对医院门口违停、走公交车道、不按导向、变道等违法车辆,对拒不听从指挥的违法者坚持“零容忍”,不论患者还是医院工作人员都“一视同仁”,全力保证“生命通道”的畅通。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庆春路尤其浙一医院段通行拥堵情况持续改善。

时代在变,也要求交警执法的观念、方式方法都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宗旨。单杭平在执法时,始终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面对驾驶员的不理解,他做好耐心解释,直至其心服口服;面对违法驾驶员的求情,他坚守底线,规范处理。他公平、公正、文明的执法受到过往群众的充分肯定,遇到驾驶员向他抗辩时,身边群众总是出言力挺民警,劝说驾驶员虚心接受处理。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单杭平在浙一医院门口铲除积雪

从警三十多年,单杭平遇到过各种危急情况,但他始终挺身而出,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深夜中,他不畏严寒跳入刺骨冰冷的运河营救落水男子;接警后,不顾危险穿越中河河道的管道劝说救助轻生女子;指挥交通时,发现驾驶员身体不适,奋不顾身紧急控制车辆,挽救生命,避免事故发生……尤其是在浙一医院执勤时,经常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执勤民警要有锐利的观察能力,沉着冷静的思考能力和及时敏捷的应变能力。

虽然已到知天命的年纪,但单杭平仍然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廉洁奉公。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有多么崇高的品格和思想,而是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做一个为民服务的好警察。

于力敏

“最巧双手”让交通信号灯更“智慧”

交通信号灯是怎样运行的?杭州的交通信号灯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交通信号灯的配时对城市“治堵”工作有哪些重要作用?负责杭州市区2177个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工作的于力敏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于力敏,是杭州交警西湖大队文教中队岗长。2017年7月,他开始参与城市大脑项目建设,主要负责杭州市区的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工作,即如何让信号灯运行得更加合理,最大限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回顾杭州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史,杭州是全国较早使用交通信号灯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6年,解放路中山路口(官巷口)就装置使用了第一个红绿两色信号灯,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至1984年,杭州交警以中山路、解放路、湖滨路、平海路等为重点,先后装置使用红黄绿西瓜形三色信号灯、定周期自动交通指挥仪和无线电遥感信号指挥仪。信号控制模式均为民警驻路口根据流量变化手动控制。

直到1992年,在艮山路、秋涛路出现了多相位信号机,逐步实现交通信号控制从人工模式向自动化转变。2000年,杭州市区开始引入澳大利亚SCATS信号控制系统,从此开创了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的新局面。

信号灯配时方案,于力敏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信号灯分配给每个方向拟通过路口的车辆或行人等待(红灯)和通过(绿灯)的时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主城交通需求和道路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形势日趋严峻。交通拥堵一般出现在车流交汇、转换节点,这些节点往往由信号灯控制,因此信号灯配时方案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城市的畅通、市民的出行体验,影响着城市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2017年,杭州城市数据大脑—交通V1.0平台正式上线。据于力敏介绍,城市大脑项目包括最强大脑,最亮双眼,最巧双手和最快双腿。其中,最强大脑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构建一个平台化的人工智能中枢;最亮双眼是通过视频检测等技术,对交通情况进行24小时全天候自动巡检;最巧双手是组建“数据大脑”交通信号配时中心,优化配时策略;最快双腿是配套成立交警机动队,快速处置各类交通事件。

自去年杭州建成全国首家交通信号配时中心以来,对杭州市区2000多路联网交通信号灯开展调控和优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前后对比评估夜间主干道均速提升17%,市区总体延误下降3%。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于力敏和配时团队一起工作

而且,变化最大的是,在杭州交警交通信号优化史上,首次实现了在支队主导下的信号配时技术外包,同时引入专业配时团队。

“以前,通过支队统筹协调、大队具体调控,基本实现主城区交通信号远程控制和区域自适应,但长久以来也会发现一些弊端,如区域交界处无人管理,优化配时交警并不一定专业和擅长等问题。”

于力敏接着介绍说,目前,支队引入银江、中控两家企业的专业团队共24人。专业团队中博士、硕士占比超过40%,且都经过大队实战培训,业务能力扎实,与两级指挥系统配合默契。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于力敏说,信号优化配时师要求专业对口,对城市交通理解深刻,熟悉通勤线路和重点区域的流量变化,并能够深度运用SCATS等信号控制系统,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同时,专业团队也需要交警支队的引导和配合,因为交警对路面情况是最熟悉的。于力敏每天都在信号配时中心与专业团队一起,实时监控杭州市区交通信号灯运行的情况,对通行效率进行评估,对配时不合理的路口进行调控和优化,每日召集专业配时团队对一天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加强与支队其他部门的工作联动。

守卫“生命线”的“老黄牛”

配时团队工作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在推进城市大脑V2.0项目过程中,交警支队与开发团队合作,研发了高架AI信号灯,这是全国首个应用互联网数据运算得出信号配时方案的交通信号决策系统。该系统通过高架匝道、主线上下游等实时车流速度数据,通过算法模型产生配时方案,实现高架(快速路)主线速度的精准管理,目前该系统在信号配时中心人工监管下,已对高架近100个信号灯的日常运行进行自动控制。

现在,杭州交警在信号配时优化体制机制上初步实现了从分区到集中(城区大队各自调控转变为支队集中调控优化)、非专业到专业(民警协警调控转变为专业工程师调控)、被动到主动(借助大脑报警对日均5000起以上的路口(匝道)报警实施监测)三重转变,为打造信号配时精细化的杭州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杭州市区每一个交通信号灯合理运行的背后,是杭州交警信号配时中心专业团队和像于力敏警官这样默默地付出智慧和汗水。在信号配时中心,每天都经历着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场争夺时间的战斗要让路网通行效率最大化,同时也要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获得最合理的红绿灯时间。

于力敏说,交通拥堵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问题,治理拥堵需要最强大脑,最亮双眼,最巧双手和最快双腿的协同合作。他们的职责在于,通过“最巧双手”让交通信号灯变得更“智慧”。

商报记者 应丹 通讯员 谢晓颖

首页| 风水| 解梦| 看相|
命理| 生肖| 星座| 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