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6 06:02:37
近十几年来,说到中国文化,很多人的脑子里立刻出现这四个字:博大精深!但中国文化如何博大精深?却没几个人说得出来。因此,我们会发现“博大精深”这四个字在绝大多数人那里只是个习惯用语,并不是他们有多深的文化素养。
易经的:物德载物其实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只要专注于研究某一领域,你都有可能成为专家。如研究《红楼梦》的是红学家,研究明代史的是明代史学家(如黄宇仁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研究孔子的是儒学家,但这些所谓的“家”跟研究《易经》的易学家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易经:自强不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易经》是研究天人之际书籍,是沟通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只要精通《易经》,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够推算出人的命运、国运的兴衰。
因此,历代以来,研究《易经》的专家层出不穷,很多专家甚至上到主流媒体现身说易,但所说的到底有几层可信,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或者说他自己都不一定信他所说,反正说了也是说了,真假是另一回事。
古籍:易当然,这并不全是坏事,至少他能够让人重新重视这本书,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那么《易经》的“易”是什么意思呢?
南怀谨老师的《易经杂说》里说:"《易经》包含三大原则,即变易、简易、不易"。
李零老师说:“'易'是筮占。筮占有很多种,《周易》只是筮占的一种,《周易》之外有易,《周易》之前也有易"。言外之意是《归藏》、《连山》也只是易的一种,也就是说“三易”是三种筮占的方法而已。
还有著名学者何新老师,他更倾向于日本学者的说法,认为“易”就是蜥蜴,认为《易经》就是研究蜥蜴的书。
当然以上只是他们个人的观点,并非是“易”最原本的意思。
那么,“易”最初的本义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要还回”易“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回到”易“产生的那个年代,因为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
阴阳图因此,我认为“易”的本义更接近于佛教中所说的“无常”。因为“易”产生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知识和科技水平都非常低下,对于很多自然的现象和规律都无法理解,甚至恐惧。当遇到这一类问题又不得不有所选择时,人们需要通过筮占的方法来进行决择。
因此,”易“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无法认识的现象和事物的总称。而筮占则是为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使用的一种选择工具或者方法而已。
”易“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复杂,正是因为后人不断的解读,不断的丰富,特别是”十翼“出现之后,历代的专家大都利用”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至于把”易“原有的意思都给去掉了。
古籍:易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精通《易经》就可以了知天下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此,不断的发挥,以至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我们在现实当中,确实也常见到这一类人:乐于其中无法自拔,还美其名曰”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闲坐“并不是真的”闲“,而是内心翻涌,欲望难填。他们所认为的”天下事“也只是他们自己的天下事,并非是真的天下事。
【文/问过蓝天】
欢迎关注、收藏:问过蓝天,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的国学新视角!
本文资料部分引自:南怀谨《易经杂说》;何新《论易经》下册;李零《周易》的自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