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12:13:59
三、《周易》为卦学做了什么?卦作为《周易》(此节以下的《周易》不包括《易传》)所记录的对象,作为一个不依《周易》这本书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并不是《周易》编撰者们(本书不把伏羲列为《周易》书的的作者)的发明。而是在《周易》成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易传·系辞》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显然,《易传》作者并不认为八卦是《周易》作者们的发明。从《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杜子春注:“连山,戏;归藏,黄帝。”的记述可知,《连山》、《归藏》与《周易》共为“三易之法”,《周易》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出之于《连山》、《归藏》之后。三种易法所用卦数也完全相同,经(三画的卦)皆用八,别(六画的卦)皆用六十四。这也告诉我们,《周易》记载的八卦、六十四卦体系,非《周易》这本书的编撰者所造。前文已经介绍了汉代的成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说明,卦不是《周易》作者的创造。《史记》载周文王重卦说早已不是事实。中国的卦与卦学在《周易》之前早已有之。《周易》只是对中国的卦和卦学作了一下记述及发挥而已。那么《周易》对中国的“卦学”又作了些什么呢?
简单地归纳,大约有以下几条:(一)《周易》记录了由六位两类符号组成的全部六十四个卦。《周易》记录的卦,现在的通行本《周易》用“-”和“--”两类符号表示,长沙马王堆出的西汉帛书易用“-”和“i”两种符号表示。据专家推断,帛书易所用符号应当在现在通行本所用符号之前。(二)《周易》根据编撰者们自己的了解,为已经存在着的六十四卦逐一地标注了卦名(卦名见后卦序)。为卦标名是易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我认为六十四卦在《周易》这本书未记录之前也应是各有其名的。《周易》的作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卦名体系作了梳理.或是对个别卦的卦名作了修正。(三)《周易》作者为每一卦系上了一条自己认可的卦辞。不同的卦书可能有不同的卦辞。《周易》书中的卦辞,有些可能是作者自己编撰的,有些可能是转抄别的卦书的。
(四)《周易》为构成每个卦的六个位置都标上了题目,注明了说明的文字。后人把标在每一位的题目称之为“爻题”。每个爻题都由两个字组成,《周易》将符号“-”称为九,后人称之为阳爻;将“”(即帛书易的“J且”)称为六,后人称之为阴爻。再根据“九”与“六”在每一卦中的不同位置,加上初、二、三、四、五、上等字,就成为后人所称的爻题。《周易》系在每一位上(爻题之后)的文字,后人称之为“爻辞”。《周易》共收录了三百八十六条爻辞,以每卦六爻计算,六十四卦应有三百八十四爻,但《周易》在乾卦下多出一个“用九”的爻题与爻辞,坤卦下多出了一个“用六”的爻题和爻辞,因此《周易》全书共有三百八十六个爻题和爻辞。卦辞与爻辞合计共四百五十条。
(五)《周易》作者为六十四卦编排了一个自己的卦序。不同的卦书有不同的卦序,汉以后的学者都说《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周易》卦序与《连山》、《归藏》卦序都不同,是应该被肯定的。《周易》将六画皆是阳爻构成的乾卦放在全书的首位,将六画皆是阴爻构成的坤卦放第二位,并按照“非复即变”①的原则将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组,依次排列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央、嫣,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其中,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四组为同位互变卦,即是“非复即变”中的“变”;其余二十八组为颠倒反覆卦,即是“非复即变”中“复”。其中既济与未济,泰与否,随与蛊等组是即复又变)。
《周易》又将六十四卦分上下两半,上半从乾、坤二卦起,至坎,离止共三十卦;下半从咸、恒起,至既济、未济止共三十四卦。称为上下两篇。《周易》被奉为经典后,又称上下两经。上下两经卦数不同,表面上是上轻下重,但从六十四卦的卦形数看,共有三十六种(变组八四,二十八组复),上经十八种,下经十八种,卦形的分布是很平衡的。
(六)《周易》用卦名、卦辞、爻辞等文字,记录了该卦可能表示的部分物象,如乾象龙,坤象马,震象雷等。部分卦辞、爻辞还记录了该卦所代表的方位和时间,如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解卦“利西南,不利东北”,升卦“南征吉”;蛊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复卦“七日来复”,巽卦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等。
(七)《周易》的卦爻辞中多数含有吉、凶、悔、吝、利、咎、厉、贞等占断词语,表明《周易》或卦的体系具有占的功能(即可以用《周易》占皴)。
【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