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 18:09:04
太极图说作者周敦颐的谬误
在道教除了老子是大彻大悟者,其余皆与老子存在一定的差距。
老子的道德经很清楚的讲解了宇宙最初无生无灭的无极状态,也阐述了宇宙生化的过程,以及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老子所讲,包罗万象,涵摄宇宙人生万事万物。
而太极图说的作者只是在研究了老子的理论和其他人的理论后,结合老子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而幻想出来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论和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存在逻辑漏洞和逻辑错误的,并且在很多观点上与道德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老子这位得道者,相信道德经,而不是相信周敦颐这样一位没有悟道的学者言论。
我们来看看周敦颐理论中存在的逻辑错误以及和老子道德经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周敦颐的理论和观点。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无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上面是周敦颐结合老子和其他人的理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老子的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先天之道是指无极,无极生混元一气,混元一气生阴阳,阴阳分而太极立,若无阴阳二分,则无太极。即若只有阳称不上太极,若只有阴也称不上太极,必须阴阳二气既分立又能交融,这时太极才是成立的。若无阴无阳,或孤阴和孤阳,都不会产生太极这位无极的后裔的。无极里是无阴无阳的,万物混杂融合为一体,没有分化出阴阳彼此相对,因为融合在一体,所以没有阴阳二性,在能量作用下,形成能量运动,能量才渐渐形成了阴阳两种性质,阴阳的分立交融,是太极产生和形成的基础。
因此太极是无极的后裔,无极是太极的母亲。因此无极之道是超越阴阳超越五行的道路,无极之道是跳出阴阳束缚,跳出五行束缚的道路。所以在无极里是不存在太极,不存在阴阳的,太极阴阳五行只能算作无极的孩子或后裔。套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辩证,用无极这位母亲去了知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完全了解了太极阴阳五行之后,还要复守其母无极之道。这样母亲和孩子才能够勤于往来,才能够健康发展。
动静二性本宇宙之本有,但动静二性非阴阳二相,动能生阳,静能生阴,但能生与所生不代表就是彼此。只能代表其可以建立起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动中不但可以生阳,还可以藏阴,就是少阴,鱼眼部位。静中不但可以生阴,还可以藏阳,即少阳,也在鱼眼部位。可见动中包着静,静中包着动,阴中包着阳,阳中包着阴。
所以不要固执的极端的认为一切阴皆由静生,一切阳皆由动生,不要产生这种固执极端的认知,否则就变成法执了。
动能含阴而生阳,静能含阳而生阴,动静一体,同时发生作用,才能够产生阴阳分化的现象,才产生了阴阳相对的现象,这种阴阳二气平衡运行的状态,才真正产生和形成了太极。
动静一体(一如)的同时共同作用,造就了阴阳一体同时的平衡发展,因为阴阳平衡相对的存在,所以称作太极图。若动时生阳,只有阳没有阴来制约阳的运动,那又叫什么阴阳平衡呢?若静时,没有阳来制约,不能阴阳同时存在,平衡发展,又算什么太极呢?阴阳必须同时存在平衡发展才能够称之为太极。
若动静与阴阳失去了相对制约,就如同动时没有了静,阳时没有了阴,静时没有了动,阴时没有了阳。也就是说在静的时候它是孤阴的,在动的时候它又是独阳的。只有在静极或动极的时候它们才可以转化。不是动极或静极的时候,它们就处于孤阴或独阳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们始终不能同时并存,不能相对平衡共存的发展。
因此这是周敦颐观点中存在的最大的谬误。
因此应该是动与静同时作用,阴与阳同时产生,阴阳相对,互相制约,平衡发展,相互转化,互为其根。这才真正形成了太极。而不是像周敦颐所说,先由动产生了阳,然后动极而静,才产生了阴,再静极生动,再产生阳。周敦颐的这种观点和说法破坏了太极图的阴阳同时并存平衡发展的观点。是动与静同时共同作用,才同时产生了阴阳相对的局面,才形成了这种阴阳同时存在平衡发展的现象。
按照周敦颐的观点,有阳时无阴,有阴时无阳,只有在动极的时候,阳才会转化为阴,只有在静极的时候,阴才能够转化为阳,这就打破了阴阳同时存在,相互制约,平衡发展的特点特性。这本身已经违背了太极图阴阳并存,平衡发展的观点和理论。
阴阳相合,互相转化,不停演变,而生地水火风四相,地水火风四相顺布,而生四时,四相四时顺布,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乃阴阳所生,故为阴阳之子,并非阴阳本身。太极阴阳为无极所生,故为无极之子,并非无极本身。
无极为性,太极阴阳五行为相,性相如如,乃成有秩有序有仪有规的大千世界。无极为母,太极阴阳五行万事万物为子,用无极这位母亲去认知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既然了解了这些孩子,还要复守无极(道)这位母亲,让无极(母亲)和太极阴阳五行(孩子)勤于往来,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万事万物的健康发展。虽然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追溯源头乃一体所出,都是从道所出,但是母亲不是孩子,孩子不是母亲。虽然它们不是彼此,但是它们却有着紧密的密切的关系。
追溯源头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为一体所生,但不能认为能生和所生是一物,这就如同不能把母亲当做孩子,把孩子当做母亲,但他(她)们却是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属性和基因,关系密切。
太极阴阳五行万事万物都是同根同源一体所生,追根溯源只是为了让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归宗认祖,找到根源,能够与无极(道)这位先辈勤于往来。而不是去像周敦颐这样用来论证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这样做是很愚蠢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认祖归宗,回归无极这一宗脉,而绝不是论证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就是祖先无极,这就等于论证母亲是孩子,孩子是母亲,这是很可笑和很愚蠢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老子并没有论证孩子是母亲,母亲是孩子,而是论证了孩子必须认祖归宗,必须与先辈勤于往来,这是说修道者既然证得了无极(道)这位万事万物的母亲,那就借用这位无极这位母亲去了解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这些孩子,既然对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有了了解,那么还要复守这些孩子的母亲无极(道),只要守住无极(道),即使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这些物质身相全部灭亡了,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和危害。因为只要守住了母亲道,身体和相貌的灭亡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实质意义上的伤害,体相迟早是会灭亡的,但是只要守住了道,即使死了,体相不存在了,也不会产生恶心恶果,不会形成恶业,不会给自己的来生带来实质上的危害和灾祸。如果堵塞起通往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的道路,关闭起通往无极(道)的大门,那么无极(道)这位母亲和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就会终身不能勤于往来,就会孩子不认得母亲,母亲不认得孩子。如果打开通往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的道路,用无极(道)这位母亲去抚育管理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那么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孩子与母亲无极(道)终身就不会断绝来往,这样太极阴阳五行和万事万物才能够健康发展。孩子曰小,柔者曰强,所以知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这些孩子曰明,复守其母无极(道)曰强,道是柔的,所以守住温柔的母道曰强。用无极(道)的光明,去指引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不会给来生来世遗留下任何的灾祸和祸殃。这就叫逆流而上,回归于道。
虽然遵守太极阴阳五行之道,不去违背这些后天的自然法则规律,但是心却要逆流而上,跳出阴阳五行的束缚,复守其母无极(道),守住其母无极(道),才算跳出了太极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法则束缚,这样才算是跳出了太极阴阳五行生克变化法则的束缚。
无极之真,可以成就阴阳二气,也可以成就五行,也可以成就日月星辰以及万事万物。是无极之真本含阴阳二气五行之精,本含万事万物之精,所以能够形成阴阳,形成五行,形成万事万物。
太极阴阳五行以及万事万物皆由无极之真所出,如果说无极之真包含一切之精,这样说非常正确,这也是本有的事实。但是如果说无极之真是由阴阳和五行之精妙合而成的,则有点本末倒置,是为颠倒阴阳的说法。是把阴阳往无极里边强塞的说法,是想论证太极阴阳本是无极的强盗逻辑。
太极阴阳五行虽然可以认祖归宗,但太极阴阳五行却不是无极这位先辈,它们都只是无极这位先辈的后裔而已,二五之精(二指阴阳,五指五行)也无非无极这位先辈里的成份而已。虽然含有二五之精的成份,但是在无极(道)里却不存在太极阴阳和五行,所以无极(道)能够超越太极阴阳五行的生克法则规律而存在,它是不受阴阳法则和五行生克法则规律束缚的。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这几句没有什么问题。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几句话却存在错误,应该这样解释:立天之道,曰阳,清者为阳,清阳为天,清者以正。立地之道,曰阴,厚重者为阴,厚重为地,厚重者厚德载物。立人之道,曰中。把握中道智慧,上能承天之正气,下能厚德以载物。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这几句也存在问题,应该这样说,向上追根溯源探寻万事万物之母乃始知无极(道)之不生不灭的本质自性。向下穷于演变,乃知太极阴阳五行生灭变化,故知死生之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