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12:15:02
《周易》是卜筮之书,被誉为“大道之源”,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西汉初期,尊崇“黄老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西汉汉武帝时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故,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提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PS: 也就是我们现今熟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效仿先秦与汉景帝把道家黄帝与老子的著作称经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将《周易》和《易传》合为一本,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都一致。
《周易》的五个版本
1、世传本《周易》
也称通行本《周易》,汉文帝时期汉儒根据古本进行编修而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制,“独尊儒术”将《周易》和《易传》称为《易经》,一直沿用流传至今。
2、帛书《周易》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与其它27种帛书一起出土,原盛于一漆盒内。(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长沙马王堆汉初帛书《周易》,是不晚于汉文帝朝的古本。佐证了通行本《周易》应为汉文帝朝汉儒根据古本进行编修而成。
世传本《周易》和帛书《周易》在许多卦爻辞的用词、用字是都不相同,故这两个版本的《周易》可以相互印证着参阅。
例: 《屯卦》中的“乘马班如”,帛书《周易》写作“乘马烦如”;“即鹿无虞”,帛书《周易》写作“即鹿毋华”。
3、阜阳汉简《周易》
中国西汉前期汝阴侯墓中出土的简牍,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墓发掘出土。这批汉简分为竹简、木简、木牍3类简文。
4、楚竹简《周易》
战国楚竹简《周易》,分为上博竹简本和清华竹简本。
上博本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1994年从香港购回。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2008年7月从境外拍卖所得,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
楚竹简《周易》是最接近初本《周易》的现今所知的最早版本,比帛书《周易》、汉简《周易》都要久远,故我们在解一些难于理解的卦爻辞时,可以借用楚竹简《周易》。
例1: 《比卦》的卦辞中世传本《周易》写作“原筮”,帛书《周易》写作“原筮”,汉简《周易》此卦辞缺失,楚竹简《周易》写作“备筮”,故我们在解《比卦》的卦辞时,我们便需要考虑为何西汉时期写作“原筮”,战国时期却写作“备筮”。
例2: 《比卦》的上六爻爻辞中世传本《周易》写作“比之无首”,帛书《周易》写作“比无首”,汉简《周易》写作“比无首”,楚竹简《周易》写作“比无首”,故这四个版本的《周易》相互一印证,我们便知道世传本《周易》的“比之无首”中的“之”字是汉儒私自添加的,本来是没有的,原文应为“比无首”。
5、石经《周易》
石经《周易》其实就是刻在碑石上的世传本《周易》,1922年于洛阳太学旧址发现,后十余年陆续有所出土。
公元175年,东汉汉灵帝时期著名学者蔡邕[yōng] ,杨赐,马日[mì]磾[dī]等人建议,将儒家经文典籍刻制在碑石上,供学子们正定校勘,作为向太学生讲授的标准经本。
从东汉汉灵帝熹平四年至汉灵帝光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75年到183年,石经历时近9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也就是今天的偃师市朱家圪垱村,被称为《熹平石经》。整套石经某刻有《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7经,共刻制46块石碑,200910个字是中国第一部儒家经典刻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
以上便是现今周易的五个版本及其区别,其中世传本《周易》和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是完整的,帛书《周易》仅仅个别卦的卦爻辞的个别字有所缺失,但不影响整体参阅;其他三个版本的六十四卦并不完整,缺失部分卦的卦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