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18:13:06
《易经》又称《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之一,因其博大精深,也被尊为“群经之首”,在我国文化思想上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相济、刚柔有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是出自《周易》。
连“万道之祖”的《道德经》中也有近百句引用自《易经》。现代武侠剧,大家耳熟能详的“降龙十八掌”也大多出自《易经》其中的卦词。
《易经》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阴阳的概念,以长短虚线分别阴阳之道。
被称为“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更是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根据记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特别喜读《易经》,以至于“韦编三绝”,孔子甚至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对《易》的用心之深。然而这也旁证了,《易经》肯定早于孔子时代。
《易经》到底是哪个时代写的呢?
说法一、《易经》成书于春秋时期。
持有这种说法最多,以国学大师郭沫若为其中代表之一。
郭沫若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天与地观念出现很晚,从已发现的金文和甲骨文中,都没有八卦的痕迹,更无“阴阳”一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些八卦字是在战国之后才逐渐出现,由此可见《易经》最早也是春秋后期出现。
说法二、《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年。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卦爻辞中的“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典故,都集中在商和西周时期,唯独没有周成王以后的典故,所以《易经》成书早于周成王时代。
说法三、《易经》成书于殷周。
“卦出于筮”,卦象所代表的含义是通过古代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而成《易经》。从目前发掘的商代甲骨文来看,虽然没有明文道出八卦,但占卜活动已经相当频繁,各种占卜词汇已经普遍初选,各种蛛丝马迹显示出,已经开始有人整理占筮记录。
说法四、《易经》成书于上古。
所谓上古,就是伏羲时代。这个说法明显带有神话诡异色彩。伏羲从洛书河图洛水得到灵感,有了先天八卦。而殷商末年周文王则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完善了卦辞和爻辞。
说法五、《易经》最初的根源不是现有的任何文明时代,而是上一个被毁灭的文明。
这种说法最为离奇,也最为“阴谋论”者津津乐道。
按照这种说法,人类文明至今已经经历了三次毁灭,每一次毁灭都造成了文明的断层跌落,而《易经》就是上一个文明遗留下的“失落之物”。然而文明的退步,让幸存者后裔们已经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误以为占卜之术流传下来。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荒诞,但也说明《易经》即便在古代,也没有权威定论,都知道《周易》博大精深,但没有人知道到底起源何时何人。
《周礼》曾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意思是历史上的《易经》其实有一套三本,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然而《连山》和《归藏》从古至今,也没人见过,只有书名留世,唯独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
相比《周易》,遗失的《连山》和《归藏》的来源争议更大。
据说《连山》源自神农时代,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而《归藏》则自黄帝时代,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东汉的大儒郑玄提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商代的易学是《归藏》,周代的易学就是《周易》。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反正不要钱,多少学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