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8 13:09:10
1987年8月,中英联合打捞队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宋代沉船“海南一号”。当水下考古学家从船上下一扇窗户进入商船时,他们被发现的东西震惊了:他们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的小船舱里挖出了4000多件文物。
国家文物“南海一号”出土文物
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是福建、江西民窑生产的优质古瓷器。因此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如果“海南一号”能被带出水面他的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兵马俑。
国家文物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广州打捞局终于为“海南一号”的打捞工作做了前期准备,即将揭开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远洋运输船的历史和生命。所以海南一号是什么样的沉船?他有什么故事?谁拥有这些保障?他将被运到哪里,还有许多谜团等着解决。
国家文物在正常情况下 ,国际上打捞海底沉船的做法是“分段打捞”。这是最传统的打捞方式,既让考古学家直接下潜到船上,将被逐块挖掘出来,然后将船体拆下,打捞到岸边组装还原。那么这种方法对海南一号有效吗?
“海南一号”所在的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无法准确的描绘和记录沉船及所携带的文物,必然会造成许多珍贵的考古资料的丢失。由于传统的打捞方法不适用于“海南一号”,会采用什么方法?
为了更好保护“海南一号”,中国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构想:抢救整个“海南一号”。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切实际,风险是巨大的,但大多数专家认为整体打捞是最适合的打捞方法。并给出了基本思路:将沉船、货物及其周边的沉积物按原样固定在特制钢制沉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挂起,在迁移到可人工控制的环境中,更好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然后做出科学发现。
大型钢沉箱
但是整体打捞是一个创造性的想法,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案,也没有成熟的国际先例可参考。珍贵文物并不是可再生资源,一旦挖掘方法发生偏差,将其损失无法弥补。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全球性问题,最终落到了“海南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现场总指挥吴建成的肩上。
左一为吴建成吴建成
吴建成曾任广州市打捞局副局长,吴建成在决定实施海南一号打捞总体方案时,首先想到了传统的围堰法。什么是围堰法?在普通桥梁施工中,为了在水中修建桥墩,工程师将在施工现场周围用钢板围城不透水的局部空间。然后将围堰内的水抽干,即可建造和浇筑桥墩。这种技术被称为围堰。那么,可以用“围堰法”深入海底,将沉船和周围的淤泥海水抽干然后再被打捞上来呢?
随着科学的进步,总有一天会完成这些不可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