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5 17:30:02
正名,顾名思义的是比较正式的人名,所以取正名也就十分讲究,有的从意义方面寄托希望、抱负、有的从语音上取一个考究名字,有的从字形取一个值得玩味名字,有的几者兼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3、名字的体裁
从古今的人名(带姓)看,有两字之名、三字之名、四字之名,而其中以三字之名居多。
(一)两字之名
这里的“字”就是音,书写成文字说是字,两字之名,就是除开姓一个字外,另取一个字的人名,这里的姓只指单姓。
汉子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一个音节书写成文字就是一个字,并且古代多单音词,这样一音一词一义,影响到最初人名,就出现了除姓之外多取单名的情形。
周代就以单名为雅名,《春秋公羊传》以仲孙何忌为仲孙忌,魏曼多为魏多,都是讥其两言之名(不算姓,下同)而减其字数,汉代王莽崇尚《周礼》,便实行两首名之禁。以两言名来示朝廷恩宠,恢复三言名则表示贬辱。当时以至魏晋,除开姓外,取单名者占百分之九十。晋代至唐代,单名与二名参半,宋代以后,不算姓二言之名才多起来。
如,孔丘、孟柯、李耳、庄周、陆机、谢安、梁栋、江红等。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取单字为名的现象又开始增多起来,因为它很简洁,但是也带来一些麻烦,就是重复的概率较高。(新民晚报)上登载这样一则社会故事:某弄2号、4号各有一个“杨萍”,素不相识。彼杨萍己结婚,此杨萍正在谈恋爱。邮递员将寄给此杨萍的情书误投给彼杨萍,结果一桩错误引出两处风波,后来多亏居委会大姐弄清了情况从中尽力调解,才得以平息。还有某班有一对同名同姓的学生,教师提名只好喊:“第X排的 XX”,或一面叫名字,一面用手指,以示区别。这样,实际上己部分地失去了人名作用。因此,在给孩子的用单字命名时,应注意防止雷同。
(二)三字之名
三字之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姓加两个字的人名,一是复姓加单字的人名,其结果都是三个音节,三个文字形体。
复姓加单字成三字之名,实质上与两字名相同。因为它也是以单字取名,只不过是复姓,比单姓多了一个字,如诸葛亮、公孙龙、东方朔。
三字之名中单姓加两个字的人名,在称秦和魏晋时代较少,当时认为这种形式的名字俗。晋代以后,人们比较注重命名时的意义取向,寄托理想抱负,祈其长寿多福,盼其怡亲孝祖,多方挥洒。单字在这方面就略显不足,不免发挥,而双字在这方面的却得天独厚,填补了单字的不足,渐渐在人名中争得席位,逐渐盛行起来,以后人名大多数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如孔安国、郭孟倩、文天祥、马三立、毛泽东、钱学森等。
(三)四字之名
汉人人名主要是三个字,但有些复姓再取两个字的人名,就成四字之名了,四字之名在人名中比较少,因为复姓本来说比较少,有些人为了适合中国人名三个字的习惯,而有意只取单字,于是成了三个字的人名,有人复姓则偏爱加两个取名,变成四字之名,以求独特之处。
如司马相如、司马文思,季孙意如、皇甫无逸、宇文成都、南郭纯甫等。
4、名字与声韵
从语音来看中国人名,大多数是寻找不出规律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从语音上找出一些特点。
中国人取名,大多数首先是从意义角度出发,很少考虑语音特点,因此,中国人名大多数语音、字形是与所要表达意义的词同音同形,如周密、雷震、马三力、杜鹃、高尚、杜从龙、司马文思、留睿……,这些都是直接利用原词入名。我们在这里所要谈的是利用谐声字来取名。
所谓谐声字,就是利用某字词与某字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这一特点,互相假借。
汉语有21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配合起来只有1400多个音节,这里面还包括很多有其音而无其形的字词,这样实际在语言中存在的就没有那么多个音节了。这就造成了很多字词同音或音近,而这又在客观上为我们从谐音角度来取名提供了条件。另外,取名者巧心经营,寻求取名的变化,往往也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谐音假借。由于人名主要是用来呼喊,因此,叫出来声音和所谐的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就使人自然联系起来所谐词的意义形象。同时,人名也要用来书写,写在纸上成了文字,也会给人一种变化感。
取名首先是用来呼喊的,这就是说,人名首先是一种固定的语音符号,文字仅是作记录,这样,用不同文字来记录同一人名就产生不同的文字形符号。即使是用同一种文字来记录,由于使用同音字词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字形。所以,古人常常一个名有几种写法,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伏义,可以写作庖义、庖牺、密义。
以谐音来取名,俯拾即是。如《清名家诗钞》小传说:“李必恒,字北岳,商邱宋公为其疾,故更字日百药,取唐贤命名意,且意同也:”
再举古今人名为例:
郑协,“郑协”谐“政协”(政治协商会议简称)。田原,田原,谐“田园”武岳,“武岳”谐“五岳”o 潘峰,“潘峰”谐“攀峰”。
南桥,“南桥”谐“蓝桥”。(美国有电影《魂断蓝桥》)。南、蓝音近,特别是鼻音n音与舌边音L不分的地区,两字 读来完全音同。
喻言,“喻言”谐“寓言”(一种文体)。
刘洋,“刘洋”谐“留洋”。
严青,“严青”谐“年青”。
俞越,“俞越”谐“逾越”。
方员,“方员”谐“方圆”。
俞益,“俞益”谐“愈益”。
文彦博,“彦博”谐“渊博”。
钱良,“钱良”谐“钱粮”。
易了然,“易”谐“一”,取“一目了然”之意。
吴迪,“吴迪”谐“无敌”。
江不凡,“江”谐“将”,取将来不平凡之意。
何通海,“何”谐“河”,大河通向海洋,旨趣盎然。
易家言,“易家言”谐“一家言”。
严年,“严”谐“延”取延年之意。
曾加,“曾”谐“增”,增加。
宗臣,“宗”谐“忠”,忠臣。
现在,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听到有些人名,就会知道它是利用谐音假借而成的?
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最后才发展成为以文字来记录。从个体来讲,人在社会集体中,首先接受的也是有声语言,最后才能识字读书。由于人名首先是用来称呼人的,人们一听到一种人名的语音,就自然会与语音中有意义的词的相同语音联系起来,也就自然想起这种语音应该是哪一个词以及和它应该表达的意义。所谓应该,是指与那一个语言个体的声音相联系的最熟悉的词和它表达的意义。由于是人们最熟悉的词和最熟悉的意义,所以一听到这种语音,就自然自觉和不自觉地与这个词和相应的意义相联系。如“曾加”(曾读为zheng),人们一听到zheng j la这种声音,就自然和人们所熟悉的“增加”这一词以及其相应意义相联系,又如“钱良”,听到qian liang这种声音,就自然和“钱粮”这一词联系起来。因为钱粮是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经常打交道的。又如“刘洋”,人们一听这种声音,总是与“到外国留学”意义的“留洋”相联系。
在中国人利用语音命名的方法中,还有一个人注意的是用与姓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的取名。如:
丁丁,姓名音形皆同,同时用典《诗经》:“伐木丁丁。”不过“伐木丁丁”中“丁丁”读 zheng zheng,是象声词,表伐木的声音。
杨阳、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杨、阳音同,但字形不同。
梁良、蓝兰、南楠、都是音同字异。韦唯、歌唱家,韦唯同音异形。
魏巍、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魏音we i,巍we i,同音但声调不同。
颜渊、孔子弟子,颜与渊音近。
严颜、后魏巴郡将军,为张飞所擒,见其勇而义,壮而释之,引为宾客。严颜音同字异。
严延、唐代朝邑人,通晓儒术,严延同音异形。
阮元,清代人,乾隆进士,著名经学家,辑《经籍纂诂》。阮、元同音异形。
曹操,三国时魏国的丞相,谥魏武帝,同音节声调不同,曹cao,操cao
除此之处,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辛莘、辛欣、谭覃、邓登、许午、林林、林灵、林零、吴武、雷蕾、裴蜚 孙逊、刑形、耿根、韦伟、岑琴、朱姝、黄皇、程层、殷英、鲁鱼、纪机、宗忠、宋松、梁亮、姚耀、韩含、梅梅、田田…… 它们或者音同,或者音近,在字形上有同有异。
另外,还有一些人名,是利用双声、叠韵取成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双声叠的和语言学上所讲的双声字、叠韵字有区别。语言学上的双声、叠韵,必定是联绵字,即两个字连缀起来才成一个词,单个字意义与这个词的意义无关,或者根本没有意义。如葡萄。而这里所谈的双声、叠韵,只要两个字是同声母、同韵部,不管是否是联绵词,一概称之为双声、叠韵。以双声、叠韵为名,可使人名音节响亮、和谐、在语音上有一种回环美。
如秦二世胡亥。其名便为双声,晋大夫陈须无、秦太子扶苏都是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