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8 13:00:06
古人在研究星象天文过程中,出现了多位杰出的占星家族。最为突出的,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就是三家星。三家星就是三位对古天文学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的三位古人,这三位就是传说中的巫咸、战国时期的甘得和石申夫。
巫咸在中国历史中是个传说人物,但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的记载。御览七九引《归藏》:昔黄帝与炎帝争斗于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尚书·咸义序》说:“伊院相大戊,毫有样桑谷共生于朝,伊破赞于巫咸,作《咸义》《太戊》等四篇。
历史中的巫咸是商代太戊帝之国师,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是一个著名的占星家。唐代瞿昙悉达所编《开元占经》收录了巫咸的星占占辞及星表。巫咸家族所创建的星图叫做巫咸星图。绘制出有十九座星系的巫氏星图流传于世,为天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是天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甘德,战国时山东人,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的先驱之一。他在齐国执掌天文时建立了一套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次绘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位置,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等语,有人认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两千年就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星的最亮的卫星——木卫二。
石申夫,也有称为石申。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中国天文学的先驱之一。他也建立了一套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1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
古人对天文研究,天象的观测以及对恒星的认知,无疑对现代天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家星只不过是古代杰出的代表人物,据《晋书天文志》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摆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各国的这些掌握天文的官员,根据天象的变化对统治者提出解释)。”,真可谓是百家争鸣。
到了三国时期,在武帝时,当时有一人担任太史令,名陈卓,他把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官绘制的星图收集整理,绘成了全天星图,并注了占和赞两部分文字。将其构成了一个有283官、1464颗恒星的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陈卓所定的全天星官系统中,石氏中外官共有93官,627星,甘氏118官,511星,巫咸氏44官,144星,加上二十八宿的182星,共283官,1464颗恒星。(由于依据的原始材料不同,各研究者所列星数小有差异。)研究表明,陈卓总三家星著于图录的大体步骤是,先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再将石、甘、巫三家星去其重复,存其不同补入其中,对石、甘、巫三家星的重复者基本上采取先石氏、次廿氏、再巫咸氏的原则。陈卓所总结的全天星官名数一直是后世制作星图、浑象的标准。
在我们观看古人绘制的星图时,发现星官中,绘制恒星的颜色略有不同,有红色的,有黑色的,有黄色的,这是为了区分三家星而表示的。凡是黑色绘制的代表石氏星官系统,红色的代表甘氏星官系统,黄色的代表巫咸氏星官系统。这个星图颜色的区分表示了三大门派,由于古人对三大门派的认识与绘制的材质,可能在绘制的时候采用的颜色各不相同。还会出现红黑白的的表示。
唐代学者王希明作《丹元子步天歌》,以七字一句的诗句介绍了陈卓所总结的283官,1464颗星,并创造性地把全部天空分作三十一个大区,即后世流传的三垣二十八宿分区法。这一分区法一直到近代都是我国观测星象星象的基础。陈卓的全天星官系统由此沿用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