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仪
相信很多的师兄都是听到过律仪的,其实律仪就是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或法律的礼节。而关于律仪的种类是一共有三种的,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引证解释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 ,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如 美洲 之摩门, 印度 之溼婆韦纽, 西藏 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2.法律的礼节。《镜花缘》第二二回:“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 唐 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
三种律仪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上面就是律仪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和诸位师兄一起修行的。
...查看更多
很多的师兄都是听到过律仪的,那么今天来介绍的就是五部律,五部律简称五部,律者毘尼(vinaya),是为教,能生行解,故言在初。戒者尸罗(01la),为戒行,教不孤起,必铨行相,戒则因之而立。解脱者木叉(mok=a),为得果。戒不虚因,必有果克,故解脱绝缚,最在其终。
五部即是昙摩毱多(昙无德)、萨婆帝婆(萨婆多)、弥沙塞、婆蹉富罗、迦叶遗等五部所传持之五种律典。佛陀入灭后百年顷,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毱多之下有昙摩毱多(中国翻昙无德)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衍出五部之派别,统称五部律。五部经律是由原有一部而分成五书,因后人各取所解,执为一部,故成五部律。其中婆蹉(翻犊)富罗(Vats1ptr1ya),婆蹉(翻犊)犊子部未来本中土,所以将「摩诃僧祇」合前四,称为五部律。故经典中世尊所言五部律,与中土律典所说的五部律是有出入的,此点要特别分清楚。若广博遍览此五部,即是成就「摩诃僧祇」,读此一部律藏,总知原来五合之貌者,亦即能维持原有世尊所说之全部正法律也。
佛陀于《大方等大集经》中已预言佛法将先分裂成五部,五部依之而修无有差别,都能成就道业。《大方等大集经》云:憍陈如!我涅盘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倒解说,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毱多」。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而复读诵书说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解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帝婆」。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毘部」。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嗟富罗」。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虽各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盘。」
《翻译名义集》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食讫。令罗云(R2hula)洗涤失手破鉢,以为五斥(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鉢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毘尼藏(Vinaya),为五部也。故迦叶(K20yapa)、阿难(Ānaṁda)、末田(Madhyāṁtika)。和修(Vāsuki)、毱多(Upagupta)五师体权通道,故不分教。毱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
(1)昙摩毱多(Dharmagupta),dharma是法,gupta是护,即protected , guarded , preserved。亦有隐藏、隐密之义,即hidden , concealed , kept secret , secret。中土翻昙无德(读音dhamuta),译曰法护,亦名法密。隐覆即密义,又翻法藏。大集云: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藏。人名昙摩毱多,法名四分,天音折埵理。
(2)萨婆多(Sarvāstika),意为一切有存在,sarva是一切,astika是one who believes in the existence。Sarvāstika一般就翻译成「一切有」部,此部计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大集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多,法名七诵。翻梵语云──萨婆若帝婆,应云萨婆若提婆,译曰萨婆若者一切智,提婆者天。
(3)迦叶遗(K20yap1),k20/k20i─有见、看之意,look on, survey, be visible, shine, radiate, appear, become clear or manifest。yap1是removed,远离、离去之意,故此处有离相之意,K20yap1则有离所见之义,此云空观、注重空观。大集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遗,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4)弥沙塞(Mah102saka),此云化地部,不着有无观。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部,法名五分。
(5)婆蹉(翻犊)富罗(Vats1ptr1ya),vatsi是犊子having a calf。上古有僊,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律本不来中土。大集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翻梵语──婆蹉富罗,应云婆蹉不罗,译曰婆蹉者犊,富罗者满。
以上五部总集而成摩诃僧祗 Mahāsaṁghīka,此云大众。大集云: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此有律本。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婆蹉(翻犊)富罗(Vatsīptrīya),犊子部未来本中土,所以将「摩诃僧祇」合前四,称为五部律。
《遗教三昧》下卷经云:佛在世时,众僧唯着死人杂衣,因罗旬喻,分卫空还。佛知其宿行,使众僧分律为五部,服色亦五种,令其日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应着赤色衣,非南方之赤。萨婆多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着皂衣,非北方之黑。迦叶遗部,精勤勇猛,快摄众生,应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思入玄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色衣,非东方之青。摩诃僧祗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色衣,非中方之色。自尔之后,便得大食,斯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之相。
《佛光大辞典》云:(1)昙无德部(Dharma-guptaka):昙无德,又作昙摩毱多。意译为法正、法护、法镜、法密等,乃部主之名。所传广律为四分律六十卷,戒本为四分僧戒本一卷、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上记四书均为姚秦佛陀耶舍译。(2)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a):萨婆多,又作萨婆谛婆。意译为一切有。所传广律为十诵律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昙摩流支译),戒本为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刘宋法显集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一卷(唐代义净译)。(3)弥沙塞部(Mahīśāsaka):弥沙塞,意译为不着有无观。所传广律为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等译),戒本为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刘宋佛陀什等译)、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梁朝明徽集)。(4)迦叶遗部(Kāśyapīya):迦叶遗,意译重空观,即以空亦空为观。所传广律为解脱律,戒本为解脱戒经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5)摩诃僧祇部(Mahā-savghika):此部所传广律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东晋法显、佛陀跋陀罗译),戒本为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东晋法显、觉贤译)。关于此部之名义有多种异说,列举如下:
(1)据舍利弗问经载,以多数者奉持摩诃僧祇律,故称为大众律。
(2)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举出上述之五部外,另举婆嗟富罗部,共为六部律,而以摩诃僧祇广博遍览其余五部之经书,故特称为摩诃僧祇律。然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载,婆嗟富罗部即为摩诃僧祇部。
(3)另据三论玄义举出犊子部,此部乃为婆嗟富罗之译名;翻译名义集卷四将婆嗟译作犊,富罗译作子。
此外,关于五部分裂之说有二,即:
(一)据出三藏记集卷三载,佛在世之时,有一长者梦见一张白毡,忽然自分为五段,长者遂惊诣佛陀处请问其故,佛为其解说,此乃表示佛灭度后,律藏当分为五部。
(二)另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载,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之斋食,食讫,令罗睺罗洗鉢,因失手而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因此事而请问佛,佛为其解说,此表示佛入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毘尼藏为五部。后优婆毱多果然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
又据舍利弗问经载,五部之衣色各异,即:摩诃僧祇部着黄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色衣,萨婆多部着皂色衣,迦叶遗部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着青色衣;以此五色之衣,而彰显五部之相。然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载,萨婆多部着绛色衣,昙无德部着皂色衣,其余三部则同上记。
上面就是五部律的介绍了。其实我们若是越修行佛法的话,我们越是能够了解佛法的殊胜的,而且很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藏的。
...查看更多
诸位师兄都是听过律仪的,一切律仪总有四种,一别解脱律仪,二静虑律仪,三无漏律仪,四断律仪。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者谓欲界戒,静虑律仪者谓色界戒,无漏律仪者谓无漏戒,断律仪者谓离欲界染,九无间道中所有静虑无漏戒。
别解脱律仪(pr2timok=a- sa3vara),又作别解脱戒。即欲缠戒,为八众应受持之戒条。别解脱律仪指七众于身口七支之诸恶一一分别弃舍所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木叉律仪、依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别解脱法、别解脱调伏、护从解脱、戒律仪、律仪戒、木叉戒。系于欲界受戒法而发得之戒体,故称为欲缠戒,属有漏戒。《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云:「言别解脱者,由依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名别解脱。」
别解脱律仪此律仪有八,即苾刍律仪、苾刍尼律仪、正学律仪、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近事律仪、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等;亦即七众持受之戒,包括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优婆塞优婆夷五戒、邬波婆沙八斋戒。上述八种律仪,除近住男、女之八斋戒限一日一夜受持外,余七种皆当尽形寿终身奉持。
别解脱律仪相差别八相如下:一苾刍律仪。二苾刍尼律仪。三正学律仪。四勤策律仪。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如是八种律仪相差别。总名第一别解脱律仪。虽有八名实体唯四。一苾刍律仪。二勤策律仪。三近事律仪。四近住律仪。唯此四种别解律仪皆有体实。相各别故。所以者何。离苾刍律仪。无别苾刍尼律仪。离勤策律仪无别正学勤策女律仪。离近事律仪无别近事女律仪。
安住具戒守护别解脱律仪时,当入增上戒学。所谓增上戒学者,其戒律仪轨则所行悉皆具足,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如此受学之学处,是名为增上戒学。后能入「增上心学」,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如是乃至入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学。再最后得增上慧学。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道圣谛,如是名增上慧学。
上面就是别解脱律仪的介绍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找一些师兄来帮助我们修行的,这是有大功德的。
...查看更多-
不律仪_恶律仪
诸位师兄都是听过律仪的,那么相信诸位师兄也是知道恶律仪的,那么什么是恶律仪呢?其实恶律仪...
-
生西法师答:何为佛子律仪?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律仪的,而且相信诸位师兄也是听说过“佛子律仪”的,其中生西法师是为我们讲...
-
沙弥律仪要略
我们都是知道律仪的,律仪就是指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所以说很多的寺院中都是有着关于...
-
戒律和律仪有区别又有统一
我们都是知道律仪的,而且很多的师兄也是知道,佛门中也是有戒律的,所以说很多的师兄一直搞不...
-
根律仪戒讲解
很多的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知道律仪的,‘彼人眼见色已……’等等,是显示根律仪戒。‘彼人’,...
-
沙弥律仪有什么含义?
很多的师兄都是知道沙弥律仪的,因为沙弥律仪,是比丘戒之根,是菩萨戒之源,初发心剃除须发出...
-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节 六根律仪
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修行佛法的,因为佛法是生活中的佛法,佛法最珍贵的地方,是可以用来彻底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