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抛开门户偏见看道家对佛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2-19 04:05:25作者:经藏网
抛开门户偏见看道家对佛家的影响

上古时期,中土是黄帝思想的天下,经过春秋战国期间老子的传承,形成了黄老道家思想(黄老之术),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公元前四世纪老子选择在中土的中心之地(陕西关中)终老。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使者带着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来到中土中心,埋下舍利造塔(法门寺前身)即逝。

在经过孔子“烧书断史”曲笔讳史、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个历史事件之后,中国形成了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长,汉明帝时引入了佛教。魏晋南北朝长期的混乱格局,使儒家威风扫地。佛教学说与庄子道家玄学、儒学逐渐融合,形成了流派众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天竺),经过西域陆路或南方海路传入中原。从东汉明帝时期至唐朝中前期数百年间,从竺法兰到不空,中有鸠摩罗什、法显、真谛、玄奘等高僧陆续把大量的梵文佛经带入中国,而翻译经书是个大问题。前面这些人物都是有名的译经家,有助手帮助,大多通晓儒释道典籍。

佛教译经家在翻译梵文经书时,引用或借鉴了许多道家的术语与思想。

佛家最常讲的“空”,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如“四大皆空”,借鉴了道家的“道盅”、“无”、“清虚”的概念,都具有虚空、虚无之义。道家认为“无”是万物根本。《德道经》:“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文子·自然》:“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心经》“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虚空与具有形态表象的物质是相容相生的)与《德道经》“有无之相生”是同一至理,具有辩证法思想。

佛家的轮回之说,在道家思想中更带有自然规律属性与科学性。生死轮回具有自然属性,而“六道”轮回则带有唬人教化性质。“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德道经》“天道圆圆,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常也。”这其实就是自然界中的轮回,自然之道使万物处于轮回状态中。生死轮回是狭义的,显然带有“复命”的表面含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也者,道之动”,此三句是广义的轮回,即旋动循环规律。

佛家讲的“无为法”一词,源于道家的“无为”一词。老子言:“道恒无为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的真实涵义是不主观作为,依自然之道而为。

佛家的“无为法”与道家是有区别的。以中道实相义来讲,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这也契合了“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为学”与“为道”、“无为”与“无不为”互为因果条件。“为学”、“无不为”即有为。

佛家的中道实相义讲,中道即实相,实相即中道,如来不住苦乐两边,常行中道。实际上中正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家思想,中道属于其中。“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至虚,恒也;守中,笃也”,“去甚,去太,去奢”,“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介,中正之义。

佛家思想与道家相通之处较多,尤其是哲学思想。但是佛教宗派众多,含有杂说邪说,违背自然法则、科学规律与唯心论的成分较多。“道解贤良释化愚”,道家思想适用于学识、素质水平较高的人,佛家思想较适用于学识、素质较低的人。但两者者不是绝对的。黄老道家思想具有普世意义,而佛家的普渡众生也是出于扬善抑恶的宗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