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讲

发布时间:2024-12-23 04:07:23作者:学典国学网
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中,关于十善的利益,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九段、不嗔(音琛ㄔㄣ)恚(音惠ㄏㄨㄟˋ)的利益。

什么叫做嗔恚呢?嗔、是贪、嗔、痴三毒之第二。嗔者、暴怒。一般的说来,就是发脾气,耳红面赤,大声吼叫,这都是嗔的表情。恚、是恚恨。好像是遇到了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能,或者是不敢表现在面孔上,只好怀恨在心,待机报复,叫做恚。嗔、恨、恼、害,这一类的恶心,在唯识学上都有严格的分别,这里为求大家容易懂得,所以避免不讲。

人们为了不顺耳的逆言,或者不如意的逆境,容易引发嗔恚。嗔恚心发起来,往往失去了理智,而杀人放火的大恶,都可以干得出。所以佛经上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严重警告。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也曾说过:‘我不见菩萨,于他菩萨起嗔心者。’这意思就是说:菩萨的发心是广大的,慈悲的。菩萨视一切众生如自己,一切众生中,已发心者固然是现在的菩萨;未发心者也是未来的菩萨。所以菩萨的心眼儿里,没有一个,不是菩萨。因此、菩萨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他于任何人不会动嗔恨心的。菩萨的修养,菩萨的伟大,我们在这两句话上可以完全看得出。嗔心的生起,既有杀人放火的后患,所以学佛的人,应当远离嗔恚。

因此、十善业道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佛陀次于若离贪欲之后,告诉娑竭罗龙王说:龙王!修学佛法的人,如果能够远离嗔、恚,就可以获得八种喜悦心法。喜、悦、是心理上的愉快;嗔、恚,是心理上的病态。喜、悦、和嗔、恚,是敌体相反的。既已远离了嗔、恚,当然应该获得八种喜、悦。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这才是天演的公例。现在让我将八种喜悦法,一一的解释在下面:

‘一、无损恼心’。损、就是破坏。恼、就是使人心理上苦闷、难受。

人与人之间,都如甲方对乙方有了仇恨,心理上动了嗔恚,因此、就处心积虑,设法来破坏乙方,使乙方遭遇到财产或生命的损失,让乙方寝食不安。发菩提心的菩萨,视他人和自己一样,可谓远离嗔恨而冤亲平等,所以于任何人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嗔、恚的解释,已在前面讲过。

若离嗔、恚的嗔,恚,可算是潜(音钱ㄑㄧㄢˊ)在的本体;这里的嗔、恚,应该指为发现于身口的行为,也就是嗔、恚的能,在佛法叫做用。摄用归体,则潜藏于内心;依体起用,则表现于动作,嗔、恚的体,既已远离,当然不会有嗔、恚的暴恶行为。

‘三、无诤讼心’。对于事实,或理论的辩论,叫做诤;在事实上如产权之类的争执,惟凭辩论不得解决,不得不求直于官厅-如现在的法院,叫做讼。

嗔、恚心大的人,欢喜打官司,这是必然的事。可是劳民丧财,费时失业,打官事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夫子曾经说过:‘听讼!吾人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夫子以为评判曲直,他与别人并没什么两样,他的长处在消灭民间诤讼的起因。可是消弭(音米ㄇㄧˇ)民间诤讼的起因,不仅是饥有食,寒有衣,抑制强梁,扶持弱小而已。因为劣根性的众生,好争是他们的天性,他能无风三尺浪的妄生是非。所以佛法求得根本的解决,必得要远离嗔、恚,才能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柔者温柔。和者和平。质者质朴。直者正直。

温柔敦厚,质朴而不虚伪,正直而不邪曲,这是人类中最善良的人,也是人类中最真实的人。要侦察人类中的君子与小人,可以拿真实和虚伪来做标准。生性质朴,说话做事,是、就说是,非、就说非,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分毫不加文饰,更不会渲染,虽说是,质胜文,近于野,然而人类的本性,却还存在著一分。现在社会上,玩弄手段,以曲成他的虚伪,以达到他名利的目的,犹强调自以为是的人,也不知道几多,说起来真够痛心的。温柔敦厚,的确是人类的美德。但也有人说:这是无用的别名。目前的世界,惟有刚硬,才得生存。你存著一分忍让,你的敌人,正好前进一分。你的敌人,绝不会因你的忍让而也对你忍让,你尽量的忍让,那就不啻(音悌ㄊㄧˋ)在协助你敌人的成功。都如、民主世界,对铁幕国家的忍让,是最好的比例。然而在佛言佛,我以为学佛的人,还是应当忍让的。法华经上八岁龙女的信条,就是慈悲仁让,志意和雅。如其不然,那、佛陀在过去世中,割肉喂鹰,舍身喂虎,都是多余的。因为学佛的人,应该远离嗔、恚,远离了嗔、恚,忍让是自然的现象。向下讲第五:

‘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第五中的圣者,可以指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能与一切众生之乐叫做慈。第七中,身体上的相好,端庄而严丽,叫做身相端严。第八中的和忍,是慈和忍辱。梵者清净,梵世、除大梵天外,清净的世界,都可以称梵世。

五、六、七、八的四种中,有三重(音虫ㄔㄨㄥˊ)因果,是那三种呢?五中得圣者慈心为因,第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为果。五、六为因,第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为果。第八、和忍为因,速生梵世为果。因为慈字的定义,就是与一切众生之乐。既得了圣人的慈心,当然以利益众生,安乐众生为前提。既然得到圣者慈心,而利安众生,则身体上的相好端严,也是当然的酬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金刚经上说:‘知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多福,这是必然的因果。所以第八中以和忍故,得生梵世。和忍是因,得生梵世是果。这是说:远离了嗔恚,可以获得的八种好处。经上又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上文说的是远离嗔、恚,在有漏世间获得的好处。假如将远离嗔、恚,引生的功德,都回向于无漏,而为佛果上的庄严时,则这一位远离嗔、恚的菩萨,将来成佛以后,更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无障碍者,佛心犹如虚空,无所不容,所谓心包太虚,是周沙界。佛心既无所不包,则人我一体,或者人我两忘,也是不期然而然的事。不要说是佛心吧!一个大善知识的心,有时对于小人,也不免生气,但过去了就算了。小人怀恨于他人,则非报复而后,不得甘心。所以怀有嗔、恚心的小人,走到那里都使人骇怕。佛已断尽嗔、恚,所以观看佛的相好,只感到百看不厌,不会有满足之想的,这叫观者无厌。某大寺里,弥勒菩萨前面,有一付对联,我写出来,作本文的结束。那对联说:‘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音羌ㄑㄧㄤ)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