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悟法师: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
发布时间:2024-07-02 04:08:25作者:学典国学网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定悟法师(图片来源:佛教 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北京做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佛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有着百世不替的辉煌和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明代的北京,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僧人讲经说法风气较浓,是当时的中国佛教的中心。开展明代北京佛教学术研讨会,不仅有其学术价值,可以进一步揭示明代佛教和明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深化对中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佛教有一个客观的理解和定位。2013年10月12日,由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哲学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 明代北京佛教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开幕。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定悟法师发表了题为《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 依 重修文化寺碑记 与 弥陀会记 碑文》的论文,论文依据《重修广化寺碑记》与《弥陀会记》的碑文,试探究出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的渊源、地位和作用。论文如下:
一、前言
明代的北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并存,僧人讲经说法风气较浓,是当时中国佛教的中心。而广化寺是首都北京的一部分,了解广化寺,对我们更加深入地揭示和了解明代的佛教,明代的社会不无助益。《重修广化寺碑记》与《弥陀会记》的碑文,记载了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的渊源、地位和作用。研究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的关联,可以进一步揭示明代佛教发展的脉络,从而深化对中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佛教有一个客观的理解和定位。
二、广化寺与净土宗渊源
始建于元代的广化寺,初建寺僧人寄心与净土宗。
据载广化寺始建寺僧人,日日行持净土念佛法门,这种念佛愿力终感动四众弟子,也由此殊胜因缘始建广化寺,其他一些记载北京史事的著作皆沿此说。佛法所传,必籍寺宇,以处其僧。 举凡佛法所到之处,僧人皆以创建寺庙为急务。其具体建寺年代,据明弘治十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文载: 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 十年后成此大刹。 因年代久远,碑文漫漶,难以辨认,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元至顺四年前后,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这也说明六百年前的元代广化寺,已是净土宗的修学道场,这也说明净土高僧信众,若往生净土,非忍力则不成。
明代的广化寺,净土宗成为寺院的实际信仰,广行于僧俗之间,呈现盛况。如广化寺《弥陀会记》碑文记载: 京城北隅有广化寺,寺故有念佛会,自今上己丑迄于兹,率诸法师等以月十有八日举事。中贵、士庶毕集,环绕法座,念弥陀三千,膜拜以为常。 此碑文记载特别经过广化寺第五代住持圆环法师率众经常举行的弥陀法会,念佛普及社会,移风易俗,广化寺遂成为京都有影响的净土宗道场。
浏览网络和有些著作记载, 广化寺自明天顺年间重建后成为净土宗道场 。殊不知广化寺自开山建寺就与净土宗结下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缘,直到如今,广化寺僧众每日早晚念佛,延续开山祖师念佛建寺的优良传统,所以说广化寺自开山建寺就为净土宗的道场,不是 自明天顺年间重建后成为净土宗道场 。而明代净土宗念佛会的兴盛流行,也导致了广化寺因净土宗的兴盛,成为京都有影响的古刹。
三、《重修广化寺碑记》
据《重修广化寺碑记》碑文记载,叶向高曾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撰写碑文记载广化寺修建的历史。今日的碑文是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嘉平吉日五台徐继佘撰并书,这通《重修广化寺碑记》碑文,至今仍树立在广化寺大殿前面左方。
据徐继畬撰写的《重修广化寺碑记》所载: 都城西北隅有巨浸,曰什刹海,以环海有丛林十,故名。广化寺者,十刹之一 明时有念佛会。万历中尝重修,福清叶相国为之记。 明朝初年寺院荒废,据碑文记载,成化与万历年间寺院进行二次重修,重建后的广化寺继续成为净土宗道场。
广化寺位于 北城日衷坊鸡头池上,鼓楼西大街南 。《碑文》指出 都城西北隅有巨浸,曰十刹海,以环海有丛林十,故名。 对什刹海的来历给予解释,成为北京史地研究的重要引用资料。十刹即:观音寺、高庙、三圣庵、汇通祠、法通寺、净业寺、广化寺、火神庙、大慈恩寺、小慈恩寺。又有口碑叫 十刹九庵一座庙 之说,九庵即通明庵、丰泰庵、槐宝庵、海潮庵、北极庵、天寿庵、永泉庵、朝阳庵、太平庵,一座庙就是广化寺。
《碑文》记载: 万历中尝重修,福清叶相国为之记。 记载碑文的 叶相国 ,据《明史》载: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改左中允,仍视司业事 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王锡爵、于慎行、李廷机并命。十一月,向高入朝,慎行已先卒,锡爵坚辞不出。明年,首辅赓亦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按《明史》记载,叶相国,名叶向高,福清县人,字进卿,明万历进士。曾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撰写《重修广化寺碑记》,记载广化寺修建的历史,按此碑文重修后的广化寺 殿堂廊庑,规模宏大 ,成为京都有影响的净土宗道场。
《碑文》提到: 明时有念佛会。 念佛会是寺院定期举行的法会,类似于今日的佛七。因净土宗以观想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求往生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曰: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楞严经》卷五曰: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大乘起信论》曰: 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 这些经论都是讲述如何通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明代广化寺的念佛会,可以广泛收纳僧俗共修净业,使念佛法门,在民间普遍盛行。朝野内外,士农工商等各界人士,往莲社念佛求生净土者,蔚然成风,有利于净土宗的普及、发展和对教义的充实;其次,根据净土宗的教义,信、愿、行是修行净土法门必要的步骤,尤其是行,更是净土宗的核心内容。所以,专门修习净土宗的组织也随之兴起,结社念佛会日渐成为净土宗的主流。
四、《弥陀会记》碑文
另据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叶向高撰写的另一通《弥陀会记》碑文记载: 京城北隅有广化寺,寺故有念佛会,自今上己丑迄于兹,率诸法师等以月十有八日举事。中贵、士庶毕集,环绕法座,念弥陀三千,膜拜以为常。 此碑文再次强调明代北京广化寺的念佛会的盛况,朝野内外,士农工商等各界人士云集念佛会,念佛求生净土者,蔚然成风。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广化寺,聚众念佛的现象,而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也成为众人的终极目标。
《弥陀会记》碑文提到: 圆环广雪、圆住真澄上人者,实典其事,以余间来寺中,谒而请记。 此中提到的圆环广雪,即是广化寺的第五代住持。 有念佛会,自今上己丑迄于兹,率诸法师等以月十有八日举事。中贵、士庶毕集,环绕法座,念弥陀三千。 碑文提到圆环法师开创广化寺念佛会,率众经常举行隆重的陀弥法会,盛况空前。也说明了明代的广化寺,当时聚集了大量的净土宗信徒,不仅有社会上层的中贵,也有社会下层的士庶。广化寺念佛会风尚不仅对社会上层产生影响,对社会下层亦有启迪之功。底层民众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对今生今世悲惨境遇的绝望,更炽烈地追求一种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希望。圆环法师念佛绕佛的盛况,表明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出现聚众念佛的现象,也表明了此寺延续了净土宗的道场。
《弥陀会记》碑文记载,有人请教圆环法师,问: 内典戒绮语,昔之圣于禅者,文字不立,何以记为? 内典:指佛教之经论书籍,反之,佛教以外之典籍称外典。佛教的有些经论书籍不要用绮语,禅宗也讲不立文字,如《联灯会要》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佛教的经论书籍和禅宗都不要讲用绮语和不立文字,为什么你要立《弥陀会记》碑,记下北京广化寺的念佛会的盛况。
《弥陀会记》碑文记载,圆环法师是如此回答: 余闻一切诸法,缘会而■,缘离而灭。会非群聚而膜拜也,即境明心,借相见性云尔。 圆环法师先从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角度解释,认为一切人事物的出现、发展、变化、消亡,都是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灭。不管禅宗的不立文字也好,不离文字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让禅宗学徒破除对语言文字的执着与束缚。广化寺的念佛会,朝野内外,士农工商等各界人士云集念佛、礼佛,只是通过外相、外境的媒介作用,扫除学人的情思妄见,以 借境明心,借相见性 的净土宗修持法门,达到佛教明心见性的最高境界。
自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 相与无相 一直是中国佛教争论的问题。佛教的有些经论书籍和禅宗都不要讲用绮语和不立文字,为什么你要立《弥陀会记》碑,记下北京广化寺的念佛会这种 有相 的盛况。所以碑文有人 何以记为? 请教圆环法师。圆环法师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作如此回答: 法性性空,空故实相,实相本无,无法可念。 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此现象、随缘之事的缘起本身即是性空;而诸法的实相、本性即是性空,也就是 缘起性空 。如《佛藏经》云: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但诸法的实相、本性即是性空,此实相、本性无法可以依靠,无法念佛,乃至修行如何法门。所以圆环法师认为那种离开具体形相的修持实践,犹如没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楼阁一样,完全是一种空想。
就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为三十二相、八万四千之相好者,称为有相佛。方和相的确定是让人有所依靠,更容易使行者 住心而取境 ,集中心力专一修行。所以圆环法师认为: 然亦有谓一念之力,权慧乃具。 诸佛如来悲悯我们娑婆世界凡夫众生,因吾等凡夫念念贪着,念念攀缘,所以不离开念头,只是转换念头,建立一种相,一个名号让我们去攀缘。如《灌顶随愿往生净土经》卷十一云: 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一。心乱无志,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土耳。 我等凡夫心识劣弱飘忽散漫,十方诸佛净土浩瀚无数,净土法门的目的,就是在通过众生念佛、观佛的方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 定善义》云: 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所以善导大师与圆环法师在此都明确指出法身无色,凡夫无法直观,必须依靠使凡夫能够集中意力的形相,即 指方立相 为凡夫指明方位(西方净土),树立形相(弥陀相好),以使凡夫 住心而取境 ,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弥陀会记》碑文的记载,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存在的佛教问题,以及明代关于 禅净双修 、 相与无相 净土宗的立场。因佛教传入,翻译的佛教经典,经过注释、消化所反映的经典,成为当时佛教界的最大兴趣点,所以《弥陀会记》碑文的记载,也反映了明代僧人在佛教理论建设上的兴趣转移,也是明代佛教又一新变化。
五、结语
佛教发展与寺庙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教送法、刊刻佛经、创立宗派都是以寺庙中心进行的。所以依据《重修广化寺碑记》与《弥陀会记》的碑文,研究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的关联,不仅有其学术价值,而且对了解和理解明代的佛教、明代的社会富有现实意义。
其次不难发现,广化寺的念佛会的举行和圆环法师带众举行盛大的弥陀法会,对广化寺成为京都有影响的净土宗道场,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通过研究,发掘和宣传北京的历史文化,可以服务于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如侯仁之先生所说:研讨北京的发展历程, 追随发生在这里的政治风云,回顾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介绍城市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是认识首都发展历史的需要,而且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大潮中关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最后,就如前文所云,这些佛教的寺庙古刹不仅是北京佛教物化的具体体现,而且具有传播和承载社会历史文化的功能,间接地反映着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为人们全面地考察北京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客观的脉络与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