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华:佛教生态理论的优势造福于人类
发布时间:2024-09-06 04:08:08作者:学典国学网摘要:近世以来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人类对地球的掠夺一直没有停止,至今尤烈,地球因此正日趋不堪重负,病入膏肓,各种污染几乎无处不在。佛教关于环境生态的理论智慧是不是真的能为人类的长久安宁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开启灵性的关怀?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议题所在。
从南极到北冰洋,从喜马拉雅山到丘陵、平原、太空,还有城市、乡村、田野、沙漠 ,受制于无穷欲望的驱使,人类正在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攫得资源,来推进所谓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车轮不断地向前滚动。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是,导致可怕的生态污染已经不再需要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来加以说明,就能让人感觉到,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世界自然保护专家称,一场大规模的的灭绝海啸即将到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也同样令人忧虑,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着生态环境的越来越坏,人类又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再度开始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因为人们心里终于明白: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也许用不了多久,人类就会一起逐步走向毁灭;假如还想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不至于中断的话,那么惟有行动起来,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这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考虑到下一代生存权的前提下所能达成的基本共识。
然而,要将这个基本共识落实到具体的 节能减排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的行动措施,又要涉及相关国家和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诸如此类的东西,接下来又是一大堆的要价与妥协。这其中古老的不干涉原则和接受 大国 势力范围的实用主义,依然是国际利益关系中不变的基石。
由此,人们对人类解决地球问题的前景普遍感到失望。于是,有人开始转向古老的宗教,试图在那里寻找到拯救世界的 特效药 。而佛教的智慧正是其中的备选者之一。那么,佛教关于环境生态的理论智慧是不是真的能为人类的长久安宁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开启灵性的关怀?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议题所在。
随着科技资讯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佛教理念的传播也相应越来越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佛教所说的许多道理,揭示了人生种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因而所采取的方法也往往是能够从事物的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并且是完全彻底的解决,如同高明的医生治愈顽症一般 断根 ,而使之不再复发。这是佛教优于其他理论学说的地方,既能找出问题的病根所在,又能给予彻底疗治,直至痊愈。其中体现了佛教洞察人生和社会病症的伟大智慧。
不久前,中国佛教协会曾提出过一个口号: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智慧而且理论上也无懈可击的口号。因为建设和谐社会,说到底必须由每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来实施,如同建造一座高楼,要从一砖一瓦做起,而人的行动决定的作出,又无不源自于心,心是建筑高楼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只能是不切实际的 空中楼阁 。
然而,按照佛教的要求来说,这也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起点。所谓从 心 开始,也就是从一念心开始。从人的身、口、意三者来看,亦即行为、语言和意念。普通人的修行是从 身 的行为开始的,防非止恶,多行善事,至少少做(或不做)坏事。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正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同样道理,一辈子不说坏话、脏话、臭话,做得到吗?我看也很难。这是因为普通人无明深厚,烦恼多,造业多,无始以来的积习,使我们有如 久居鲍鱼之肆,不知其臭 了,要一下子改邪归正,谈何容易!
佛门里有句俗话,叫做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意思是说,菩萨能从事情的起 因 中,就看来未来相应的 果 ,因而及时 刹车 ,不会去做坏事;众生呢,正好相反,目光短浅,预先看不到当下行为的可能造成的后 果 ,所以,只有严重的果报出现在面前时,才吓得面如土色,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俗话说: 千古善恶由一心。 从 心 开始修炼的典型人物,是西藏的潘公杰大师。他每天坐禅时,都在面前放上一堆黑白混杂的小石子,用以分辨善、恶之念。当头脑里闪现善念时,就拿一粒白石子放在左边;一旦恶念冒出来,就取一粒黑石子放在右边。到晚上检视一番。开始时,黑石子多,他不停地自打耳光,甚至痛苦流涕,自责轮回苦海,尚不知悔过。三十多年后,面前全成了白石子,他得道了。看过这个故事,大家都能明白,从心开始,不是适合大众的,要求过高。从对机的角度来说,鼓励行善和说好话,就相对容易一些,也比较能看到成效。
其次,环境保护其实有一个如佛教所说的 自利利他 的问题。自利,说的是你我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不为己,天地诛灭。自利跟贪婪的差别在于,贪婪的意思就是说他可能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而牺牲别人的风险,他做这个事情可能会让别人受到损失,但他觉得他自己的风险很小,他就去做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殃及全球,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无休止的贪婪造成的,所以,这一期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讲的就是《贪婪的代价》,而现在美国政府动用8500亿美圆来救市,就是要全世界的人来替他 埋单 。这就是贪婪,贪婪者只考虑自利,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死活。而纯粹的利他行为,不考虑自己,那也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中国除了古代的墨子,也没有第二人。
所以,佛教的原则是既 自利 又 利他 ,才有可能持续下去。若运用到环境保护上来,推出相应的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障为前提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如浙江千岛湖与上游安徽的黄山市联合签署环保协议,保护千岛湖水源,而前者每年支付后者经济上的补偿。即为一例。否则,出于各自地方的利益,对待污染问题,或听之任之,或相互扯皮,生态资源必将持续减少并使环境进一步走向恶化,终至于不可救药。
第三,在佛教圈子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或读到这样的说法或文章,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 五戒十善 ,这个社会不就和谐安宁了吗?并由此而天真地认为,现在社会道德沦丧是因为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应当大力发扬推广佛教的精神。
这话看起来一点也不错。但细细一想,问题多多。且不说说这话的人只能保证自己坚持 五戒十善 ,却无法保证其他人按照他的意思办,也不说是否存在大力推广的现实可能性,单说后面这一句,是否佛教在全国影响力大了,社会就一定和谐了呢?我看也未必。历史上,佛教影响力最大的时候,莫过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几乎到了成为 国教 的地步,但当时的情形又如何呢?且不说社会上仍有侯景那样阴险奸诈的国贼,就说一点佛教界的情况就足以说明,即便佛教成为国教,也并不能改变国人的本性。
大家知道,我国僧伽实行素食制度是梁武帝提倡的,现在,有人说素食是环保的。不错,可是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一方面固然出于他的狂热信仰,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佛教界整体的情况非常糟糕,关于这一点通过他的《断酒肉文》所说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开头,梁武帝就单刀直入地说,断酒肉这种事情本来是你们 黑衣人 (即出家人,由于当时僧尼着黑色僧衣,故名)自己的事,轮不到我这个白衣人来说三道四。可是,佛经上又讲,佛法付嘱人王,这样我就有责任,不能不管了。这里的潜台词很明显,不管不行了,几乎太不象话,才会有这样激愤的言辞!我们看题目就知道断酒肉文,他把 酒 字放在前面,就不仅仅是吃素的问题了,而是持戒!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提到酒肉,几乎有点竭斯底里。由此可见,当时出家人戒律松弛的严重程度。
接着,梁武帝话锋一转,就将出家人与 外道 作对比,认为如果出家人不断酒肉,那么就连 外道 也不如,分别论叙了九次。接着,又进一步说,不断酒肉连在家人也不如,又一下子连用了九个排比句式。二九一十八,如此强烈的口气,既让人感觉不寒而栗,在历史上信仰佛教的皇帝中间,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宣读了讨伐的 檄文 之后,梁武帝又让著名的法云法师给出家人宣讲《涅槃经 四相品》中 饮酒食肉断大慈种 的含义,同时列出《楞伽经》、《央掘摩罗经》的有关论说,供大家阅读。然后,让在场的1148名僧尼讨论要不要永断酒肉。尽管当时还是有人提出异议,但迫于明显的和潜在的压力,不得不通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分析一下这些压力,不外包括如下内容:
(1)《涅槃经》、《梵网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经中明言,出家人必须断除肉食,没有理由拒不执行。
(2)国家宗庙祭祀用的动物牺牲已应僧人请求,用面粉模型代替。
(3)有些大德僧尼(如早在东晋时庐山的一些僧侣等)及社会人士(如周顒、沈休等人)已奉行素食。
(4)梁武帝自己也率先躬行仅吃蔬菜,不食鱼肉了。试想连白衣帝王都已绝女色、吃素了,而他提出的要求,又句句在理,条条符合佛说,加上他的佛学水平远高于一般的僧尼,出家人还能对放弃口腹之快的素食制度说 不 吗?
比较令人遗憾的是,自梁武帝后至今,时间已过去1400多年,素食制度在佛门之内得以坚持,值得肯定;而在社会上的传播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曙光,由此亦可见素食推广之难!
总而言之,佛教是解决人生及相关问题的大智慧,是着眼于根治全球重大社会、环境等问题的战略性理念,带有形而上的宏观性的指导原则。这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优势所在。但是,这些优势决非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或决策,如同佛经所言, 大象不走小径 。换句话说,佛教擅长于人生问题的解脱,却少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佛教重在 治心 --调治身心,却疏于 治生 --治理生活产业和财富。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佛教一点也不关注人的生活,只是重点不在这里而已。
佛教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动物等关系的问题上,亦可作如是观。它重在保持环境的本来状态,倡导人的世界观的根本性变革,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富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然而,也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佛教的有关理论在现实中不太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有如一部极有艺术价值的电影,票房收入却不佳。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无法视而不见,因为严肃考虑同情动物问题的人都知道,一般地宣传这种同情是容易的。但是,为它提出具体情况中的行为规则,却特别难。它不仅需要考虑,什么时候一个动物的生命或幸福可以为人的生存和需要而牺牲掉?而且必须对这一牺牲作出决定。如果我们为拯救一只可怜的被遗弃的小鸟,就捉昆虫喂养它,这在何种程度上是合适的?我们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为了维持这一生命而牺牲许多别的生命呢?
此类 两难 的拷问,让佛教界陷入尴尬,这的确难以给出令有关各方都信从的答案,也是佛教的教义与实践难以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原因所在。在当今贪--物欲横流,嗔--各类矛盾激化,痴--迷信发展盛行的世界里,尤为如此。所以,要想使佛教的教义造福于人类,必须与现代社会的运作实践找到有效的契合点,经过持久不懈的宣传,转变为社会人日常自觉的行动,环境保护才能获到相应的成效。要达到这一步,显然任重而道远。
【头条】: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首次发现佛教戒坛铭文砖(图)
【观点】:夏金华:佛教生态理论的优势造福于人类
【两岸】: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
【觉悟】佛法没有分别 妄心无处即菩提
【影音】: 天籁 歌手齐豫与齐秦共唱藤缠树
【图片】:悠悠转经路 虔诚信仰人
【朝圣】:转动千年似一瞬 无量功德在其中
【众生】:吴建豪:做慈善 真的很感动
【一日禅】:惜福当下 莫为未来的事烦恼
【素食】芦笋抗癌益脾胃 清热消夏暑 芦笋营养分析
【禅茶一味】:赵州柏林禅寺 吃茶去
【心灵物语】:闪光灯般的风暴
【慈善】:南普陀寺慈善会参加抗洪救灾晚会捐款20万
【佛艺】:摩崖石刻 来共点
【佛教常识】:佛教所说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法讯】:八祖道场什邡罗汉寺将传授三坛大戒及居士菩萨戒
【书店】:工作禅 韩国最受推崇的佛学大师 为你扫除职场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