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悟显法师: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发布时间:2024-04-11 04:06:43作者:学典国学网
悟显法师: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

照以前的规矩,在正式讲经以前,会有个念佛的仪式,把散乱的心先摄住再来听经。听经是从定发慧,这样才不会落于知见当中。现代人看书都是急于求解,所以看的都是枝叶,只是一些名相,经义没有办法入心,就是因为心没有定下来,是以散乱、颠倒的心在看经。所以听经时心就更乱,法师一下说空一下说有,他就变成空有「敌体相对」,空有两边互相对立,既解不开来也转不过去,这都是因为心没有定下来,所听到的都变成知见、名相,听再多经也不能契入,更没有办法得度。

心定下来听经就很有味道,尤其是《无量寿经》里面的内容,讲的就是念佛,你心定下来念佛,就会觉得很贴切,不是在讲别的东西,就在讲自己刚才做的事情。所以要会听经,不要专记名言、名相以资谈柄,这在《学佛行仪》都有讲到。

跟大家郑重推荐《学佛行仪》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一本书,无论是初学或是老修,都有增益之功,能增益你的道业,增益你的戒品,增益你的定慧,帮助相当大,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这本书。常常检点自己的心行,是否与《学佛行仪》讲的相应,学佛人对于法师、对于道场,要懂得怎样亲近才是如法的。

譬如说请问法师的名字,你要说:「请问法师您的上下。」

不懂的人会问:法师你住哪里?要说:请问法师在什么宝剎?

问法师的师承,那要怎么问?不能问法师您的师承是哪一位?您的和尚是谁?

应该要问:请问法师您的剃度师是哪一位「大德」?

或是问:法师何时「圆顶」?圆顶就是出家。

不要问:你什么时候出家的?这种问法不对。要问:请问法师什么时候或在哪里圆顶的?

你要这样问:师父的和尚是哪一位大德?是哪一位大善知识?

这些在精舍都有教,所以到外面碰到出家人,要会问,如果不会问,人家会觉得你在哪里学的,这么没有礼貌,还直呼师长的名讳,直呼出家人的名字。现在很多人甚至佛教徒,把佛法当做学术来看,他会直接称祖师大德的名字,或是称老和尚的名字,这是不对的。所以要懂得如何请问法师的师承,要说:请问法师是依止哪一位大善知识修学?你不能说:你的剃度师是谁?

你的依止师是谁?这话是法师在问他的徒弟,或是比他戒腊轻的学人,等于长辈在问晚辈的话,居士不能这样问出家众,这是跟法师往来的礼节。

我发现很多人不懂,来道场就跑到正中间的拜垫去拜,正中间的拜垫是不能随便拜的,连出家人去别的道场,中间拜垫也不能拜,中间是给住持或老和尚拜的,所以道场中间的拜垫不可以去拜。中国有句话:「过不中门,行不中道。」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能走中间通道,中间是给主人走的,你是客人都是用两边,在精舍男众拜东单拜垫,女众拜西单拜垫,这样才不会混杂。精舍要求礼仪规矩都是很自然、很佛性化,你能够依这个规矩契入佛性、契入实相。

所谓「忆佛念佛」,不只是想佛的形象,还要想佛的行持、佛的威仪、佛的知见。怎样才叫真忆佛,净宗讲信、愿、行三资粮,从开讲到现在,还没有讲到这三大纲领。净土宗最重要的就是信、愿、行,蕅益大师讲:要信自己本来是佛,信你的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是第一个「信自」。再来是要「信他」,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所以蕅益大师自号「西有道人」,西方确实有佛无量寿,再来要信释迦牟尼佛所言决定不虚假。佛所说的极乐世界,因果理事我们都要相信,这才能算是信自、信他,因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己与佛如来完全一样,第一个信,讲得有点深,但是我们要强调这个信,不是口耳之信,信是要接受的、要去理解的,这个信如果没有法作为依止的话,这个信就不成其信。

所以你的信不是迷信,我们要去了解什么叫作净土,什么叫作阿弥陀佛?为什么念佛能往生?这个我们要先了解,而后再相信,这是最基本的。因法而信,信于如来神力,在天台宗称为信行人;如果能会归实相,就称为法行人,因法而生信,这就是法行人。但是信中必然有法,法中必然有信,信行人跟法行人在相上它会互换,信行人会转成法行人,法行人会转成信行人,以圆融来看,信行人没有法不成其信,法行人只有法没有信那也不成其法,这样就变成知见,变成文字,所以因教法而得开悟,能信自心是法行人,信行人就是听闻如来所说的极乐世界,或是如来的本生本事,一听就信受,不解道理是信行人,信要有法、法要有信,这才圆通。

要能够把自己的成见给放下,这才叫「信」,要是夹杂自己的我执我见那不叫作信。「愿」就是切愿,有信无愿也不行,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是因工夫的浅深而定,所以信跟愿是相当关键的,你有信,信佛所说,那你愿不愿意转变?一般人学佛相信净土,但是没有愿,他不愿意放下,不愿意转变自己,所以这个愿就没有用,连带这个信也没有用,信而无愿,那后面要修持、要用功就不成其行。

行就是念佛,分成四种:实相、观想、观相、持名。这四种中现代特别提倡持名念佛,就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拜佛的时候,配合观相念佛,就是看佛的相;如果对经典熟的话,拜佛时也可以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想念佛,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只有一个形象,有形象可对,可以读经,熟记以后忆想极乐世界,忆想西方三圣,这是观想;实相念佛遍在其他三种念佛里面,要知道没有心外佛与我相对,就像华严宗三祖法藏国师讲的(即是贤首国师):「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无有一法超出你的心外,这是实相,所以无论是持名、观想或是观相,实相都包含在里面。

有人说不要持名、不要观想、不要观相,要直接用实相念佛,你做不到;这就好像只要海水里面的波不要海水,没这个道理。要知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全然一体没有分别的,如果你说只要持名,不要实相那也做不到,因为它是一体没有差别的,所以持名即是实相,念阿弥陀佛就是甚深微妙禅。有人问我:「法师,念佛怎么开智慧?」我说:「念佛心无二念即是智慧,心不动乱即是禅定,心不迷闷即是般若,所以这念佛具有甚深的意义、义趣存在,千万不要忽视它」。很多人说自己已经放下,那要看是否真放下?检视自己念佛时还罣不罣碍?对境是否被境转?是否了知境界是虚妄的,知法不实,唯心所现。既然唯心所现之法你还取着,还生烦恼,这就是《楞严经》讲的:「自心取自心。」自己心里面取着自心相,「非幻成幻法」。

本来是真如,本来非幻,但是一旦取着,妄有能缘、所缘,那就非幻成幻法。所以佛教我们不取无非幻,只要不取,念佛就是不取,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根本没有非幻之法。尚且没有动,哪来的静,动静是相对,幻与非幻都是对待,俱是二法。所以你的切愿,要从实相上去看,观诸法的体性,体性是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

这个愿要发得深,才能札根不动摇,如果你只是愿意往生,却没有去作踏实,只是随口念佛,这样念个几十年,你会觉得念佛没有效,妄想还是好多,再听到一些邪见说妄想多不能往生,临终昏迷不能往生;四十八愿没有说临终昏迷不能往生,要是平时真的念佛恳切,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即使临终昏迷也可以往生。昏迷是身昏迷,心不昏,阿弥陀佛会把你叫起来,带你到极乐世界去,这绝对不用怀疑。因为《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一愿「临终接引愿」,去看这一愿有没有说昏迷不接?临终还是亲垂接引。

精舍这里有一幅「西方接引图」,是善导大师画的。临终接引没有说昏迷不接,只有说无信无愿者不接,毁谤正法就是不信,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五逆还能救,毁谤正法那就没有办法。但是如果毁谤正法你肯忏悔,愿意发心悔改那还是可以往生。像净宗的一些铁证:蕅益大师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写「辟佛论」毁谤正法,早年他学佛以后还不老实—「妄谓持名。曲为中下。」那时候如果他断命,一定不能往生净土。后来生了一场病,才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蕅益大师临终也是走得相当不错,往生到极乐世界。

有人担心学佛人临终生病不能往生,我们看看玄奘大师是四大译经师之一,临终也是照样生病,难道他的工夫不如我们?当然不会,他工夫好到我们想象不到!他只是受业报,业报尽了就没有这个业了,所以临终生病不代表他没有修,玄奘大师很有修行,临终还是照样生病给我们看。所以有些人担心自己临终昏迷不能往生,这不用担心,《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二十一愿临终接引愿,给我们做绝对的保证,绝对没有说昏迷不接。你昏迷医生都还想把你电醒,何况是佛,如来有大智慧,能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使众生心不散乱。就怕你不信,就怕你怀疑,你一怀疑,他的力量就加持不上去,所以要真的能放下,舍得下你的习气、你的嗜欲、你的爱好,乃至于你的家亲眷属、你的财富、你的事业、你的功名,要舍得下这些世间虚妄法,就得无上菩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