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性广法师:古仙人道 禅七开示录(二)――第一日 晨诵

发布时间:2024-04-15 04:06:55作者:学典国学网
性广法师:古仙人道 禅七开示录(二)――第一日 晨诵

经 典:《杂阿含经》「八三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若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讲 解:

今天早晨为大家诵念的第一部经文,出自《杂阿含经》的「八三二经」。

经典的开头是:「佛告比丘」,广义而言,也就是告诉所有的佛弟子:有三个学门,是每个佛弟子都应当学的,即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首先是「增上戒学」。如在禅堂中的修学,我们请大家严格执守自己所受的出家、在家戒法。经文中所说:身心安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戒中,乃至于行止、威仪等微细的戒行,都能具足清净。若见有从身口意三业中生起微小的过失,亦能知所怖畏,小心防护。而在禅修期间,更有许多禅堂以及共修规矩,这些规矩比日常行止更为严谨,这些规矩并不是无端束缚我们的条文,而是对我的修道有帮助的。执持清净的戒法,叫做戒德增上,增上于戒学。在禅修期间第一个要遵守、学习的就是增上戒学,依此戒学的基础,再进修增上意学。

第二是「增上意学」,一般习惯说是「增上定学」,从梵文adhicitta- iksā来说,citta是「心」,所以玄奘大师译为「增上心学」是较合原义的。修持禅定,能增进「心」的专注力,这是心──专注力的增上,故称为「增上心学」。○

在经典中,佛陀开示弟子,如果能够依戒的基础,远离恶与不善之法,进而修学心念的专注力,就能够以清明的正念、正知,次第地开发种种的定力。即从有觉、有观,离欲界的苦恼、染污、过犯、浊重而生喜乐,得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学。在此次的禅修中,第一个功课就是以安那般那念来修学禅定,我们也依照佛陀对弟子的教导,修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希望透过精勤的修行,得到色界的第四禅根本定。

何等为「增上慧学」?即透过佛陀教导的观慧方法,如实地观察世间诸法,流转与还灭的相状,即苦、集、灭、道四圣谛。如果能如是观察,就能彻底地断除欲贪、我慢、种种的愚痴及邪见,是名为增上慧学。

主题二:修安那般那念,生诸禅定,得宿命、天眼明,入漏尽智。

经 典:《增一阿含经》「安般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修习安般念。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欢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专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彼以此三眛,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趣之心。……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讲 解:

第二部为大家诵念的经文,出自于《增一阿含经》「安般品」。

此部经文,是佛陀教导罗云修持安般念的方法。罗云也就是罗睺罗,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儿子。因为这部经文很长,所以我略去了其中修不净、慈、悲、喜心之想,以后有因缘我们再一起学习其他的禅修所缘。

经文中,佛陀告诉罗睺罗要修持安那般那念,可以远离所有的愁忧恼乱之想。罗睺罗听闻世尊的教导之后,便问道,既然修持安那般那念有如是的殊胜功德,那么应当如何修学呢?佛陀告诉罗睺罗说,如果佛弟子能够在安静、没有人干扰的地方,正身正意,结跏趺坐;就是以一个自己觉得最自然、最轻松、而又端正的坐姿坐好。「无他异念」,没有其他的妄念,「系意鼻头」,把注意力放在鼻头。

「鼻头」,是鼻子的开端,可以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人中范围。系意,摄意专念,「系意鼻头」,也就是将注意力放在鼻子的开端、人中的范围,注意息──呼吸的入与出。除了安般念,不再分心于其他的所缘,遣除其他的意念。在吸气与呼气的时候,知道(息的)长知道短、知道冷知道热、知道出知道入,乃至于有时有息,有时无息,都要清楚地了知。能够如此地觉知,乃至于整个呼吸的过程都清清楚楚正念分明的了知,乃至于息与心念的互动、感应、连结与变化,也能够如实知。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来修学安般念,则没有愁忧恼乱之想,能够得很大的福利、很大的功德与福报。

世尊为罗睺罗说微妙法已,罗睺罗礼佛绕三匝而去,然后到安陀园,在一个安静无人干扰的地方,开始修学安般念。

经文中说,罗睺罗按照佛陀所指示的方法开始修学安般念,次第的从欲界而进入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透过安那般那念的修学,不但证诸色界禅的功德,接着更以如此甚深的三昧力,心清净无染污,而得宿命智,乃至能够观到众生所趣之向的天眼明。

修学安那般那念,得色界的四禅──根本禅以后,就能够开发神变、神通的能力。

宿命,过去世之命运情状,即总称过去一世,乃至无量生中的六道趋生之处,苦乐受报之别。若能知此过去生之总总,称宿命智。修学禅定而得四禅,能以此定力开发宿命智。又以四禅为依地,证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眼根,称为天眼;以此天眼能照见六道中之远近粗细等诸物,称天眼通。又能以天眼知见众生因个人善恶业所将招感未来果报为何,以及命终后所趋生之六道。

凡夫因不知宿命,故常起憍慢,不畏惧于造恶受苦,亦不精进于行善得乐。又因不知不见未来受报情状,故贪染世乐,生死死生,轮转无已。众生依于因缘生灭流转的生命业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是如此的轮回无已,苦恼无边。然而三世因果的知见,如果没有透过修行来如实体证,那只是在认知上理解,不能够对它生起坚定的知见。若能修禅定,得四禅之力,能起宿命智,见过去事,得天眼明,知未来事,才能对三世因果建立坚定不疑的信念,这也是由智慧――宿命明与天眼明所生起的正信。

所以,如果不能对三世因果起确定的知见,不能够了知自己所有身口意三业的善行、恶行,清净行与染污行,依现在所造作的而影响未来,则我们就不容易起精进心,同时,对业果报也不容易起警惕之心。所以,在经文中,罗睺罗依安那般那念得四禅而得宿命智,再依这个基础更成尽漏心,观苦如实知,如实知苦、集、灭、道,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而成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如实知,证得阿罗汉的无漏功德。

以上所说,在这部经文中,罗睺罗依佛陀的教导修学安般念得诸禅定,证诸神变功德,尔后开发观慧,得漏尽。虽然修道的历程依着戒定慧三学得禅定、得智慧,需要无比的精进力、无比的耐心与任持力去修学,但是我要恭喜各位同学,我们现在在这个禅堂所修持的,就是佛陀所教导的遗教,只要我们能够精勤的用功,遵循佛陀所教导的教法,对法、对自己要有信心,起精进心、勇猛心,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究竟离苦的彼岸。

祝 福

今天是禅修的第一天,希望各位同学以清净的戒德做为修学的基础,忆念佛陀所教导的圣教,如实修学。对于我们所教导的第一个功课:安那般那念,经过了昨天的讲解,乃至于今天为大家所诵念的经文,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甚至对修学安那般那念生起无比的信心与欢喜心。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请大家对圣道保持欢喜、踊跃、精进的心,并依此来用功。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安那般那念上,如此就能除去所有的愁忧恼乱之想,次第的证诸禅定、智慧功德,进而迈向究竟解脱的彼岸。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天里,心能更安定,修行能更得力,对于佛陀所传授的教法有更深刻的体会。

祝愿大家:平安,进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