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当今佛教艺术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4-05-07 04:06:59作者:学典国学网
当今佛教艺术之我见

文: 陈伟

佛法出兴于世,乃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从而获得生命究竟圆满之解脱,若离此而谈佛教,则舍本而逐末,离道远矣。佛陀应众生根基,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以此为本怀。所以,造像一法,亦是佛陀开示,究其终极意义,无非俾令众生因观佛像故以见佛心。故我们欣赏、研究佛像和佛教艺术,不可仅作为世间审美艺术看待,更应该明白其本质,进而通过佛教艺术打开生命轮回之枷锁。

余研究佛教艺术多年,也做过一些相关的实际工作,对于当代的佛教艺术现状不免有一些思考。今稍加整理,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亦与诸位同仁作为交流,望有同好者不吝赐教!

以下观点主要针对中国汉传佛教。

1、佛教艺术的本质属性

佛教艺术源于佛教信仰,服务于佛教修行和弘扬。优填王所造第一尊佛像,即是因思念佛陀。最早的佛教绘画,是为庄严道场,并令修行人观佛画而体会佛法内容。

由阿旃陀石窟想见当年祇园之场景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七云:“给孤长老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装饰。’即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闻佛听已,集诸彩色,并唤画工,报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答曰:‘从何处作,欲画何物?’报言:‘我亦未知,当往问佛。’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作本生事;佛殿门傍,画持鬘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苾刍,宣扬法要;于食堂处,画持饼药叉;于库门傍,画执宝药叉;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著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是时长者从佛闻已,礼足南去,依教画饰既并画已。时有不作意苾刍。随处然火烟熏损画。苾刍白佛。佛言我听苾刍作然火堂。若有须者于此然火。非于余处。作者得越法罪。时有病人要须然火。于房檐下不敢辄然。佛言。可寺外或寺中庭然。待烟尽方持火入。缘处同前。苾刍于檐下洗浴湿损壁画。佛言。不应尔。可于寺内近一角头。面向佛像而为澡浴。或可别作洗浴之室。室中有泥。佛言。安砖应为水窦。若有不净时时洗。”

佛教艺术不同于世俗艺术,教化功能是其本质属性,故佛教艺术的创作首先应深谙佛法之精神。

犍陀罗弥勒造像,慨然大丈夫也!

我们看到早期的佛像,比如犍陀罗和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造像,给人以雄浑大气,充满自信的感觉。这个时代佛教尚处于正法末期,像法之初,可以感受到信徒对佛法的信心。到了明清佛像则给人以软弱不堪的感觉,这时的佛法也差不多是这种感觉。

雄伟博大的云冈造像清代佛像,与云冈相比,不啻倒退千万由

道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唇厚,鼻隆,长目,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至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今人随情而造,不追本实;得在敬信,失在法式。但论尺过长短,不问耳目全具。或争阶利,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身无洁净。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道宣大师对初唐的造像尚有如此批评,何况今日乎?!

由此可见,佛像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众的心理状态,所谓相由心生。不过反过来,佛像又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品,佛像承载了佛陀的功德力,所以对于众生有法的加持力。我们现在回归如法的造像,回归盛唐以前的大丈夫相,这样的佛像对于信众也会带来更多的加持力,提升对于佛法的信心,这也是从造像方面促进佛法之振兴!

龙门石窟奉先寺

2、佛教艺术的大本营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古代佛教艺术品无不是来自寺院、石窟,石窟也是古代的寺院。而并非来自博物馆和美术馆,故佛教艺术不是常规意义的艺术品或文物,而是宗教用品。说的通俗一点,佛像是给人拜的。故佛教艺术的大本营是在寺院,这里是其使命和价值的真正体现。佛像供奉于寺院就如国王居于宫殿,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在寺院中才有可能大规模地造佛像,绘制壁画。

本文作者监制的东林净土苑极乐殿西方三

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今的寺院也应该大力发挥佛教艺术在弘法和修行中的作用,造佛像不能图便宜,而要庄严如法,材质上要长久高贵。对于宣扬佛教义理的壁画、浮雕也应尽力多做,让寺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弘扬佛法的展台。当然,寺院的建筑园林等等也是同理。

3、佛教艺术的弘扬

博物馆中的佛教艺术品应该得到复活。中国佛教艺术近百年可以说是走入了最低谷,几乎没有值得称道的作品。想要摆脱这个局面,只有从老祖宗那里寻找突破。就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古希腊那里寻求灵感,当今中国的佛教艺术也要从唐宋以前的作品中汲取营养。首先可以用临摹复制的方法把历史上经典的造像,变成可以供奉的佛像,让这些精美造像进入寺庙得以复活。再进一步寺院造像应多汲取唐宋之前造像的优点,结合大众欢喜的造型,创作出这个时代最好的造像精品。

石观音寺供奉的仿北齐白石观音像,能将如此经典的造像供奉在寺院,可见住持的法师独具慧眼

佛教艺术的弘扬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普及问题。现在市面流通的佛像、佛画大多都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产品,尤其是十几年前,更是普遍。这个问题产生的因缘也比较复杂,可能一是中国恢复佛教时间短,这方面的资源少,故有些造像一出来便垄断佛教市场。还有就是中国老百姓普遍的审美水平偏低,精美的造像见得少,很多也理解不了。所以说佛教艺术的大众基础比较薄弱。这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工作,就像改造一大片盐碱地一样艰难。我当年创建东林佛教艺术研究所时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大量印制佛画,免费流通。我选的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品,请高手临摹下来,当然是要恢复到佛画最初完成时的状态。然后利用高精扫描制版,高档铜版纸大量印刷,免费流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普通信佛群众能够最容易的得到最精美的佛像,虽然他们不是很懂,但是佛画这么漂亮,人人都很喜欢,挂起来慢慢看,总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大家对佛教艺术的审美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增长起来。从2007到2017这十来年中,我们印制的大幅佛画有几十个品种,数百万张,小型的不计其数,我想很多人都见过。

佛教艺术普及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本人以个人绵薄之力,主要就是做博客和微信号。现在做的旃檀精舍很多人可能关注了,这方面也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支持。网络和媒体平台运用好了,也是当今弘扬佛教艺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式。

4、佛教艺术的发展

寺院作为佛教艺术的根据地是万万要受到重视的,没有寺院的支持,佛教艺术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佛教艺术的研究者和弘扬者应多跟寺院接触,多为寺院服务。寺院也应多吸纳这些懂得佛教艺术的专家,为寺院建设出谋划策。

与佛像制作厂商的合作。佛教艺术品是由这些厂商直接完成的,故而他们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造像的品质。目前国内早佛像厂商普遍的现状是文化艺术水平偏低,佛教信仰程度偏低,能制作出高水平佛教艺术品的比较少。这需要佛教艺术专家和寺院法师的指导。当然,佛像厂商也有他们的优点,他们制作的佛像更符合传统造像的严谨性,相较与某些艺术院校教授的作品,更符合于寺院供奉。所以我制作佛像更倾向选择民间艺人。未来佛教艺术的发展,需要民间艺人与佛艺专家、学院派艺术家以及寺院法师共同合作,多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还有就是后继人才的培养。佛教艺术从商业角度讲是个小门类,赚的也就是一点辛苦钱。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个行业,造成生产厂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方面,专家学者与寺院法师应该多予关怀,能否进入厂家,给现有员工讲课,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有条件的寺院是否能开相应的学习班,在佛教信众中培养有潜力的人才。杭州佛学院就在做这个工作。另外,高校能否开设相关课程,或者与厂商合作培养人才。这些工作据我所知在个别地区有所开展,但在全国范围还是比较薄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