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铭法师:一餐一食皆修行 饮食中看弘一法师的不平凡
发布时间:2024-06-10 04:07:42作者:学典国学网【编者按】:2012年6月17日至20日, 第四届海峡论坛 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 在福建泉州举行。文化交流周上将举行弘一法师纪念馆新馆剪彩仪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佛教增强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彼此互信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与共荣。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以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 弘一法师 佛教精神 中华文化 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福建佛学院女众部宽铭法师发表了题为《从佛教饮食规制谈弘一法师的平凡与不平凡》的论文,文章就最为寻常的生活点滴 饮食这一项来说明弘一法师平凡而又极不平凡的生命历程。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绪论
弘一法师是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一生持律严谨,有着传奇般的弘律经历,对律学的弘扬贡献巨大。法师能一生立志于身体力行,严谨持戒,正是因为他认识戒律的功能,清楚戒律在个人修学和僧团管理中担纲的重要作用,明白戒律才是成就我们出世目的的基础。
一、饮食的名称
在佛教的观念中,人所感的病痛,可分两类:一是心病,二是身病。佛陀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等的佛法,乃为医治众生的心病;众生色身有了病痛,还是要去医治。肚子饿了,也是最大的一种病痛。因此,佛教对于饮食的另一名称,叫作药石。
将饮食叫作药石的最大用意,是在提示行道的比丘,时时警惕,自已经常都在病痛之中,若想驱除病痛,便当精进修持,以求了生脱死;另外一个理由是告诉行道的比丘,饮食的乞求,不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的享受,而是为了医治饥病才去服用。同时,将饮食当作吃药观想,也就不会贪多贪好了。
药石的名目共有四种:时药;非时药,亦名更药,也叫非时浆;七日药;尽形寿药。其中以时药为主要的饮食,非时药是次要的饮料,七日药是滋补品,尽形寿药则完全是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只此一种是在治疗饥饿病之外的药物。佛教由这四种名目概括了一切饮食。
二、佛教的饮食规制
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食囊括了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它们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生命及其再创。
佛教饮食仪轨和戒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托钵乞食制度:乞食能降服慢心、破除对美食的贪求,助于专心办道,使施者得种福田。比丘以托钵乞食为正命。此外,佛也规定比丘不许耕田掘池伐木,恐怕伤害生命。但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未得到实行。
(二)过午不食戒: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从修行角度看,这既可避免过于扰民,以节制食欲,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有助于禅修。它被列为最基本的十种戒规之一,过去一般都得到遵行。近代我国佛寺事务较忙,此戒稍见松弛。
(三) 断食 的做法:每月拿些时间连续只饮不食,甚至不饮不食。适应于行乞为生的出家生活,断食既可避免过于扰民,又可节制食欲、时间,有助于禅修。按通常的观念,断食肯定会妨碍工作。然而这种方式正在为各地越来越多的素食者所认识、试验并采用。
(四)素食规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断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发嗔,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之肉。这两种情况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五)进食仪轨: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是我们佛弟子的五堂功课之一,各地僧团或佛寺根据有关戒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每日早晨和午前进食时,全体僧众闻号令穿袍搭衣齐集斋堂,讽诵偈咒,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其次取出少许食物,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施予 大鹏金翅鸟 、 罗刹鬼子母 及旷野鬼神众,然后食存五观、进食,用斋毕还须为施主回向祈福。若逢佛菩萨圣诞和大的节日,还须到佛祖像前举行上供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进食的过程中根据戒律还须遵行一定的规矩,这在前面我们有提及过,这些规定可谓仔细入微。
三、饮食规制与弘一法师出家之因缘
佛教的饮食规制实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对于才华卓越的李叔同来讲就必会接触到。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这样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李叔同会选择在艺术生命的巅峰时刻遁入空门?
李叔同是在杭州任教期间,马一浮、夏丏尊等人的影响,开始对佛教有进一步的了解。弘一法师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曾经道出了他出家的一个因缘,那是1913年的事,在一次吃茶中,感觉夏丏尊居士说 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很有意思,这是他出家的远因。
那么法师出家的近因呢?按弘一法师自己的说法,自己出家近因也是由夏丏尊的助缘而得以成就。1916年,法师因夏丏尊介绍的一篇有关断食的文章,知道实行断食的好处才随之决定要亲身实践体会一下。后经人介绍,到跑虎寺精修断食17天。这次在寺院体验的收获是:一是被寺院的清净环境所感染,对寺院生活产生了兴趣;二是经过断食,身心变得既清净又柔和。这些与法师后来出家,仅相差一年!从这可以看出,断食的经历虽不至于是弘一法师出家的根本原因,但他的出家却有割舍不掉的渊源,而这样的因缘对他日后的学律也起到很大影响。
四、弘一法师出家后,饮食观落实于修行之探微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赤脚芒鞋,孑然一担,云游四方。他要做和尚,就做一个彻里彻外的和尚,他律己至严,治学至勤,操行至苦,一心一意地研习戒律,一切都按照佛制从自身的行持做起。法师持律严谨的态度从一些日常小事中就能看出,一领衲衣,二时斋饭,少欲知足,从不浪费。
弘一法师自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出家后,于同年9月在灵隐寺受具足戒,既然发心学戒,便立志 实践 ,便 过午不食 。每日只食二次,第一次大约在上午六时左右;第二次是上午十一时,且每餐只用一道菜。法师对饮食的要求非常简单,从不浪费。
(一)谈谈 持午 问题
持午这个名词,颇为含混不清。过午不食,应到下午一点钟以后才不能进食,应称持斋,因为过中不食是斋戒。而吃素就是吃素,不可以称之为吃斋的,因为吃斋是要求过中不食!
过中不食,在比丘戒中,被列入波逸提篇当中,由于环境的限制,能依律做到的,实在并不多人。现在有人便自作主张:我们的时代与环境不同,过中不食是不必要的。但是只要了解法师生平事迹的人就一定会知道,弘一法师对此是极为严守的。
(二)谈谈 护生 思想
佛教提倡素食,其实就是在倡导 护生 。当年,丰子恺在法师49岁时,决定出一套《戒杀画集》祝贺其师的五十寿辰,弘一法师知道了,建议改 戒杀 为 护生 ,如此,便定名为《护生画集》。
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共分六集,为前两集配诗并书的就是弘一法师。这套画集无论从画,或诗来看,其中心思想就是 护生 ,即 戒杀 。
从反面来说为 戒杀 ,从正面来说是 护生 ,其实是一个意思。佛教五戒、十戒、具足戒中的第一戒就是 不杀生 ,而要做到不杀生,就要求人们对所有生命具有同情心、慈悲心。弘一法师把这《护生画集》的编绘看成是一项弘法利生的善举,因而非常重视。(三)谈谈 惜福 思想
弘一法师的惜福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行持当中,他一生弘法济世,淡泊无求,谦逊质朴,不务虚名,并时时向先贤看齐,处处以古德为师。平日里法师唯以清水煮白菜,只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悉皆被谢绝。
有一次,弘一法师在田陌上散步,看见路边有几颗发烂的小萝卜,就连忙捡了起来。回去后将萝卜的发烂处去掉洗净后放些盐,就甜蜜蜜地吃了起来。弘一法师就是这样以他的无言身教感动着别人。
弘一法师不仅自己去实践,精进办道,同时也曾谆谆教诲青年学佛者,要十分注意惜福、习劳、自尊和守戒。法师常常会把印光大师的惜福和习劳事迹讲给大家听。弘一法师自从发现印光大师很注意惜福,衣食非常粗劣,精进不懈,深受教诲。从此法师在衣食方面更加笃苦,持戒严谨,勇猛精进,事处更加认真,一丝不苟,时刻都以印光大师为楷模。
结论
弘一法师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他对文化艺术、佛学及其他学术领域的开拓与贡献,法师还以他个人高尚的人格和品性为世人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楷模与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法师之所以不朽就是他能做到言行统一,且将之活脱脱地展现于现实生活中,这就是法师的学佛境界,从来都表现得极其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