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如何对治乃至超越抑郁症

发布时间:2024-08-06 04:07:54作者:学典国学网
如何对治乃至超越抑郁症

引言:近期,年仅28岁的青年艺人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再次将抑郁症的名词引入人们的视线,也让这个在当代频发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扼腕一些才华横溢的年轻生命悄然陨逝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怎么对治乃至超越抑郁症?

今年5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第二届瑜伽峰会上,如孝法师曾经就抑郁症的话题做过精彩的演讲。在此,我们再次精编此次演讲内容并发布,让我们一起从佛法的角度来解读抑郁症,拥抱生命的华彩与庄严。

注:文中提到的“忧郁症”,即通常所说的抑郁症。

“童子投石”的故事

《楞严经》中有一则譬喻性的公案,有位瑜伽行者、一位禅者,他已经达到很深的境界,心具足能力,可以和一切物质相应。

一天,禅者在房间里打坐,门外有一个童子经过。童子不知道里面有人在禅修,无意间从窗户往里看了一眼,看见房间里有一潭清水,晶莹透澈,纹丝不动。他十分好奇,心想:没听说这里有一潭水呀。于是,拿起一块石头,通过窗户扔了进去。之后,觉得无趣就走了。

禅者到时间就出定了,但觉得身体好像和原来不一样,有一个地方不自在,很疼,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他碰到这个童子,就问:“你们今天有没有碰到什么事情?

”那童子说:“我路过那个房间时,看到一潭清水。”“那你做了什么?”“我往里面扔了一块石头。”

禅者就请童子帮个忙:第二天再去看看那潭清水,并把那块石头捡出来。第二天,禅者早早就在那里入定了,做水观。童子又过去,看到与昨天同样的景象,也看到了他昨天扔的石块,就把石块取走。禅者出定以后,就觉得身体好了。

对这个故事中蕴含的密意或比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这个公案提示了一种生命的真相。这位禅者的心,他所入的定,我们叫做“唯物定”。现在不是有唯物论吗?在佛教中,这个定并不是禅者所要追求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定”我们能够了解生命的真相。而童子预示着什么呢?他预示我们生命真正的灵性或者主人。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生命的物质——这个肉体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很多东西。换一句话来讲,我们的心——这位“童子”,不断地向我们生命的水里扔石子,只是我们没有觉察的能力。我们只往里面扔,却从来没有想过把它取出来。所以,你就会不舒服,甚至忧郁。因为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扔的,也不知道怎么取出来。这是我的理解与解读。

忧郁症是一次认知生命的机会

我认为如果以对待病症的态度对治忧郁症,这个病也许会被治愈,但是你错过了一次认知生命的机会。如果你把这个病当做一个生命话题,虽然苦,可是你有可能从根本上取出你生命中的“杂质”,管理好你生命的“童子”。“童子”不能老犯错,他今天高兴了,扔一个石子;明天不高兴,把水给倒了,人不就完了吗?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会闯祸的。

人类不仅有忧郁症在阻挡真理,还有生、老、病、死,种种的执取。我们应该借着这个话题乐观地对待忧郁症,因为我们人生所有的经历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但是我们平常的态度,要么对抗,要么逃避,无法接受这个病。有些药虽然能治疗忧郁症,但不是所有的忧郁症都能治,因为不知道忧郁症来源于哪里。

生命的话题太深,而忧郁症的现象太浅

生命的话题太深,而忧郁症的现象太浅。如果我们了解生命,这是值得的。可是,我们往往只是用一种感受代替另外一种感受,这就是永无停止的轮回。所谓神圣的、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情感、事业、艺术也罢,都是我们追逐的、相应的境界。我们在追逐这种境界的时候,不断地置换,却从没有回头向“童子”发问过。我们只是不断地在与自己相应的境界里追逐而已,这是轮回的模式,永远身心隔离。

所有的事物只是占去了我们的时间,它的作用只是让我们产生了贪着、执着,我们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如果没有了这个,我们静下心来想,你这一生或者当下赖以生存的,找到生命存在感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把这个去掉,我们还有什么立足点呢?真正能够让你非常自信、有力地站在自己的生命平台,而非在外境上的,唯有自己的心。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什么时候被扔入了“石子”,当不愉悦的感受生起来的时候才知道,这时候已经很难了。除非我们学会禅修,可以给自己的生命“做手术”,捡出这一粒“石子”,但那需要高度的配合。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这位禅者多一句话,童子就可能多事;如果童子多一个疑问,禅者就会多一分危险。童子也有妄念,如果把禅者交代的事忘了,也很麻烦。

所有的灵性或知识无非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觉”,包括我们平常在世间讲的觉悟。要达到觉悟,既要有认识也要有方法。方法是什么呢?戒定慧。这位童子具备了一种“戒德”——长者交代的话,他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依教奉行,这就是“戒”。同时他的心保持着平等,没有多一个想法,这就是“定”。“戒”和“定”不断被加强,就产生了“慧”。而这种慧达到了一种结果——童子真的取出了生命里面的这粒石子,这就是“慧”的作用。“觉”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都认为“觉”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一种思想,这完全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的福报不够,也会得忧郁症

觉醒是需要力量的。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忧郁症的感受里出来呢?因为心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心是非常脆弱的。不要说忧郁症,任何问题都会成为问题。

佛陀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开示:菩萨如果想要度化别人,没有福报是做不到的,所以菩萨应该广行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这六种方法,通过四摄法“爱语、布施、利行、同事”这种种的方便创造福德。如果菩萨的福德都不足以支撑自己,怎么能够给众生带来安稳?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累积中,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一定给予了众生很多很多,不仅仅是思想,也包括看得见的东西。

具足福德是很重要的。换一句话来讲,如果我们的福报不够,也会得忧郁症。福报不够,见不到善知识,没有人告诉你生命的真相、如何宏观地看待生命,你就永远以为吃药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当然,吃药可以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通过吃药解决。如果那样的话,世界就很简单。

福报有实有虚,实的比如福德力,具足财富、美貌、人缘等;虚的,比如影响力或者命运,这些很难讲,但是不能说它不存在,这也是福报的展现。

智慧也是同样的,你能够成所作智,解决问题成就一番事业,平等地观察事物的本性,这都需要智慧。佛教所说的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真正的智慧是洞察一切真相、超越一切现象,通过一切现象看到本质——“缘起之法”。一切产生无非只是“缘”而已,所有的存在都是某一种条件下的存在。当你看到条件也就看到了原因,很多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佛陀是真正的大医王

福德和智慧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它有虚、有实,这就是时间和空间。很多因缘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命,显现为生、老、病、死。而生、老、病、死只是生命现象,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觉悟,通过戒、定、慧达到大圆镜智的觉。这种醒觉无动摇,是最健康的状态,也可以叫作佛的生命体,就是佛的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这十种名号是佛相应法性而展现出来的十种美德,具足这十种名号者,即名“世尊”。

佛陀的十种德号大概都是可以对治忧郁症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名言、概念的延续而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意念这十种美德。我们内心的美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发菩提心,以利益自己的心而利益别人、祝福别人。

我们自己感受到病苦,就能够理解他人的病苦,所以忧郁症或者生老病死的现象,能够让我们找到正确的生命观察点。如果没有这种经历,我们将永远活在现象当中,没有办法看到真相。

我们忆念佛陀的功德,可以增长心力、福报和智慧。生命就像大海,无数的雪花飘到大海都融化为海水,成为海的一部分。雪水当中的杂质会沉淀下来,我们每天都在演绎、接收着无穷无尽的信息,强化着无穷无尽的信息,也在养成未来生命的流向、动力和作用。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生命海洋当中波澜不惊,而不是暗流涌动?

为未来的忧郁而成佛

有了整体的生命观,不仅可以对治忧郁症这一个现象,也能对治生老病死种种的现象。我们能够了解无明来源于感受和想法,进而产生无明的行为。如果我们在最根本的因上着力,就会很轻松,可以改变后面将要产生的结果。

佛法如此看待忧郁症的现象:由于过去的因而产生的忧郁症,能够通过生命的认知和智慧的忏悔对治;现在的忧郁症,可以通过戒定慧防治、对治;未来的生命可以利用无穷无尽的利他之心来培养佛陀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体,与佛陀融为一体。成佛是我们未来的生命,所以我们不是为现在的忧郁而忧郁,而是要为未来的忧郁而成佛。

祝愿大家早成佛道,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