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佛才拥有这八种超凡能力!
发布时间:2024-10-18 04:06:36作者:学典国学网只有佛才是彻底净化后的清净
在佛教信仰当中,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的信仰主体,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应该都不会陌生。不过对于这“三宝”具体内涵的认知,不要说对佛教哲学体系不了解的教外人士,即使是那些没有学过相关教理的佛教徒,也大都并不完全知晓。
很多人误解三宝皈依法是低级、适用于初级学佛者的教法,认为已经进入佛门较长时间、修持进入“高级”阶段者就不需要。其实三宝皈依法是彻始彻终、贯穿整个成佛之路的大法。从最初皈依、信仰身外三宝开始,直到最终成佛,自己成为三宝总聚体,都属三宝皈依法范畴。因此,了解三宝的内涵,对于任何层次的学佛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先让我们认知一下佛独具的八种特质:
1、光明心得到彻底净化
佛教认为,六道中的一切众生,包括人、动物等,都具备成佛的潜质和基因(佛性),这基因就是“光明心”。但是,由于受自身的错误认识和贪婪、愤怒等负面心理影响,这光明心变得混浊不清、暗淡无光,众生的现状就是这样。所以佛教把这个成佛的基因——光明心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本质清净的光明心,称为“净分”;一种是处于混浊状态的现状,称为“染分”。佛教的修持,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修炼,达到去染还净的目的——彻底成佛。所以在《佛心经》中说:当光明心与各种污染交杂共处的时候,就是众生;如果彻底清除了这些污染,就是佛的法身。
不过在这里,大家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认为既然众生都具有光明心的特质,原本是清净的,那岂不是说所有众生都是佛了吗?还需要什么佛法修持呢?其实说“自性原本清净”,就已经暗示现状是混浊的,就像我们通常说某人原本是很有钱一样,这就暗示现状不是很有钱。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所成,佛也不例外。单纯具有光明心并非是佛,必须依赖各种修持方法的条件,最终方可修炼成佛。所以众生是染净混杂的状态,证得空性、见道以上的菩萨是半清净状态,只有佛才是彻底净化后的清净。
2、无意识自动帮助众生
由于佛陀慈爱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以及遍知一切的智慧得到最圆满的成熟,所以会自然、惯性、无意识地帮助一切众生,就像冬日的阳光、夏日的雨露一样,完全是“无心”地普照万物和滋润大地。
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匪夷所思:既然无心怎么可能会帮助众生呢?其实佛的这种功德特质,是无量劫修持善德和智慧的自然结果,是长期对美好愿望(菩提心)实践(修持六度)的惯性作用。
也有人说,既然佛是无意识、自动帮助众生,那为什么只有信仰三宝的佛教徒才会得到帮助和加持,而无信仰的非佛教徒就得不到呢?是佛的能力不够还是佛的慈悲、爱心不普遍呢?这就像水可以发电,但是如果没有人工技术建立水电站,水一样无法发电一样。
只有了解了佛的特质,信仰并加以祈祷,才会得到他的帮助和加持。在佛教内部,也流传着一个说法:只有在内心清净、信仰的时候,佛的加持才会现出,就如只有洁净无染的水,才会折射出高悬天空的月影。3、明见事物本质真理的智慧超越语言、思维
佛教哲学认为,普通人的感官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表面,而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事物的特点、性能、变化一面称为事物的现象(佛教哲学称为“世俗谛”),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一面称为事物的真相(佛教哲学称为“胜义谛”)。感官认识只能了解事物表面的现象,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真相,能透过事物现象而直达本质的智慧称为“现观智慧”,是不通过感官认识直接与事物真相进行体验的一种直觉智慧。这种境界称为“超越语言、思维境”。
在佛教的修道阶段层次中,只有处于五道中“见道”以上的圣者才具备这种现观直觉能力,之下的两个阶段(资粮道和加行道)只能在意识中概念性地了解事物真相,不能直接体验。“见道”以上的菩萨(包括“修道”中的菩萨),由于破障不彻底,也只是部分现观体验了这一真理,唯独破障彻底、功德圆满的佛陀,才能完整无误、清晰真实地透析一切事物的本质真理,这种智慧是抽象的语言和思维概念无法了知的境界,即使是菩萨也无法完全了知佛的这种特质。
4、遍知一切事物的大智慧
上面介绍的第三种特质,指的是佛陀见事物本质、真相(真谛)的智慧(如所有智),佛陀不但可以彻见真理,还可以遍知一切事物表面的特征(俗谛),比如种类、外相、性能、变化等等,这种智慧被称为“尽所有智”。之所以称为“尽”,是说佛陀的智慧可以覆盖所有的事物。在经典中说,即使把从各地采来的木材化成灰,佛陀也有能力知晓哪些灰是出自哪里的木材的哪一部分。佛教认为这种遍知一切的智慧只有佛陀才完全拥有。
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所知非常有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了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但所知仍然无法与客观事物的总量相比。见道以上的菩萨虽然认知的事物比人类要多,但是由于所知障的存在,仍然无法达到佛陀的境界。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佛陀的这种智慧,并非来自神赐,也并非来自某种灵感,而是多生多世学习大小“五明”的结果。正如弥勒菩萨所说:如果不学习五明知识,即使大菩萨也难以成佛。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智慧是学而得,不同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
5、恩泽一切众生的无限慈悲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讲究慈悲的宗教。谈起佛教,一般人心目中反映出的是素食、戒杀、慈悲为怀等等。佛教所说的慈悲,基本类似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爱心”一词,不过佛教说的慈悲有两层含义:慈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的心愿;悲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的心愿。慈悲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从佛陀本生故事中著名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起,直到现在佛教徒们的戒杀放生、保护动物,处处都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
慈悲是佛教徒修持的一个重点
慈悲是佛教徒修持的一个重点,是菩提心的基础和保障,是驱除恶魔的重要法宝。在《佛陀本生传》中曾多次讲述了慈悲的力量,比如佛陀以慈心制服发疯的醉象等故事。佛教认为,如果缺乏慈悲心,根本不可能实现成佛的愿望。成佛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心、菩提心是成就佛陀色身之因,智慧是成就佛陀法身之因。脱离智慧的慈悲,就像盲人无法看清道路一样,难以实现美好的愿望;脱离慈悲的智慧,由于没有利众的愿望,也难以致力于帮助一切众生。
按照佛教《现观庄严论》的观点,只有佛陀的慈悲心才臻至圆满、无限。
6、顺应客观规律的无限能力
佛教认为,当慈悲心和智慧修炼到极致而成佛的时候,会拥有顺应客观规律的无限能力和能量,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特异功能。这些超能力虽然大部分还没有被现代科技所发现和了解,不过随着这种现象不断地被发现,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这种无限能力与万能的神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称为“顺应客观规律”。比如在正常情况下,铁是一定会沉入水中的,但是通过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加以调节,我们有办法可以使铁浮在水面,就像船。所以佛的无限能力只能建基于这个基础上,佛陀不能用水来洗净众生的罪业,也不能用手拔除众生的苦难,更不能把自己的证悟移植到众生的身上,佛陀的所有能力,都是指向理性帮助。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佛教也认为佛陀只是向导,并无生杀大权,众生能否得到这无限能力的帮助,完全靠自己的思想行为决定。
按照佛教的说法,大乘修行者在进入“资粮道”的高级阶段时,就会挖掘出部分超能力,一直到成佛前会越来越强大,但是只有佛陀,才完全、圆满地开发出这种无限能力。
7、自己的觉悟达到圆满
成佛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解决自己究竟觉悟、解脱的目的,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都能彻底觉悟、解脱。这个特质是总结前三点特质,如果彻底得到净化,有能力自主生死,究竟证悟事物本质真谛,可以说自己已经获得了究竟的圆满证悟。
8、利众的能力达到极限
由于获得了慈悲、智慧和能力的圆满,就有能力最大限度帮助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利众能力圆满。当然,若要帮助一切众生,尚需报身、化身以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