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16集
发布时间:2024-04-24 04:08:24作者:学典国学网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尊敬的斋主代表,林医生,孙会长,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是我们法会第三天,这个时间继续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请大家看三十七页,「悯人之孤」,从这句看起。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一句,「济人之急」,周济别人有急难的事情。今天这句是:
【悯人之孤。】
『孤』就是孤独,『悯』是怜悯,怜悯别人遭遇到孤独,或者是孤儿,孤儿寡妇,或者是孤独老人。这个「孤」后面周安士居士会再给我们举出很多方面的,都是属於孤这个含义。「悯」就是我们现在讲有同情心,所谓同情心、同理心,怜悯之心,怜悯孤儿寡妇,这个是善行。我们看发明:
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於无如何者也。】
这一段是周安士居士给我们发明这句的义理。首先跟我们讲,『痛哉』,这是伤痛的言辞。『天下有茕茕无告』,「茕」就是忧愁、忧虑,没有地方去告诉人的,没有办法去讲的。『如孤儿弱息者乎』,孤儿就很可怜,孤儿很多都是很小父母就过世了,在古今中外都有,年纪很小,父母就过世不在,这就非常可怜了。孩子很小,失去父母的照顾,他这种情况我们可想而知。想到往昔父母在的时候,『父母无恙时』,父母照顾儿女当然是无微不至,也曾经受到殷勤的照顾爱护。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爱若掌珠』,好像掌上的明珠,对自己的儿女这种爱心可以说是出自於天性,没有任何条件的。『亦曾捧负提携』,当然拉拔孩子,提携让这些孩子能够很平安的生存下来;『恐其不寿』,恐怕他寿命不长。这是做为父母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平安的长大成人。如果儿女身体有什么不好,最操心的就是父母。有父母在照顾,那是很幸福的事情。『谁料中道丧殂』,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上,往往谁都没有料想得到的,儿女还小,父母往生过世的也很多,这个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也没办法,总是有这个事情。父母过世,儿女小,也是要捐弃,『骨肉捐弃』,就分离了,想照顾也照顾不到了。『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於无如何者也』。父母死了在九泉之下,也很痛恨不能够把儿女照顾长大成人,做父母的心情我们也可以理解的,当然是非常不舍,但是也没办法,命运就是这样。
发明【嗟乎。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
这个两句,『嗟乎』就是哀痛的语气,说人如果有推己及人的念头是最为平等、宽恕的,就是我们现在讲换个立场,或者大陆上讲换位思考,就是说把我们换成他的情况,我们的感想如何?这样换位思考,也就可以理解了。
发明【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
假如说我们自己的子女,孤苦零丁没人照顾,当然做父母的人是非常忧心、非常操心的。但是在这个时候:
发明【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
自己的子女没人照顾,这个时候忽然有仁慈的人,有君子来帮助他、来扶持他、来照顾他。
发明【吾之感恩为何如者。】
你发自内心这种感恩之心,肯定是非常非常的感恩,感恩这个仁人君子来照顾自己的子女,这个也是必然的,生起这个感恩之心。下面是讲反面的:
发明【或有凶暴恶人。淩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
反过来,如果自己子女孤苦零丁,又遇到凶暴的恶人来凌辱虐待、来侮辱他,做父母的人,那个心情又如何感受?当然饮恨在心。以上举出两方面,一正一反,一善一恶。
发明【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於其所忍仁也。】
我们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不愿意遇到的事情,别人也是不愿意的,同样的道理。所以能够彼此换个立场去想,我们这个心就能转恶为善了。这是讲孤儿。我们再看下面:
发明【少失父母。固为孤矣。】
少年失去父母,固然他是孤儿,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
发明【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
如果有父母在,但是就只有父母,也没有叔叔,也没有伯父,也没有阿姨,也没有姑姑,这个也是孤。特别现在很多是一胎化的,可能这个情况就比古时候更多了。或者没有生育的,也是属於孤。『内鲜兄弟』,没有兄弟姐妹,很孤单的。现在一胎化就是很孤单的,他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一胎化的孩子,他的成长是不平衡的。现在有很多讲传统文化的老师常讲,现在一胎化,大家都宠,只有一个!全家人都宠他一个,所以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自利的心非常严重。这怎么造成的?孤造成的,他很孤单,没有兄弟,没有姐妹,只有一个,这样造成他这种不平衡的成长。像以前我母亲生十个,死了四个,还剩六个,小时候我们吃糖吃东西,你可不能独占,大家都会有份。你不吃,不吃拉倒,其他哥哥弟弟他们要吃,你没得去跟母亲耍脾气,没得耍。现在一个孩子很麻烦,不吃,要拜托他吃,还要拿钱给他,他才要吃,这样的成长,他就不正常。所以有兄弟姐妹,他知道不但有自己,还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他会想到别人。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他的感觉只有他一个人,而且全家人都照顾他,就养成他自私自利这种心,只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所以这个也是孤。这句用在我们现在,孤就太多了。下面讲:
发明【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皆孤也。】
『门衰』就是家业凋零了,家运不好,我们一般讲,家道中衰了。事业不好,家业也不好,而且年纪很大了才有小孩,父老子幼,这也都是属於孤。
发明【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
『宦游』,「宦」是做官的,做官调到外地去了,跟家人就分开了,这个现在也很多。『服贾』就是做生意的,做生意买卖的,先生一出去也是很久才回家一趟;或者当官当军人,常常不能跟家人聚在一起。『寄迹他乡』,到外地找工作、做生意、做官、读书,那就自己一个人在外地,『亦孤也』。大家到日本来,这个情况大家可以感受得到,这个就是「宦游服贾,寄迹他乡」,这个也是孤。所以到外国,我们遇到同修,都特别亲切,因为在外国。在国内碰到,没什么感觉;在外国碰到,感觉不一样。这个大家能体会吗?二十几年前,我到美国去,有一次美国净宗学会杨会长招待我们去旅游。法会做完就去旅游,就近开车还开了好几个小时,到了一个乡镇,很远,我记得很远,那边都是洋人,华人就很少了。我们想吃中餐,突然看到有一家中餐馆就进去吃了,结果那个老板是台湾人,我一进去听到我讲话是台湾腔,特别亲切,所以那餐特别招待。如果我们两个人在台湾碰到,他就没什么感觉,但是在异地他乡碰到,又在那么偏僻的地方,那不一样的,特别亲切。这是在加州。
有一次,也是二十几年前,我到德州去,德州也有同修好意,做完法会,那个时候我们师父的道场在达拉斯,开车带我去玩。德州很大,开到圣安东尼去,然后又是夏天。德州都是沙漠,车开很久,艳阳高照,中午要找个吃饭的地方,看到一望无际,到哪里去找餐厅?在那个地方,能找到麦当劳,就阿弥陀佛,就很不错了,你也别想找中式的餐厅。但是结果就远远看到只有一栋房子,我们车子靠近的时候,看到竟然是中式的餐厅,这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也有中式的餐厅,我们就进去了,真的是荒漠甘泉。一进去,那个老板娘一看到我,听我讲话是台湾的口音,她也是很亲切,她也是台湾来的,是嘉义人。我就跟她讲,我说你们怎么那么厉害,这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你们也能在这里开餐厅,这实在是太厉害了。这个大概是中国人才有办法,外国人是没办法的。所以「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也是很孤独、很孤单的,人生地不熟。所以这个时候有人来照顾,那种感觉特别的温暖。我们再看下面:
发明【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
这个是讲道德。你道德很高尚,你很有修行,毁谤就来了;你没有道德,没有修,那不会。你有道德,你修得很好,毁谤障碍就来了,嫉妒障碍就来了,就要来迫害你了。我们看到净老和尚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自古以来,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不遭受毁谤的。毁谤的时候,很多人都去攻击他,要去孤立他,把他孤立起来,『亦孤也』。很多人都在毁谤,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要去护持的时候,不然他孤立无援就不能弘法,不能弘法,众生就得不到利益,众生就很可怜。对道高德修的人,对他自己来讲,对他没有影响。孔老夫子讲,自己有道德学问,不怕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没关系。没有人知道,自己要成就,有人知道,自己也要成就,对自己没影响。但是对众生就有影响,就障碍众生听闻正法的机会,被障碍住,众生就很可怜了。所以『道高毁来』,道德高尚有修行,毁谤就来了,被毁谤就孤了。所以《了凡四训》讲,善人很难在社会上自立,一定要有仁人君子来护持帮助他,不然他好事做了也是障碍重重。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也是孤。
发明【孤之途既广。悯之端亦多。】
一讲起来,这个孤的含义很广泛,很多方面的。我们要去怜悯、要去帮助的方面也很多,方方面面都要去照顾到。这个道理,周安士居士给我们引申发明,我们知道原来这个孤不是只有孤儿才孤,很多方面都是孤,我们都需要生怜悯心去帮助。下面:
发明【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
举出一个,当然其他以此类推。这里只举出一个例子,文昌帝君去照顾孤儿的一个事例:「下附徵事(一则)」。
徵事【慰友重泉。帝君曰。师氏韦仲将。与予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无子。唯女五人。茕无依怙。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於司谏高之量家。后纳为然明茂阳之妇。】
帝君举出他的同事,『师氏』,就是周朝,周礼设的一个地方官的名称,它是掌管辅佐王室、朝仪得失及以三德三行教育贵族子弟等等这些事情的一个官名。这个「师氏」,他姓韦名仲将,跟文昌帝君当时是同事,两个人认识很久。韦仲将『死后无子』,他死了没有儿子,只有留下五个女儿。『茕无依怙』,五个女儿可能还不是很大,比较大的『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已经年长的。以前,在古礼讲,女子十六岁成年,男子二十岁成年。成年的三个女儿,文昌帝君帮助安排嫁了三个;两个比较小的,『寄膳於司谏高之量家』,寄养在,「司谏」也是个官名,高之量的家里,『后纳为然明茂阳之妇』。我们看这个注:
注【孤儿失所。犹可言也。孤女失所。尤当悯也。】
『孤儿』,没有人照顾,当然很可怜。『孤女』,女子失所,更可怜。
注【韦氏何幸。而获此良友。】
韦仲将他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朋友,照顾他的五个女儿。
注【然明。茂阳。帝君二子也。】
『然明、茂阳』这两个是文昌帝君他的两个儿子。所以他那两个小女儿,后来就嫁给文昌帝君他两个儿子。
注【后生于西晋。为谢东山之子。而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皆其后身也。】
后代,你看这个都是很有成就的名相,先祖积德,所以后代就发达了。『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都是帝君他们的后代。
以上是「悯人之孤」,举出这个例子的一个果报。所以悯人之孤,很多方面,我们随时都可以去做的。每个人也都有机会来做这个善事,很多方面,不只用钱财,遇到孤独鳏寡,我们去安慰他,或者介绍这些佛法给他听,这些对他来讲,这个帮助更是最需要的,这些大家都能够做。下面这条是讲:
【容人之过。】
『容人之过』是包容、宽容别人的过失。谚语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我们人都是凡夫,不是圣贤,不可能没有过,只是过比较多还是比较少,比较重还是比较轻,都有。所以「容人之过」就很需要了,如果不能容别人的过失,你要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到哪里去找?在我们娑婆世界是找不到的。所以必须要有「容人之过」这样的心量。我们看发明:
发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这是引用孔子讲的话。『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恶」就是过失,我们不要去攻击别人的过失,过失只能自己反省。『躬自厚而薄责於人』,遇到别人有过失,反过头来先反省自己,自己有哪个地方不好、不对,不去责备别人。所以『圣贤千言万语』,都是教人『自求其过』,自己改过,不去要求别人,这是圣贤的教导。我们再看下面:
发明【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
这个『过』有有心,就是有意的,他故意的,也有无意的、无心的,他不是故意的。无心的过失,我们比较容易原谅他们。但是有心的,那就很难原谅、很难容忍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发明【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学者』就是我们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我们要学这句「有志容人」,我们发这个志愿,要去包容别人的过失,就是要从他有心处去包容他,他是有心的,有心要犯过失,我们从这个地方去容忍。有心我们尚且能够包容,何况无心?那就更能够去包容他了。我们再看下面:
发明【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
我们要原谅别人,当然有时候我们有些事情遇到,『必无可容处』,没办法去包容他,不能原谅他,但是还是要勉强的去包容,这个是很难的,『诚难事也』,的确是很困难的事情。『然而不可不强也』,但是不能不勉强,你如果不勉强,「容人之过」这句我们就没办法去修了。『强之法奈何』,勉强的方法是什么?下面给我们讲,『一曰:谅彼无知』,就原谅他无知,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他怎么会犯这个过?这个的确是这样,的确是无知才会犯这个过。『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天下的确无知的人占大多数。所以有句话常讲,「群众是盲目的」。一般大众,无知的人占大多数,所以大抵庸人多耳。他是一般的庸人,怎么可以用圣贤这个标准去责怪他?没办法,你没有办法用这个标准去要求他。他不够这个标准,我们用圣贤的标准去要求他,『不智原在吾』,没有智慧原来是在我这里。我们就不能用圣贤这个标准,没办法用这个标准去要求他。想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够去原谅别人的过失了。
发明【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驰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於此种人。而不生怜悯。】
第二就是怜悯人在世间寿命很短暂的,好像『白驹驰隙』,「隙」就是一个空隙,我们在门缝看一匹白马跑过去,一闪就过去了,从缝隙看一闪就看不到了,叫白驹驰隙。比喻时间过得非常的快,一瞬间就过去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在讲就是很无常的,刹那刹那在过。『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这句如果我们常常想起,我们自己这种无常观就提得起来了,我们过一天就靠近坟墓一天。佛门晚课都会念一首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你看过一天就好像鱼在水缸,一天给它舀掉一瓢水,那个水就减少一瓢,每天舀一点舀一点,到最后水没有,鱼就死了。用这个比喻我们人的生命,过了一天就好像鱼缸的水少一瓢了。我们「如囚趋市」,好像被判死刑的人,往刑场走,走一步就靠近死亡一步。我们过一天,我们靠近死亡就接近一天,有什么快乐?想到这里,『奈何於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人生就是这样,一生下来最精进的就是一直往坟墓走,每个人都这样的。不知道觉悟,不知道回头,已经很可怜,我们怎么忍心再去责怪他?这样我们也就能容人之过。发明【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矣。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
常常这样想就能包容,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他的错误也是提醒我们不要犯和他同样的错误。所以别人的过失,也是提醒我们去觉察有没有犯跟他同样的过失?这个非常重要。以下还有公案,这段我们把它念完。
发明【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
这段就是还没有容忍别人过失之前,心很浮躁,既容忍之后,心就平了,心平气和。心浮气躁,平地都看作好像荆棘一大堆在前面,就是连蚂蚁、虫也好像都障碍我们走路,心不平就是这样。如果气平,心平气和,有这个城墙,也好像没有设一样。『虽吴越皆可同舟』。心平走到哪里都是很平坦的道路。
发明【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这个的确也是这样的,不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必定要跟他计较、跟他争吵。要求他不要有过失,他的过就会愈多,他如果不能接受,他的过就更多了。『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如果常常包容人,人都有良心,总有一天他自己也会惭愧,好像自己什么过失别人都不讲、都能够包容,慢慢的他自己也会回头、会改过。所以,『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反而不要特别去要求他无过,让他自己生惭愧心,他自己改过来,他的过自然会减少了。所以讲,『见人不是,诸恶之门』,看到别人不对,都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如果看到自己不对的,我们自己改过,这个就是诸善之门。
摘自:安士全书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18/6/10 日本东京天空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