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般若智慧

发布时间:2024-08-04 04:08:41作者:学典国学网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发心的菩萨:

我们有缘聚在一起,学修《六祖法宝坛经》,这个大事因缘让我们充满着法的快乐。人活一世会遇到种种的烦恼,种种的障碍,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够做主,比如说,我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很难选择自己生存的土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不能够做主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做主,就是我们的心里的状态,我们能不能够想一想,能不能够想通。可是人们常常特别愚笨,老想改变别人,改变客观,却忘记了改变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家无论是否学佛,贴什么招牌都没有关系,只要你的心想通了,只要你摆正了你的位置,那么你的烦恼当下就会释然。我们要改变社会、要改变自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改变自己,自己是说了算的,你有少少的一点点智慧就可以了。

学佛什么最重要?

放生重不重要?重要。持戒重不重要?重要。打坐重不重要?重要。建庙重不重要?更重要。等等等等都很重要。但是,与我们的烦恼相关的,与我们生死相关的,大家想一想,什么最重要?智慧最重要。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那简直就没有办法了。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那你就是走到了大庙里还是烦恼,回到家里还是烦恼。我们再往后退一万步,在世间做人没有智慧行不行呢?在世间没有智慧去做人的话,稀里糊涂一辈子,生活、生命没有质量,同样是烦恼。所以说,智慧非常重要。不是我在这里说,是诸佛菩萨都这么做的。有四句话,我们大家要记住:智慧以为母,方便以为父,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什么意思呢?智慧是根本,权巧方便就像父亲一样,慈父严母,一个人有了父亲,有了母亲,这个孩子才可以茁壮成长。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三世诸佛都是从智慧而成佛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佛,梵语是佛陀,英语叫Buddha(布达),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显然,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觉悟。拿什么去觉悟呢?不是拿父母去觉悟,不是叫别人去觉悟,也不是照着经书去觉悟,而是我们要自性自悟。成佛要靠觉悟,没有觉悟成佛永无出期。

六祖惠能有四句话,我们大家要牢牢记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就我们当下的心叫你明心见性,就是成佛。不立文字,是针对当时北方的很多文人学士说的。他们信佛以后,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写了很多的书,讲了很多的理论,自己的自性全然没有解脱。所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口语、在教法之外别传心法,所谓我们现在讲的以心印心。因此,韦璩韦刺史他们向惠能去请求佛法的时候,他一上来就讲的一句话:摩诃般若般罗密。我们大家平时念《心经》,是不是《摩诃般若般罗密多心经》呀?这一句话当中含义非常丰富,有多重含义。六祖惠能告诉居士们说,摩诃是大。他做了一个比方,什么东西大?虚空大。还有什么东西比虚空更大呢?你说你官大,你说你个子大,你都是在虚空当中呀,虚空最大。这个虚空比喻的是我们成佛的自性,我们成佛的自性就好像虚空一样,漫天边际。你说是一,错了;你是说多,也错了。它可以显现为一,也可以显现为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里头能生万法,一切的法都是从心里头出来的。你们大家不相信我的话吗?如果我在这里讲经,拿着稿子念,我能写十万字、二十万字的稿子,一个小时一万字,一天四个小时,那么十天就是四十万字,拿四十万字的稿子在这里念,你累都累死。所以说打开自性,我讲经的时候,不要照着文字讲,要从自性当中流出。你们大家听经的时候,又要靠自性去悟。你如果说,那法师昨天在上面讲故事,讲得我哈哈大笑,那故事真好听呀。那就是住文字而求了,应当往自性当中去悟。开始解释了大。般若两个字,含义就更深了,我们暂且往后放。波罗密是到彼岸,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去,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要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彼岸去,把我们这些烦恼的众生用一条大乘的般若之船从此岸渡到彼岸去。问题不在这里,有此岸和彼岸吗?可能你们大家从河对面来的时候,显然中间有一条河流,阻断了我们的交通,有此岸和彼岸。但就大乘佛教来说,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没有能渡者,也没有被渡者。这叫万象诛灭,一切寂静。这样的佛法,一定要用心承担。为什么说没有此岸,没有彼岸呢?我们就以烦恼和菩提来打比喻,当你烦恼的时侯就是在此岸,就你解脱的时候就是在彼岸。那么,我们大家再进一步想一想,是谁在烦恼?你说是我,你怎么会烦恼呢?你说是我的心,我的心在烦恼。你有两个心,还是一个心呢?当你发了菩提心的时候,你还有烦恼吗?当你烦恼的时候,没有菩提心了;当你发菩提心,你就没有烦恼了。心体是一个。当下回光一返照,噢,原来烦恼、菩提体性不二。表面上看来是两个,其实它的本体是一个,如果悟到这个地方,我们当下心性就解脱了。

接下来,我们讲“般若”两个字,六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讲的这些法语,都直透我们的心肺。那么,如何按照教学的法则来讲“般若”两个字?有十二重含义。佛门当中有一部《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它的逻辑和哲学思想非常严密、庞大。我曾经用三次。第一次看《般若经》,看了十页就不想看了,看不下去。因为我们的智慧,不能和经相应。第二次,我下决心说我要把《般若经》看完,看了一半的时候又看不下去了。因为印度人的思想是非常严密的,它经常把一句话来回重复。它为什么要重复呢?因为在佛陀的时代没有文字,比丘们听经完全靠脑子记忆。释迦牟尼佛非常懂得教学法,凡是涉及到重点的时候,他就反复去讲,讲得多了,根性大利的人心里就生厌了:一句话怎么老反复地去说呢?大家要知道,说到容易,做到难。讲到这个地方,给大家讲个短短的公案,你们大家都要回光返照。

有一个禅师,名字叫鸟窠禅师,除了一袭袈裟、一领海青外,身无长物。他到处云游天下,到了杭州。杭州有个小佛山,他看到佛山顶上长着棵松树。这棵松树现在还在,叫摩天松。他就在这棵松树上面搭了个窝,住在上面,因此得名叫鸟窠禅师。白居易在那里当太守,听说鸟窠禅师到了杭州,他也信仰佛法,于是就前去请教。他走到树底下叫:“鸟禅窠师呀,什么是佛法呀?”鸟窠禅师把他自己穿烂的袈裟上面的毛拔了一根吹了一下,说:“你会不会呀?”白居易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禅师打的是什么哑迷,就回到官府去了。过了几天以后,心里不服:这里头有什么含义呢?他自己揣摩不透,然后就恭恭敬敬地又跑到树底下去了:“鸟窠禅师呀,什么是佛法的大意?”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狗屁,你讲的这四句话,我早就知道了。”鸟窠禅师说呀:“八岁的小孩说得,八十岁的老人做不到。”我们去修行佛法的时候,会不会发现一个问题:佛教教人“忍辱”两个字,你想想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内,谁能够做到忍辱?我们做不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我执、有法执,我们有太多的执着。我们执着于自己的财富,执着于自己的生命,有哪个人愿意让别人伤害自己呢?我们没有和法界融为一体。我们口里讲忍辱,谁能够容忍得了呢?佛法说起容易,做到很难;悟道很容易,证道很难;出家很容易,守戒难;受戒容易,要戒法清净非常难。所以说,佛教所有的指向都指明了修行的实践,而不在于有多少的理论。

般若这两个字非常的深。为了让大家能够听得清楚,我们简单地把“般若”两个字翻译成“智慧”。大家要非常清楚:智慧和聪明这是两个概念。智慧可以让人从内心开解得到解脱,了悟到人生宇宙的真理。而聪明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钱,想办法、出主意拿到我的口袋里来。让自己富起来,让自己当官,让自己发财,这叫聪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准确地翻译应该把般若翻译成智慧,然后更准确地应该把智慧翻译成空慧。为什么应当翻译成空慧呢?因为我们世间有形有相的东西,我们非常容易明白,非常容易把握,而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为的法,所谓的道,我们大家很难领悟。那么,又有口决说:“下士闻道,拍掌大笑”。这是老子的话,最下根的是最愚鲁的人,你对他讲道理,他就拍掌大笑:呵呵呵,现在改革开放了,还有佛教吗?现在人民生活这么好,信什么佛呀?这就是“下士闻道,拍掌大笑”。“中士闻道,将信将疑”,初中毕业生,你说他没有文化吗?他懂得数理化。你说他有文化,有人生的很多道理他又没有搞明白,你跟他讲,他将信将疑。你问他信不信算命?我也信也不信。你信不信佛呀?我不信佛,但初一、十五还去烧香呢,将信将疑。“上士闻道,恭而行之”,像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他听到一个真理以后,朝闻道暮死可矣,你早上讲这个道理给我,我晚上去死,殆而无憾。他把精神世界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他能够恭而行之,老老实实地去行道。我不但要悟道,而且我要去行道。这样就是上士,是上等的人,因为他的心性和虚空相同、相等,他的心性当中,日月同辉。我们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常常被人间的一点蝇头小利所击败。有人说一句好听的话,我们就沾沾自喜,我们做一点功德就偷着乐,甚至我们发了一点横财,我们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偷着乐。我们非常容易被蝇头小利和物质世界所迷惑。所以说,准确地说,“智慧”这两字今天在这里翻译成“空慧”。

那么,略有文化的人要听明白了,般若的第一层含义,叫文字的智慧。我们今天讲《六祖埴经》,《六祖壇经》是文字。常常有很多人轻视文字的。我们说华夏民族历史是五千年,岂止五千年呀,三万年都打不住。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有了文字五千年,这五千年是用文字写下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人走来,是很不容易。你们在座的各位,当下对自己生命的宝贵性是否能够认识到呢?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活文物。文物有不可复制性,我们的生命也不可复制。如果你了解民族的演变史,了解你的家史,你就知道你活在世上就是一个最大的宝贝。生命是最值得尊敬的,它太难得了。仅仅得到肉身还不算,按照佛法里面说一个人应该有法身慧命。一个人如果没有法身慧命,活在世上浑浑噩噩,一生当中流浪生死,那就是糊涂鬼。因为你活了今世,下一辈子你都不知道自己到何处去,更不要说自己今生今世活得这么辛苦。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是文字的智慧。我们走在马路上有红绿灯,那是文字;我们在航海当中有航标灯,那是文字;我现在讲话,打一个手势,那是体形的文字;我们写出语言的符号叫象形文字,方块文字。这一切的文字都反映了人类的智慧。那么,佛经是不是智慧呢?释迦摩尼佛二千五百年前就圆寂了,他的经书流到现在就是文字的智慧。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要文明的人,一个要觉悟的人,离开了文字行不行呢?不行。如果你们大家有机会去出国,到国外去,两眼一睁睁眼瞎,文字都不认识,上厕所连门都找不到,想吃饭拿着钱都不会花,语言根本就通不了,这时候你就感觉到你的灵魂是多么孤独了。我们活在文字当中,文字是智慧。古代的人诗书传家,教育子女在大小便利的时候不要用写字的字纸,是要恭敬文化。因为这字纸一路从仓颉造字,到我们现在能认识文字,它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文明。你不要把它信手乱扔,不要拿它扔到脏的地方去。古代教育要从先教育子女从爱惜字纸开始,我们现在的家教里头有吗?我们连《弟子规》都没有学习。我们一路走来,给人家当奶奶,给人家当爷爷,给人当父母,我们连《弟子规》都没有学,所以我们的人生教育和修养缺了很多的课程。当然,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误,这是我们大家集体的共业。因为我们经过太多太多的运动,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哪里来精力来搞这些精神修养?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一个人不要自己原谅自己。文字是智慧,我们要尊重文字,它是凝固的思想,就经书来说,是佛的法身舍利。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叫观照的智慧。这就是说各位的修养是和学佛相关的。什么叫观照的智慧?我们大家背会了《心经》,懂得了佛教的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八正道,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后,把这些道理印刻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在人生当中,听佛的话,按照佛的教法,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是内心起观照,符合佛陀教法的我们就去做,不符合佛陀教法的我们就扬弃。要内心去观照,印证佛法,这就叫观照的智慧。在整个动物世界,只有人类有这个本领,能够回光返照。狗,很简单,如果它咬你,你带一个馒头给它吃两次,他就不咬你了。包括野狗在内,如果你每天给它骨头吃,它见了你一定是摇尾巴的,它对你表现得很亲切。这叫条件反射,是因为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但是人在一些情况下和狗是不一样的,人有时还忘恩负义,你十次、一百次对他都很好,有一次这讲的话伤了他的心,他立马反目为仇。人会骂人说:人不如狗。人为什么不如狗?因为他的脑子可以反应,可以反动。那么,我们一个人正常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呢?是因为我们有经验的积累,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在儒家的经验当中,把人的良心明确的总结为叫良知良能,一个优秀的人,他具有良知良能,那就是人性。那,在佛教当中就叫慧根和善根,我们自己经常来内心回光返照。以提高自己心性的觉悟,这个就叫观照的智慧。

第三种智慧,非常难讲,希望你们大家发动自己的悟性,叫实相的智慧。什么叫实相?《金刚经》说:“实相、无相,[狐卿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到这林林总总的物质世界,它是因缘聚合的,虚妄的。实相不是一个实体的东西,实相是无相。那么,让我们大家用心悟到宇宙的实相,它是空相的、无相的,从而让我们的心里头不要有执着,不要有挂碍,不要有生灭的心,不要有人我是非,不要有黑白长短。让我们的心浩如虚空一样。

在《心经》当中,有十二个字表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诸法的实相。如果我在这里讲,你能够听懂,那么这就叫做解悟。如果你自己通过虔诚地念佛、持戒和禅定,当下能够证悟,那么就叫证悟,理解了叫解悟,自己证到了叫证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十二个字就是般若的“实体”。我讲的这个实体是加引号的,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说不生不灭呢?在我们人间,举目一看,有生有灭,有垢和净,有增和减,诸佛菩萨证入法性来以后,他知道整个宇宙人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就叫实相的般若。实相的般若就叫实相的智慧。

第四层含义,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含义,叫方便的智慧。一个人不但内心里头要悟道、要慈悲、要智慧、要平等,心里头没有取舍的心,而且还要有方便。为什么要有方便?诸佛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大开方便之门。你们大家知道有前门,有后门,有窗户,有天窗,还有灯光,要通风、采光、透气。我们很聪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智慧,我们为什么要打开这么多窗户,就是为了让它通气。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悟了道以后,他没有方便行不行呀?不行。所以说信仰佛法的人要向五明处去学,要学习声明、智慧、辩才无碍;学习内明,通达佛法;学习工巧明,电脑、计算机、木工、泥瓦工各种工匠都会做;还有学习医方明,不但能够给人治心病,还能够冶身病,能够给人开药方。这都是方便,如果一个和尚在法堂一坐,仅仅能够讲经说法,别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人们会信服他吗?他结缘的人就很少,他度脱的众生就非常少。所以,一个优秀的和尚要做到的事情很多,敲敲打打,唱唱念念,缝缝补补,煮煮煎煎,从法堂里头到斋堂里头的事他都能干。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完善的一个出家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用流水比喻道,老子在《道德经》当中,也经常用流水来比喻道。有一个很简单的案例:你用一个小小的容器把水装在里头,水就是小的。如果你用大海装它,它就像大海那么大。如果把它装在圆的容器,它就是圆的。你把它装在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如果一个人悟道以后,你的智慧也像水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零下,变成冰;一百度的时候,就变成蒸汽了;在常态下,就以液体的方式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的智慧无处不在。所以说,我们要具有方便的智慧。我现在给大家讲经说法是不是一种方便的智慧呢?一定要借助我的语言把它讲出来。我想如果我能够讲福建话,用你们话来讲经说法,那你们大家听了以后,很省力。现在因为不会用你们的话,我就没有方便,我讲普通话,我们中间总是有个隔阂,如果我给大家讲英语,那大家就更听不懂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要掌握的工具越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锋利。有道无术是僵道。如果一个人内心开悟了,很有道,但他没有方便的话,这个道就是死的、僵硬的。有术无道是妖道。一个人又会给人治病,又会教书,又会看风水,又会打卦,他会的术很多,但如果心念不正,心里头没有佛法,那就是妖道。所以说,一个人活在世间上,最优秀的本领是又有道又有术,心里头充满善良和智慧,又有各种办法去帮助别人。那这个人肯定是福慧双修,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大般若经》当中关于智慧讲了十二大类,我刚才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四大类。这四大类都是我们修行的方法,都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总而言之,不论出家、在家,信佛与否,一定要提升修炼自己的智慧。有智慧才有办法,没有智慧简直没有办法。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一句俗语,说的很有意思:“宁与明白人打个架,也不与糊涂人说句话。”我宁可和明白人打一个架,痛痛快快,也不愿交一个稀里糊涂的朋友。这就是强调人的智慧的重要性。我们信佛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烦恼就没法断。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大家一看就明白,一想就通,到你这里,佛菩萨劝你都劝不通,那就说明没智慧。所以,一定要修炼智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