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千经万论,指归净土:法华经与净土宗

发布时间:2024-10-20 04:06:36作者:学典国学网
千经万论,指归净土:法华经与净土宗

千经万论,指归净土——法华经与净土宗
印光大师:千经万论,指归净土;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选自《印光大师文钞》: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广说其可尽乎!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法华经写本序

法华经写本序(民二十二年)
法华一经.义理宏深功德广大。开权显实.授声闻成佛之记.而散心念佛.及举手低头之善.亦作未来成佛之因。开迹显本.示如来寿量无边.而本地眷属.及大士利生妙用.亦得迹本彻底全彰。普令一切众生.同知永劫轮回之幻苦.本具佛性之真心。从兹上幕诸圣.下重己灵.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期永离五浊.速证无生.如药王本事品所明。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作九界众生之善导.其为利益.非佛莫知。以故凡读诵受持书写流通者.其功德亦非世间凡夫二乘所能测度也。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凡读诵受持书写之人.必须净身口意.竭诚尽敬.如忠臣奉明主之圣旨.孝子读慈亲之遗嘱.敬恭寅畏.不敢怠忽.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矣。若或漫无敬意.任性亵渎.亦如近世儒者之读儒书.绝无对越圣贤.不敢自安之想念.虽亦可以种未来得度之善根.其亵慢之罪.殊非浅鲜.固不可不为注意也。因契诚居士曹崧乔.敬写此经.欲后之读诵受持者.咸得真实利益.祈余略序其意.故书此以赠之。若不以吾言为谬.其所得之益.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
倓虚大师谈《法华经》与净土
诵法华经,临终生西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一九四七年任吉林佛教会会长。他持身谨严,不苟言笑,待人和霭,外号张善人。出家后,除虔修净土法门外;并日诵《法华经》一遍,几十年如一日。一九四八年农历二月十六日,预知时至,前三天,将身前一切安置妥当,向诸法侣告假。临终时,让大众打普佛,自己在念佛声中含笑往生净土。这都是因平常诵《法华经》的好处。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能往生极乐世界呢?要知念佛一法,为最上乘法;《法华经》为如来最后极谈,亦为最上乘法。《弥陀经》,无问自说,直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反复让人发愿往生,最后成佛。《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开权显实;后十四品,开迹显本。和《弥陀经》一样,都是无问自说,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毕竟成佛。
我常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在经文里所说最明显的,如《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这些意义都相同。其他在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字措辞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请大家要老实念佛,千万不要把这句阿弥陀佛看轻!(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
《阿弥陀经》是《法华经》的略说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常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象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倓虚大师《念佛论》)
念佛法门最殊胜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因为修其他宗,往往因为根器不适合,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会出毛病、走错路。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脚踏实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的。所以说念佛法门最方便,最直捷。
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断惑才能证真。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没有相当功夫,不容易做到。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将来慢慢就可以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实报庄严土;由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得见佛的真身。这是说根性浅薄的话。如果是上乘根性,无论生到任何一个佛土里,都能圆见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去时,到那里再回来报讯。后来师子觉先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来报讯。过三年后,世亲又圆寂,当他临命终时,无著告诉他说:“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无论如何,要回来报个讯。”世亲去后,过了三年才回来。无著问他:“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世亲说:“我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一座法,拜了三拜,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日夜长,不多会功夫,在人间就过了三年。”无著又问他:“师子觉现在何处,为什么不回来报讯?”世亲说:“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还没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无著听说之后,生天很危险,于是重新发愿,不生天,愿生极乐(见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引证)。请想,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待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要堕落,去随业轮回受报。象《楞严经》上所说的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是念佛人求生净土就没有这种危险。有这么两句话:“饶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这是说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寿尽福满,仍然要堕落,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九品莲华台之中,纵然生到下下品,也已经出离轮回,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倓虚大师《念佛论》)
《法华经》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净空法师
《法华经》上有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直至往生的开示,在《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章,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说:“如果佛灭度之后,后五百岁中(指末法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呀!五百年,也就是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以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教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安乐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法华经》现代又有惊人的发现,《法华经》梵文原本现在世间还存在,这是很难得的,英国人从梵文《法华经》译成英文,在《普门品》里面有三句七首偈是我们中文没有的,这三句七首偈通通讲西方极乐世界。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根据英文版的《法华经》把漏掉的这部分经文译成中文。过去,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讲《法华经》,把这一段加进去了。原文三句是:“无尽意菩萨,问佛所说,心中信悦,而说偈曰”。后面有七首偈:
第一首是:“彼如是慈悲,一时当成佛”。“彼”,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慈悲,将来一定会成佛。“为世除忧患”,为世界众生消除忧患。“我心实悦服”。无尽意菩萨讲,我心里对他非常佩服。
第二首是:“诸王彼为尊,功德富于矿,历劫勤修行,证道最无上。”这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的功德第一。
第三首偈:“辅翼阿弥陀,侍立其左右,慧力能总持,禅定成无漏。”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定慧等持。
第四首偈:“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弥陀护众生,是彼常居处。”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常住西方极乐世界。
第五首跟四十八愿的愿文完全相应:“彼国无女人(是第二十二愿),惟有诸佛子,从莲花化生,皆坐净莲池。”人生净土是莲华化生,与第二十四愿完全相应。
第六首:“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第七首:“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速归依。”
这七首偈统统是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皆为莲宗有力的证明,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藕益大师说,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八个字我们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意思,才认识了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解)
法华经实为净土经,普门品盛赞阿弥陀
《法华经·普门品》,英国克尔恩氏据梵文翻成英文,篇末诸偈,赞扬弥陀净土,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应归依!”
李炳南居士讲《华严经》前开示

戊申(1968年)之春,师开讲《华严》,语众曰: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华严》成其始,《法华》成其终,二经皆指归净土。《华严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学者多能知之。《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亦有偈赞弥陀。英国学者克尔恩氏,依梵本译成英文之实法莲华经,复由中国吕碧城居士译为华文,篇末多偈七首,皆赞扬弥陀之功德,其最后二偈云:“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吕居士曾谓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之普贤行愿品。故知释迦如来一代时教,自始至终皆重净土。而华严义理,汪洋冲融,广大悉备,非有大因缘,尤不可得而闻也。台中同修今得而闻之,实由二十余年听经之功德而然,甚愿珍重,求其毕听,得其指归,心开意解,往生也,成佛也,皆利赖之!(雪庐老人净土选集·述学语录)
如来自始至终皆重净土
--雪公华严讲前开示
乃 济
1968年的春天,雪公开讲《华严经》之前,曾对大众说过,在《法华经·普门品》里也有偈颂称赞弥陀净土。英国学者克尔恩氏,依照梵文经本翻译成了英文译本《妙法莲华经》,之后又有中国的吕碧城居士再依英译本,翻译成华文本。
克尔恩氏所译《普门品》的经文最后部分,多了七首偈颂,是古来华文本所没有的。

这七首的偈子,吕居士认为是证明净土法门重要性的有力证据,其地位不亚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七首偈颂的最末两首说:
“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
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
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
雪公说,由此事可知,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自菩提树下初成道讲《华严经》,到临入涅盘之前讲《法华经》,从头到尾,都注重净土法门。而《华严》的义理,像深邃的海洋,能冲洗、融和事物,而且宽广巨大,无所不备,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实在是无法得以听闻!
同修们能够听闻到《华严》的深广,实在是由于二十几年来听经闻法的功德而成就。希望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持续地听完讲席,得到《华严》的意旨与归向,可以心思开明、解意无谬。
如此一来,不论是往生也好、成佛也好,都能利益之,都能仰赖之。
(见《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庐述学语录》)
《普门品》中英译文之比较
吕碧城
《法华经》英译有三种:
(一)《实法莲华》(LotusoftheTrueLaw),但此经用梵文之品(Saddharma)
Pundarika为“东方圣书”之一部分(SacredBooksoftheEast,Volumexxi.)一八八四年。克尔恩氏(H.Kern)由梵文译出。发行处,克拉兰顿书局(TheClarendonPress.Oxford,England.)
(二)《妙法莲华》(TheLotusoftheWonderfulLaw)素锡勒氏(W.E.Soothill)由中国之《法华经》译出,简略不完。
(三)贝勒氏(S.Beal)所编之中国群经(CatenaoftheChineseScriptures)赅有《普门品》。
以上所述三种,予认克尔恩氏所译较为可据,以其直接译自梵文,非辗转重译者可比也。其《普门品》与吾国所译者略有不同,凡诸菩萨之名,皆用梵文原名,而不译其意义。如观世音为Avalokitesvara,无尽意为Skshayamati,持地为Dharanindhara等。
当予未读英译之前,每诵《普门品》至“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云云,辄加疑揣。以为既已成佛,何尚待观音之度?而以何身得度之“以”字,犹如《梵网经菩萨戒》之第三十六条“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檀越礼拜”云云。若按此例,则《普门品》中之“以”字,表明观音为能度,佛为所度,于理未当,谅系译者用笔略欠明析之故。今读克尔恩氏所译之《普门品》云“应被佛所感化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云云,较为妥洽。
吾国译者于无尽意菩萨献璎珞之事,谓观音不肯接受,由佛劝告,始肯受之。而克氏所译乃由无尽意再请,观音即肯受之,并无佛从旁劝告之说,未知是否克氏译笔之脱略。其余虽两译互有差异,无关重要,兹不具述。
惟“偈言”则大有不同,且证明中国译之“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之偈,其第三句似属错误。盖克氏所译者,为“其焰炽如火”与上二句及下一句皆相联合,而“能伏灾风火”则与上下文不接洽也。
中国译者,每偈四句,每句五字,共计二十六偈。克氏译者则皆散文,共三十三偈,计多七偈。且于第十九偈以下,有无尽意菩萨之答词,谓闻佛说之偈而欣悦。自第二十偈“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以至第三十三偈,皆无尽意赞叹之作。吾国译者至“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而止。克氏之译,则由此加以第二十七以至三十三偈,以下即“持地菩萨即从座起”以至“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华文译本相同。
吾人由于未阅梵文原本之前,于此华英文两种译品,孰为优胜,殊不敢率尔判断。且克氏于第十九偈以下,谓为“无尽意菩萨所说”,于此加以括弧,且注曰:“为后人加注于卷边者”,然则是否无尽意参入之词,抑全是佛说,尚难断定。而全篇结处,有“佛说是《普门品》时”之句,则认诸偈一律皆佛所说,较有根据耳。
夫以中英文字之迥异,而两国各译此经,竟能大体符合,异曲同工,亦可谓难矣。惟可惜者,吾华为佛教先进国,竟无梵文之传习,而让诸欧洲,今彼都通巴利Pali或梵文Sanskrit者颇不乏人,此吾国学子,负笈锡兰,为不可缓欤!
篇末诸偈,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且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爰乐为追译,以供参考。至若鉴定增辑,续入经文,则有待于精娴梵籀之法家。自维谫陋,不敢以芜笔率玷莲牒也。
(中英文虽然差别很大,但是克尔恩与鸠摩罗什所译的《普门品》竟然大体符合,异曲同工,确实难能可贵。)
华英合璧《普门品》
藏 密
世尊说《阿弥陀经》时,以喜悦之心畅佛本怀。因为净土持名念佛,是十方诸佛共同护念的法门,在成佛大业上,持名一法最为直捷、稳当、简易、方便,所以千经万论无不处处指归。印光祖师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早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末的《法华经·普门品》,明白点出:“往生极乐净土”是成佛的直通车。
几年前,台中莲社讲经老师曾感叹:“雪公讲《华严》之初,提到世尊成佛时说的《华严经》,最后导归净土,而世尊最后说的《法华经》,也是指归净土。吕碧城居士从英译版翻成华文的《普门品》,比现行版本多了七首偈子,明明白白要人求生弥陀净土。可惜在雪公《述学语录》,只见到两首偈子,其他五首至今未见。若能一睹吕居士所译原书,七偈全现,那该多好啊!”
因为这番感慨,驱动了一连串的搜寻,终于寻获了吕碧城居士华英合璧的《法华经·普门品》。最先从台湾各大学图书馆的“佛教联合书目”搜寻,结果未见此书踪影。再向台湾各佛学院、佛学研究所的图书馆探询,也是一无所获。省内搜寻失败,转而试试省外的图书馆,如香港东莲觉苑图书馆、美国亚洲佛教书目、日本国会图书馆,都是毫无所悉。想想,吕碧城居士是在大陆译印成书的,不妨直接从大陆图书馆着手,如上海几所大型的图书馆,还是令人大失所望。最后在北京图书馆的书目,惊鸿一瞥发现了此书的目录,赶忙请人就近询问,方知“1949年前的藏书,目前不在服务范围。”过后几天,透过网络进入北京图书馆,连此书目录也消失了。事已至此,算是走到底了,只得停顿下来。
天津有位学佛虔诚的汤灏居士,了解到此事,便请他在北京的亲友到北京图书馆一睹究竟。原来,前一阵子,北京图书馆全面整理馆藏,图书馆前身的“北平图书馆”馆藏,全都压在新书下方,以致无法提供服务,现在已陆续将旧书转成数位光盘,吕居士所译的《法华经·普门品》很幸运地也以影像档保存下来。
汤居士遂即将影像档用网络传来,全书共十七页,包括书名页、版权页,一览无遗。雪公提及的七首偈子,果然出现在书中的十五、十六页:
“彼如是慈悲,一时当成佛;
为世除忧患,我心实悦服。
诸王彼为尊,功德富于矿;
历劫勤修行,证道最无上。
辅翼阿弥陀,侍立其左右;
慧力能总持,禅定成无漏。
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
阿弥抚众生,是彼常居处。
彼国无女人,惟有诸佛子;
身从幻化生,皆坐净莲蒂。
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
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
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
(译者按:首句“彼”指观世音菩萨)
七首偈颂的后五首,当是《法华经》指归净土的有力证据,可是在现今流传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版本,何以见不到?据《普门品》英译本出版者的按语说:“或什师当时所据梵本不同。”吕居士是依英国人克尔恩氏的《实法莲华》译成中文,克尔恩氏则是直译自梵本,可信度极高。吕居士译出这七首偈,她也高兴地说:“篇末诸偈,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且为莲宗最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爰乐为追译,以供参考。”
华英合璧《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出版于1933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此后,此书再现于世,诚如雪公说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自始至终皆重净土。”净土行人得闻此偈,更应深自庆幸:“顺佛所说,我走对路了。”
(谛闲大师在北京讲经时,吕碧城请求开示并皈依三宝。有一次偶然读到《印光大师嘉言录》,顿发正信,持戒念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