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禅修炼之从多年做善事、做功德还是很烦恼到彻底灭苦--
发布时间:2024-10-24 04:05:26作者:学典国学网
教導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證自己所說的話。光是思維、推測還是沒有用。我能保證我所教的法,其實不要學得太多,能向內觀照(自己的身心)就對了!要這樣的修:時時刻刻都保持覺性、覺醒,清楚地知道身體的一舉一動,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壓抑妄念,念頭生起讓它起,持續不斷地這樣練習。當覺性強到能知道並看清念頭時,妄念就不會持續,苦惱也無法生起。
——隆波田
“我们必须自我学习,教导自己。我们必须看见自己,知道自己。我们必须理解自己,成为自己。因此你不必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这样不断地练习,平常地练习。不着急,没有疑惑,没有推想。也不期待结果。就这样简单地移动,一次一个动作,觉知。当你知道时,让它过去;当你不知道时,也让它过去。有时你会知道,有时你会不知道,让它们过去,觉知。当身体动时,知道它;心动时,知道它。这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练习。置心一处真正地练习,自在地练习。
如果你正确地培养觉性,最长的时间将不会超过三年,中等长度的时间是一年,最快是一至九十天。我们不必谈论修行的成果,只要真正没有了苦就够了。“
----------------隆波田
隆波田禅师简传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他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11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寺里18个月中,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20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6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后,他22岁那年结婚,并育有3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1957年,隆波田年近46,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开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里,也就是1957年泰国旧历8月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2年又8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1960年2月3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1982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6年直至生命终止。
1988年9月13日下午6点15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77岁。
断烦恼是学佛人共有的愿望,但是因为觉性不够,断烦恼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许多人很想找一种有力的方法断烦恼,从而达到心灵究竟的宁静。如果觉性增强,那么断烦恼就会很容易。正念动中禅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实修法门,通过培养觉性当下断烦恼,隆波田是这一修法的发现者。这种禅法与传统的参话头完全不同,它的目标是灭苦---只要心里有苦,这就是一个很有效的灭苦法门。根据隆波田的修行过程和中国得道高僧的状况来推断,隆波田已经明心见性,自证自知,有点像中国的禅宗六祖慧能,是个大师级的了不起的人物。在末法时代靠禅修来达到明心见性、自证自知是难能可贵的,而动中禅这种修法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许多学佛人不知道怎么活在当下,不知道日常生活怎么做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知道怎么断烦恼,不知道为什么多年做功德、行善事还是很烦恼,动中禅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建立了可靠的结合点。正念动中禅对于灭苦、对治贪嗔痴有神奇疗效,是不可多得的法门,许多人已经获得解脱;即便是念佛人,也可以从珍贵的开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隆波田弘法历程
隆波田(1911-1988)是本世纪泰国佛教界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因为他将一种与传统的“静态禅坐”(StaticMeditation)方式所不同的“动中禅”(DynamicMeditation)做为禅修方法。波田在此之前早已练习过各种禅法超过三十五年(10-46岁),而且所有这些禅法也都包含有专注呼吸并且大都还有默念,他发现自己只能获得暂时的平静。
因此,他决定舍弃所有这些专注呼吸的方法,而一门深入练习他最近跟阿姜潘学到的”觉知肢体移动」的这个方法,不过——他舍弃了默念“动”和“停”。
在接下来一天的禅修中,他一直使用这个方法,自然而轻松地练习着。
在禅修会的第三天,大约清晨五点左右,当他正在练习着手部动作时,有一只母蝎身上载着好几只小蝎子,突然掉到他的腿上,这些蝎子立即散爬在他腿上或地上。
而奇怪的是,隆波田并没有感到惊慌或害怕,就在这一刻,突然智慧在心中生起:取代他原本应有的反应,他看到了身心(Rupa-Nama),看到了身的变化、心的变化,他看到身体的疾病和心的疾病。
而且在那时,他清楚的了解了身心的苦、无常和无我,通过这种洞察,他看清了实相和假名的区别。由于看到了身心,他对宗教、佛教、罪业和功德的看法也完全地改变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小蝎子回到他们母亲的背上,波田就用一根树枝把他们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此时他心绪激动,感慨万千。但是终究又恢复到了他的练习。一旦觉知到自己身心的变化,他的心很快恢复了正常。一直到了傍晚,隆波田的觉性仍然持续且敏锐透彻,他不仅“知道”,且能“看到”念头。当他看到念头,念头就停止了。
这样练习没多久,他就看到了念头的根源而生起智慧,他的心发生了彻底改变,此时的波田不再需要依靠经典和老师了。
他以一种非常生动鲜明的方式阐明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在当代的佛教界里,他教导的“动中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修行法门。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是透过规律的肢体动作来培养“觉性”(Sati),让觉性去直接面对我们的念头或心理意识活动——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源。
隆波田的教法指出了培养觉性的方法,让觉性来切断如溪流般的念头。一旦觉性变得强大有力,便可超越念头及心理意识活动,从而灭除由念头引生的贪、瞋、痴。
隆波田的生平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他还是一个在家人时就已体证了法,这在泰国这个一向以出家到寺院学习佛法为重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不寻常的(甚至有点难以置信)的事。
他对佛法的体验是一种顿悟的方式,这在中国与日本的禅宗史上是很常见的。若以现代的南传佛教来看,隆波田可视为南传佛法中特殊“顿悟”法门的指导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生平事迹与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颇为相近,他也是以在家人的身份顿悟的。
隆波田又同样指导着巴南(ParNom)和侖南(LoongNom),他的妹妹及妹夫,直到他们也同样的悟到了“法”。他还教他的亲戚朋友,邻居及村民们练动中禅。因为大家对他相当尊敬,都愿意照着练,所以许多人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有了这些信心后,他在家乡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的为期十天的禅修。他用个人的钱去供养前来的三四十人,并从此竭尽全力地弘扬“动中禅”。
很快他在家乡建了两个禅修中心,在附近也建好几处。但是在泰国如果要成为老师指导他人,如果不是出家身份,是很难广为人接受的。
所以在他四十八岁时(1960年2月3日),他又再次剃度成为比丘,在家乡荣成寺(WatSrihunmueng)出家。剃度师是个年长的比丘维吉塔马卡力亚(Vijutdhammacariya)。隆波田的巴利名为慧心(Cittasubho)但是人们还是尊称他隆波田(VenerableFatherTeean)。因为当时他就已是以此名而广为人知。
成为方丈比丘的隆波田,在寺内寺外教导人们这种“动中禅”有一年多,而后就到江翰(Chiangkhan)另建了两个禅修中心,一个是在和平林寺(WatSantivanaram),另一个在胜利山寺(WatPhonchai)。另外还到老挝去建了一个禅修中心。
因为隆波田所教的禅法有别于传统的修行方法,没有经典作为依据,又与传统有别,所以曾经有一度还被人误认为他是外道比丘,而泰国当时是非常反外道的,有一位年轻的警官因为怀疑他而混入出家人当中来监视隆波田。
隆波田悉心的指导他动中禅,就在练习了一段时日后,这位年轻人开始认识到什么是“法”,什么是“实相”,而服气的皈依于其坐下,并忏悔自己的原本来意。
从此以后,有关隆波田的各种错误流言和指控,都不攻自破而销声匿迹。
隆波田奉献余生,专心一意的传授正法。他辛勤不懈地工作,吃得少,睡得少,而且避免掉所有会转移焦点和让他分心的事务,坚持为其他寻法者尽一切可能找到“法”——那几乎垂手可得之“法”。
身为动中禅的领导者,隆波田的名声遍及泰国的东北部。1966年他在洛伊(Loei)城的附近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禅中心。1971年又在解脱林寺(WatMokkhavanaram)城郊建立另一中心。他也同时去到老挝弘扬“动中禅”(在1961年到1963之间),并于1974年再次前往柬埔寨首都金边指导。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指导下练习后,有一些比丘也达到了能够指导人的能力而在各个禅中心帮忙隆波田指导人。譬如隆波甘恬(AchanKhamkhian)及阿姜达(AchanDaSamma-khato)都是他的助手。
1982年隆波田应某一佛教社团的邀请去了新加坡两次。6月8日至24日在他第一次访问新加坡期间,遇见了来自日本的山田(YamadaRoshi)禅师,写下了历史性的一刻。
这两位大师在相会期间谈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顿悟’”以及“什么是获得这种‘顿悟’的真正方法”的问题。山田罗西强调禅定和参公案;不过隆波田则是强调觉知身体的动作和看念头(不需要专注或默念)。山田认为顿悟是藉由参破《无门关》中记载的一系列公案逐渐达到的(satori)。在这一传统中,如果一个人终此一生无法参究完所有的公案,他们可以在下一生中继续参究,直到达成最终的顿悟。
相反,隆波田不依任何经典或历史记载的资料,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一系列“内观所缘”。他主张,人们应该就在今生精进地培养觉性,直到证悟生灭的状态(即最后的顿悟)。不像许多其它佛教宗派的导师,他从不曾提及有关来生的事。专注的修法和公案的参究与藉身体的动作培养觉知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系列公案的内容与动中禅一系列“内观所缘”的内容也相当不同。
10月日至31日隆波田再度访问新加坡,为当地一些感兴趣的人教导动中禅并主持了一次禅修。在这两次拜访期间,隆波田生病而且必须住院诊疗——这是后来更具威胁的一场重病之前兆。
1985年底时,隆波田成功的指导了一位女性修行者,安嘉立·泰雅农老师(AnchaleeThaiyanond)。她是一位有两个女儿中年妇女,住在曼谷。安嘉立不同于一般女性,她从来对宗教,积善消业等没有什么兴趣。她只是无意中读了隆波田的书,而对他生起信心。她去参访隆波田并依照他指导在家里专心的练习。安嘉立在曼谷那样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也悟到了“法”,而成为隆波田的女继承人。
在1983年年中隆波田的健康状况很差,经过诊断得知罹患了癌症(MalignantLymphoma)。
从1982年11月到1983年3月,这期间隆波田进行了多次的手术和放射药物治疗,尽管病情严重,但他还是在生命最后的五年完成了超量的工作,奉献了相当多的精力做单独的指导、公开的演讲及主持禅修。1983年隆波田在洛伊省大明光寺(Thapmingkhwan)建立了最后一个禅修中心,而且在1986年该中心附近又增加了很大的一块地佛法岛(KoPhutthatham),他还是积极而勤快地指导禅修,一直到他疾病的末期。
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多时,隆波田申请离开医院,回到洛伊省佛法岛的禅修中心,由他的弟子们轮流照顾他。在返回后的第五天,他宣布自己即将过世,然后用自己的觉性反观入内,那原本不太灵活的身体变得柔软而轻松,圆满的觉性充沛,没有依附,没有任何的执着。一个小时之后,他的呼吸完全停止了,如同风吹着树枝,风吹过后树枝逐渐恢复宁静一样。当天1988年的9月13日下午6点15分,隆波田非常平静的离开此世。
他所留在世上的,是没有一刻间断的指导、珍贵的发现和他的非同一般的“动中禅”。
他的教导
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通过觉知身体的动作来唤醒和培养觉性(sati)。练习这个方法,身与对身的觉知(心)是和谐一致的。依隆波田的教导,身与对身体的觉知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是看念头的基础。通常人在日常活动当中会累积许多的思维和想象,而这些思维和想象会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以念头的形式展现出来。
依照隆波田的教导,通过对身体动作的觉知,可以让觉性变得强大,然后自然地就能够直面整个思维过程并清楚地看见(see)念头。
隆波田认为,念头是人类活动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在隆波田的教导中,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基本元素。当觉性弱时,念头会把我们拉到过去和未来而形成强大的环链(思维的环链)。
而当觉性强时,思维的环链就会被立即打破。在动中禅里,禅修者努力唤醒、培养及增强觉性,就是为了看见念头并打破它的束缚。
隆波田认为,念头是引生贪瞋痴三大烦恼的根源。如果我们想要克服贪瞋痴,仅靠持戒去抑止它们或者靠某些基于专注的禅修方法保持平静而来抑止它们是不够的。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得到暂时地平静但都不究竟,我们必须直探烦恼的根源——念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要用觉性去看念头并打断念头的环链;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觉性逆念流而上,这样才能了解和看见念头的真实本质。
法音传世
隆波田的学生集结他的教会,根据录音带节录成册,编成书籍《致觉行者》、《自觉手册》供后来者学习。隆波田虽然圆寂了,他发现和成功实践的法还在世间,这足以让我们感到幸运和无尽感激。下面节录一部分内容,让我们共同深入认识这一殊胜的修法:
『动中禅』一种简单直接的修行法门
本文节录自隆波田开示
今天我们将要谈如何依循佛法来止息「苦」(dukkha)。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一种非常重要的境界,那就是苦的息灭。因此我将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谈谈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修行法门。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种法门真的可以让你们从苦之中解脱。
当我们谈论某种止苦的法门时,言语是一回事,而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种修行法门是一种在站立、行走、坐、卧等一切姿势中增长觉性(sati)的方法。这种法门常常被称为「念处」(satipatthana),但是不论你称它为什麽,重点是觉知你自己。假使你觉知自己,「痴」(moha)就会消失。
你们应当觉知你们的一切身体动作来增长自己的觉性,像是翻转你们的手、举起或放下你们的前臂、来回走动、转头与点头、眨眼、张口、入息、出息、吞口水等等。你们必须觉知所有的这些动作,这种觉知就称为觉性。当你具备自己的觉性时,不觉知(称为moha或「痴」)就会消失无踪。
觉知身体的动作,就是增长觉性。你们应当尝试在每一种动作当中增长这样的觉性。一旦你对自己有充分的觉知,你的心中就会生起慧(panna)而洞达实相。
你们要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要照见「法」(Dhamma)(实相、真如、法性、法界)。照见「法」并不是说看见神祇、天国或地狱,而是看见自己翻转手部、举起或放下前臂、来回走动、转头与点头、眨眼、张口、入息、出息、吞口水等等。
这是「名色」(roop-nahm)。色(roop)是身,名(nahm)是心。身、心彼此互依。我们所看得见的是色,会思考的心则是名。当我们了知名色时,我们就会了知实相。当你用眼睛看时,你应当觉知。当你以心看时,你也应当觉知。
「法」就是「你自己」,每个人都是法,不论男众、女众还是泰国人、中国人或西方人,每个人都是法。
修行法门在我们手边,而佛陀的教法真的能够引导我们迈向苦的止息。个人是法,法是个人。当我们了知法时,我们就会了悟万法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每样事物都是假名(sammuti)。是生起的智慧,使佛陀的真正教法能被了解。无论佛陀是否曾经驻世,法一直都在。
一旦你真正看见这件事,你就会超越迷信,只要你知晓「法」就是「你自己」;是你引领你自己的生命,而非任何其他事物。这是断苦之开始。
接着,我们试图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动作中增长觉性。例如,当我们握拳或放开拳头时,我们觉知这个动作。一旦我们觉知所有的动作,「无明」(或「痴」)就会自己消失。当我们觉知自己时,就不会有痴。就好像将水倒入玻璃杯中一般。当我们把水倒进去时,水会取代空气;当玻璃杯装满水时,杯中的空气就完全不见了。倘若我们将水倒出来,空气就会立刻又跑进玻璃杯中。同样的道理,只要有痴,觉性和智慧就进不来。但是一旦我们因修持而增长觉性,对自己保持觉知,这样的觉知就会取代痴。
只要有觉性,痴就不会生起。
事实上,没有贪、瞋、痴。为什麽?当你们在听我说话的时候,你们的心是什麽样的状态?你们的聆听之心自自然然,了无贪(lobha)、瞋(dosa)、痴(moha)。心,并没有真实的我。只要它一思考,我们就看见它,知晓它,了解它。增长觉性,就是撼动一个人的了知要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实相,假使我们无法看见它,我们就不会了解它,但它却仍然存在。
如果我们观看,我们就会见到它。这样子的见,称为见「法」。照见这种「法」,可以去除贪、瞋、痴。任何时候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会知晓,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睡觉时移动身体我们也会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圆满的觉知。当我们能够随时看见念头时,我们就能每次都战胜它们,不论那是什麽样的念头。能够看见念头的人便趋向于涅槃(nibbana)。
之后我们将会到达某种境界,某种内在事件将会突然升起。如果念头很迅速,慧也会很迅速。如果念头或情感很深沉,慧也会很深沉。假使此二法同样深沉而互相撞击,那麽某种潜藏于每个人之中的状态就会突然出现。此时,眼、耳、鼻、舌、身、意会脱离色、声、香、味、触、法。
就好像拆卸汽车的驾驶机械装置一样,因为零件已经彼此独立了,所以车子虽然还在,却已无法再被开动。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死亡。我们还是能按照自己的责任工作。我们还是能吃、能喝、能睡。但依照自然的法则,现在已是万法皆空,而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则。假设有一条绳子紧紧绑在两根柱子之间,我们从中间把它剪断,绳子就会断落。要想再将它绑在一起是办不到的。
这就像了悟六根本性的人,他们的眼睛接触到所缘时没有执着,就像一支磨损的螺丝,因为没有螺纹,所以无法再附着。其他五根也一样。
佛陀的教法,全都是为了灭苦。倘若我们对此不了解,我们就会对他的教法有所疑惑,而老是思索着转世、天国、地狱等等,这些应该予以忽略的思索会使我们的心受苦。
佛陀的教法超越时空,并不受限于语言、种族、国家或宗教之藩篱。
根据《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的记载,假使你能够像链条一般持续不断地修习四念处(也就是随时增长觉性),那麽七年甚至短短七个月或七天的时间之内,将可望证得阿罗汉果(arahatta)或阿那含果(anagami)。
假如你能够依照我解说的方法增长觉性,并如同链子般持续不断地保持觉性,那麽最多三年,苦就会减少百分之六十,甚至完全消除。
有些人可能会在一年,甚至九十天内,获致这样的成果。
不会有喜悦或悲伤,也不会有满足或不满。这条通往灭苦的路,是一条简易之道。它之所以会困难,是因为我们并不真的知晓,因此我们才会有疑惑而缺乏信心。只要我们对修行的每一步都有信心,就不会有困难。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持,不过你应该真正明白这种法门。
倘若你能自我保证,你就是自己的皈依处。宗教代表这样的皈依处。即使你鑽研书本多年,那也只是理论罢了。但假若你能真正地修行,你的成就将会比理论家更好,而这却不会花去你太多时间。
隆波田与动中禅的因缘
教隆波田是如何会发心求法的?他解释道:终其一生,他曾坚持传统的修行——虔诚的持戒、遇缘即修功德、做布施、年供僧袍。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筹措僧袍年供时,他为此功德与家人起了争执。“我因此”他继续道:“做了如下的思维,究竟为何持戒、修功德、尽力布施,而心中仍起烦恼?因此我决意实时寻求真理,使我由苦(烦恼)的束缚中解脱之法。
修法缘由
《善男子经》对于佛经中“善男子”所列标准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即“十善业道”。净业三福包括“十善业道”,因此,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重视“十善业道”。至于“不杀生---不绮语“等善业属于身业,比较粗显,相对而言容易做到;但是”不贪,不嗔,不痴“属于意业,也是根本业,其他善业作好了,如果意业不善,统统都是梦幻泡影。修意业至关重要,社会人对于学佛人有成见,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佛人意业不善,意业不善瞒不过别人,因为意念的磁场不一样。
作到意业纯善并不容易,对于业障深重的人来说就像天方夜谈。做公德就像是拨撒种子,终究会收获丰厚,但是还不能食用。培养觉性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念,使我们时时安住。正念动中禅就是这样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能够解决当下的饥饿,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未来。
正念动中禅引导我们活在当下,直至最后自己能够看到佛陀在佛经所说的法。隆波田尊者已经明心见性,已经见到了法,法就在我们自身。烦恼来自于无明,隆波田尊者开示说,不断练习动中禅,最多三年就能把烦恼减少60%,而尊者本人在习得这种法之后几天之内就明心见性了,此前三十多年他一直不得其门而入。他经过了老师的考证,教导他的妻子和亲人灭苦,他的妻子则灭尽了苦。
隆波田尊者没有念过书,没有读过经,但他的说法与许多法师的开释如出一辙,他是真看到了。
动中禅无须打坐,任何根基都可以练习,不需要读经。只要不断练习动作并觉知各个动作就足够了,在寂静的地方练习更容易体验到心中的枯一扫而光,代之以妙不可言的甜蜜,这只有轻松地多加练习才能办到。
动中禅基本动作----主要修法:
让我们清楚的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自觉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一次觉知身体的一个动作,手动时脚不动,脚动时手不动,左边动时右边不动,右边动时左边不动,保持微笑和放松,自在地练习。
动作示范来自:http://www.zndzc.org/1131.htm
http:///v_show/id_XMzcxMjM3Mjg=.html
规律的动作正念动中禅分为两部分,一是规律的手部动作,另一个是来回经行。
在做手部动作的时候要一直规律地动作。不要闭上眼睛。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下面是手部动作的图文解说:
1.双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举右掌,停。(均需觉知)
4.贴右掌于小腹,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均需觉知)
8.提右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2.提左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往返经行久坐以后,可能引起酸痛,我们可以改变姿势,来回地走。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调配。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当你走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觉知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正念动中禅属于“毗钵舍那”,培养正念,达到灭苦。这种实修法门对于灭尽贪嗔痴有不可思议效果,类似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想要灭苦的人学这种禅法会有各种方便妙处。这种修法实实在在,没有花里胡哨,没有口头禅,在泰国独树一帜,比静坐参禅可能殊胜实在而又方便得多,灭苦、断烦恼的效果经实践证明很理想,我们应当尊重这种修法,珍惜这种修法;日常修炼动中禅确实能够断烦恼,对治贪嗔痴,帮助自己保持正念,灭苦的感觉的确很好。练习这种禅修方法不需要”参“,保持练习就可以一点一滴培养觉性,成就的人很多,成就也相当有吸引力,值得我们礼敬和学习。
不过,现在难以肯定练习这种修法的人一定会证阿罗汉果,所以不能舍净土而修禅。学佛的最大好处是了脱生死,印光大师独推念佛法门为了生死的稳妥之道,对于参禅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极重要的开示,不可不知道。生死关头,念佛最可靠。所以,修炼动中禅要记得回归净土,因为净土是一切修法的皈依处,即便断烦恼很理想,如果不念佛回归净土,可能会得不到实用。祝愿练习动中禅的人现世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附1: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其四料简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简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这四料简的意思,先要明白怎么叫做禅?怎么叫净?怎么叫做有?怎么叫做无?拿这禅净有无四个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简的意思。所以将禅有无。略为抉择一下。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教中明。大开圆解,澈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垦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路。然而明心见性,只是开悟。还没有证。总不能了生死。‘悟得就无生死。’非门内语。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若论要证到家,正须火上添油,加功进步呢。四料简第一句有禅有净土者。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大彻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曰:‘犹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故曰:‘现世为人师。’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故曰:‘将来作佛祖。’第二偈料简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故曰:‘无禅有净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第三偈料简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实证。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错路’者,错路二字误也。岂有大彻大悟之禅家,而错路者乎?
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而受生去。可惧可畏!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故曰:‘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此阴境指无始以来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报难逃,地狱难免。万劫轮回,谁为依靠?(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请问永明禅净四料简的含义?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煆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输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附2:明心见性与念佛、了脱生死的关系
徐恒志居士著
问:有人说:明心见性后,生死便了,对吗?
答:明心见性的人,离了生死尚远,正像上面所说,暗室的电灯,虽已开亮,垃圾尚待清扫,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就说电灯没有开。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只因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界当前,未能不动此心,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自能不失觉照,知其虚妄,不取不舍,不至于黏滞执著,留连忘返。譬如有线风筝,虽在空中飘荡,却有一线牵住。只要假以岁月,勤加打扫,习染分分化,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曾与李源友善,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圆泽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荆州。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当船到南浦,看见一妇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惊问其故,他说:‘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开这妇人。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不逢则已,现既相遇,实难避免。’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信,并说‘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再与公相见。’圆泽和尚当晚入寂。过了三日,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并对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十三年后,李源自洛阳到杭州,以赴前约,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说:‘泽公健否?’牧童说:‘您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未能亲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后自可再见。’大家看!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得了宿命通,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而见思烦惑未尽,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此外,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历史上一直流转。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脱,依旧生死轮回,实值得人们深思!
问:这样看来,明心见性,彻悟根本,好像也不管用,生死关头仍难透脱,是吗?
答:不!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这是学佛的根本。所以菩萨六度万行,都以般若为先导,若无般若,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不名为度。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开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学人必须自谅根性,择一专修。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兼仗他力为易。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总结上面所说,‘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我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向!
附3:印光大师开示参禅与念佛
现今世道陵夷,在家修行好,出家反多障碍,切勿萌子女愿了出家之念。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净土法门,全仗佛力,详看嘉言录,文钞,依之而行,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去秋,净土十要印出,此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年底,佛学救劫编印出,尚未寄来,待来,当为寄三几包。依之而修,较比亲近善知识为稳当。若不自量,来江浙遍访高人,或竟将此信心被高人打破。则禅既无望,净又不信,前途茫茫,将趣何所。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光今年决不出关。明年若清凉,峨眉,九华,灵岩,四部山志了结,当觅一人不知之处,以终余年。祈与汝父说此意。又小儿当认真教训,切不可溺爱骄惯。(续编·复郑慧洪居士书 民国二十二年)
日者,有居士询余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彼实毫无心得。祖师之意,庭前柏树子,巍巍大树,学人当下即见,令人参而自得。不然,本明心地,无所发明,即见不过柏树子而已。宗门所有言句,一一皆指归即心自性,初无义路可以思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乃见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圆满两足尊也。明心见性,是悟非证。悟后当须断见惑证初信位入圣流,断思惑证七信而了生死,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秘藏而证初住位,即为法身大士,再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觉,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秘藏而成佛矣。学者切莫妄会。古人谓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一乐字,可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大众闻法有素,深望至诚恳切修持去。吾保将来,成佛有分。勉之哉,勉之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悟道容易,证道甚难。今人多多皆未真悟,依稀仿佛,知其少分。则以为无生死可出,无佛道可成,任心肆意,将来皆为阎罗之囚。(三编卷一·复季国香居士书二)
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增广·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 代悟开师作)
愿学佛人当下安乐,现世成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