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试论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宗教文化存在和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24-05-12 04:07:55作者:学典国学网
常福法师:试论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宗教文化存在和社会价值
王雷泉教授认为: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财富、正义与天理。宗教讲的是天理良心,它是维护社会正义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也是评判社会财富获得和流向的重要价值尺度。
他同时认为:“人类在精神深处从来也没放弃过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永恒的要求。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它对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处,对社会则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解毒机制,”王雷泉教授提出:“无论是为政、弘教、治学,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祥和、人民康乐、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政教学三界互为犄角,相互制衡,如此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正三角。任何一方的畸轻畸重,都将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幸。其实,理性与信仰并不对立,它们各有所司,相互补充。信仰若无理性的提前世,它将是盲目的;理性若无信仰的升华,也将是褊狭的。人们反对的是邪恶的信仰,因为它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人们厌恶的是虚伪的信仰,因为它玷污了信仰的神圣意义。”在二十一世纪,宗教将会重树自己的主体性和神圣性,宗教思想将在对话中与其他思想和平竞赛,宗教组织将趋于社区化、小群化,政治、宗教、学术三者关系将趋于合理,而新兴宗教与邪教道门仍将相继登场。
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中,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一步健全,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随着党风与社会风气的日益改善,宗教将日益得到一个更加宽松而完善的外部环境。这无疑有利于宗教的发展。
中国五大宗教思想领域,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照搬外国的,它只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一切精华,其中也包括佛教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发育成长,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育成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宗教文化的研究与继续,这无疑也有利于五大宗教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需要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的引导,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质作为价值的保证。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保证道德的进步,而只有人类道德的进步才能保证科学技术不致迷失方向。宗教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环境保护思想等,是宗教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一大贡献,至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宗教领域的思想二十一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各宗教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索,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这些无疑都是宗教继续发展的动力。
但是,随着经济领域多元化倾向的发展,在思想领域、信仰领域,多元化的倾向也十分显著。各种各样的思潮纷至沓来。中国的现有的五大传统宗教都在发展,可能还有新的宗教派别也会不断涌现;还有一些不强调宗教身份但实际上属于宗教或接近于宗教形态的信仰实体,一些附佛外道甚至邪教也会趁势而上。这些宗教或准宗教团体共同争夺社会资源与信徒资源,自然会对宗教的发展形成竞争乃至挑战。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佛教“缘起性空”,“诸法因缘和合生”。道教的自然无为,朴素俭节,上帝的博爱。和合纵贯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各时代和各家各派之中,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并被贯穿于自然科学的农业、医学、天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法律,人文科学的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文学、哲学之中,以及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之中(和亲政策)。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生命智慧所在。
释常福2011年11月28日写于江西师范院校
试论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宗教文化存在和社会价值
佛教两千年来,全球9亿信徒,基督教全球25亿信徒(大多分布在欧美),基督教传入中国203周年,共1亿多 信徒,中国有信仰宗教自由,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带有比较明显政治色彩、宗教色彩、意识形态色彩的各种“硬传播”的地位开始下降,科学的地盘进一步扩大,而娱乐、文化传播等“软传播”则更为有效。但这并不表明,宗教、公益、教育等的媒介活动就失去了空间,相反,宗教可以很好地利用新型传播技术,从多方面影响新闻传播发展的途径。所谓挑战则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消除人类对自然界的神秘感与神圣性,虽则由于世界本身的无穷大,无论科学的地盘怎样再扩大,宗教的地盘怎样再缩小,两者各自依然拥有无穷大的地盘。
王雷泉教授认为: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财富、正义与天理。宗教讲的是天理良心,它是维护社会正义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也是评判社会财富获得和流向的重要价值尺度。
他同时认为:“人类在精神深处从来也没放弃过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永恒的要求。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它对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处,对社会则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解毒机制,”王雷泉教授提出:“无论是为政、弘教、治学,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祥和、人民康乐、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政教学三界互为犄角,相互制衡,如此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正三角。任何一方的畸轻畸重,都将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幸。其实,理性与信仰并不对立,它们各有所司,相互补充。信仰若无理性的提前世,它将是盲目的;理性若无信仰的升华,也将是褊狭的。人们反对的是邪恶的信仰,因为它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人们厌恶的是虚伪的信仰,因为它玷污了信仰的神圣意义。”在二十一世纪,宗教将会重树自己的主体性和神圣性,宗教思想将在对话中与其他思想和平竞赛,宗教组织将趋于社区化、小群化,政治、宗教、学术三者关系将趋于合理,而新兴宗教与邪教道门仍将相继登场。
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中,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一步健全,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随着党风与社会风气的日益改善,宗教将日益得到一个更加宽松而完善的外部环境。这无疑有利于宗教的发展。
中国五大宗教思想领域,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照搬外国的,它只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一切精华,其中也包括佛教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发育成长,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育成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宗教文化的研究与继续,这无疑也有利于五大宗教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需要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的引导,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质作为价值的保证。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保证道德的进步,而只有人类道德的进步才能保证科学技术不致迷失方向。宗教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环境保护思想等,是宗教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一大贡献,至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宗教领域的思想二十一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各宗教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索,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这些无疑都是宗教继续发展的动力。
但是,随着经济领域多元化倾向的发展,在思想领域、信仰领域,多元化的倾向也十分显著。各种各样的思潮纷至沓来。中国的现有的五大传统宗教都在发展,可能还有新的宗教派别也会不断涌现;还有一些不强调宗教身份但实际上属于宗教或接近于宗教形态的信仰实体,一些附佛外道甚至邪教也会趁势而上。这些宗教或准宗教团体共同争夺社会资源与信徒资源,自然会对宗教的发展形成竞争乃至挑战。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佛教“缘起性空”,“诸法因缘和合生”。道教的自然无为,朴素俭节,上帝的博爱。和合纵贯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各时代和各家各派之中,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并被贯穿于自然科学的农业、医学、天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法律,人文科学的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文学、哲学之中,以及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之中(和亲政策)。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生命智慧所在。
释常福2011年11月28日写于江西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