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寻佛
发布时间:2024-09-14 04:07:04作者:学典国学网佛祖有金刚、罗汉,我们有军队、警察(鹿野苑)
鹿野苑(Deer Park)的当地地名叫萨尔纳特(Sarnath),位于印度教圣地瓦伦纳西以北10公里处。鹿野苑取名来自一佛教故事:传说佛陀前世为鹿王,曾在此地劝说人王不要多杀鹿类,而由他每日贡献一鹿给人王。当轮到贡献一只怀孕母鹿时,鹿王不忍,愿贡献自身代死。人王受感动,乃下令从此不再杀鹿。鹿野苑成为佛教圣地还不是因为这一传说,而是因为佛陀来这里初转法轮,即进行第一次传教。“法轮”这一概念是指佛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应如轮盘常转,辗转相传,永不停息。第一次听讲的仅有五名弟子,号称五比丘。迄今经过两千五百多年,佛教传遍全球,人数达五亿之多。
所以我想在这里为“法轮”概念正本清源,希望读者不要轻信其它谬传。瓦伦纳西城里人口稠密,交通混乱。当地政府为我派了警车开道。我从位于市中心的饭店乘车,仅一刻钟即抵达鹿野苑。我翻开随身携带的玄奘《大唐西域记》,再次读他当年描写鹿野苑的情景:
婆罗尼河(恒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寺庙),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精舍之中有钅俞石佛像,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佛塔),无忧王(阿育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澈······。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鹿野苑最早的寺院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后来多次被毁重建。现在的寺庙建于1931年。寺东北有一颗冠盖如云的菩提树,据说是从菩提伽耶圣树上折枝移植的。树下有佛陀向弟子讲经的群雕。寺西南有一座大圆柱形的建筑,即玄奘所描述的阿育王所建的达曼克塔。塔高33米,下层石筑,上层砖砌,内为实心。公元七世纪以后,鹿野苑的庙宇多次被异教徒捣毁,整个苑址荒芜达千年之久。直到近代,印度和西方的考古专家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准确记载,才找到遗址。考古专家不仅找到了寺庙遗址,而且找到了阿育王石柱上的四狮柱头和佛陀初转法轮像。现均珍藏在鹿野苑博物馆。四柱狮头高15米,现已经被选作印度共和国国徽图案。佛陀初转法轮像是一尊灰砂石雕像,高1.59米,大约创作于公元5世纪,是笈多王朝时著名的雕塑精品,雕工精致细密,风格圆润流畅。
佛陀初转法轮具体讲了些什么呢?鹿野苑博物馆里的一些佛教典籍和各种文物都与此有关。我同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后,决定将自己领悟的道理传诸世人。他首先想到了憍陈如等五人。佛陀出家修行后,迦毗罗卫国的国师派憍陈如等五人与佛陀一起修行,并此后照顾他的生活。在佛陀修苦行的六年当中,五人始终追随佛陀左右。后来佛陀放弃苦行,接受正常饮食,五人误以为佛陀不再修道了,就离开他来到鹿野苑的丛林中继续苦修。
听说佛陀抵达鹿野苑时,五人曾商量不再理睬佛陀,因为他已不再苦修,不值得尊敬。但当佛陀走进苦行林与他们见面时,佛陀的形象光明正大,不怒而威。五人身不由己地起身迎接,仍像以前那样恭恭敬敬地以伺奉太子之礼与佛陀相见。佛陀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觉悟成佛,以后不要再称“太子”,于是就开始给他们讲自己所领悟的佛法。
佛陀首先将佛法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苦谛指世间一切本性皆苦,有身苦,如生、老、病、死,又有心苦,如悲、愤、怨、恨,某些表面上快乐的事情,实际也是苦,如爱变恨,乐极生悲,青春孕育着衰老,钱财招惹祸端,名利增添烦恼等等;集谛指产生苦的种种原因,主要是贪、嗔、痴、疑等引起烦恼的意识,特别是一些邪恶行为如杀生、偷盗、奸淫、欺骗、恶语伤人、搬弄是非等等;灭谛指从根本上消除苦,达到清静自在的超脱境界,也就是看破红尘,永享极乐;道谛指脱离苦海的道路和方法。佛陀指出了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认为,普天之下所有生灵均有佛性,坚持修八正道消除恶念邪见,弘扬佛性就能修成正果,觉悟成佛。
五人听佛陀说法,心悦诚服,从此分赴各方传教。后来佛教号召所有信徒敬奉所谓三宝,是为佛、法、僧,佛即是佛陀,法即是佛陀所讲的佛教理论,僧即是所有传教的出家人。最早的僧即是憍陈如等五人,号称“五比丘”。
居师那迦——佛陀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