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同情他人

发布时间:2024-09-22 04:06:54作者:学典国学网
同情他人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

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

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

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助人为乐,是佛弟子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在以“和为贵”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所体现的道德关系上,有力地维护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扬弃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夹杂的封建宗法成份,实现其中伦理关系在道德上的义务的要求,反映人们对和谐、融洽环境的追求。

助人为乐,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互助、互爱、互帮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与他们良好社会关系的追求。“助人”是因,“为乐”是果。“助人”是人格价值的实现,“为乐”是人格自尊的体现。

但是,一个人总让周围的人感到对别人的事情过分关心,也不分“份内份外”,这或多或少有“干涉他人内政”之嫌。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分什么事情,一概对你“敬而远之”。隔阂由此而生,出力反不落好。替别人做主助人为乐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美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却属大忌。自己揣度他人的心意并帮助出谋划策不失为一种高超的交往技巧,但这种情形下个体的独立性同样很重要,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有时过分的热心可能扭曲影响了双方正常的关系,结果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佛教常用随机说法、观机逗教来度化人。光凭热心,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助人之后,别人乐自己也乐是成功的。相反,助人之后,或是别人不乐,或是自己不乐,就应该反省自己了。

摘自《晋城佛教》2005年试刊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