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经典?
发布时间:2024-05-05 04:04:04作者:学典国学网
经典是圣哲的内在智慧,通过思想的翻译,用语言表述的文字记录,每部经典所阐述的内容不同,涉及领域和层面不同,所以对待经典要综合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经典,或者某一部经典的某一段某一句,那样难免片面误解,综观全局看待经典,才有可能悟得圣哲思想的全部和真义。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有齐桓公与轮扁的一段对话中,轮扁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典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轮扁用亲身经历说明对待经典的态度,经典可以做为参考,着重强调身体力行、躬行实证的重要性。
从事实的角度看,经典是圣哲内在智慧经过层层翻译之后表现于外的文字表达形式。文字本身不是境界,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是思想,悟得经文思想真义,并落实于行动之中才是境界,才是得。
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能说明躬行实证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成佛传法49年后说:未曾说法,若有人说佛说法,是在谤佛。
说明了什么? 就是对经典的态度问题,经典可以做为参考,但不执著经典,死读经典。佛的智慧可以预见佛法在未来传承过程会遇到的问题,会由于多种原因必然会导致对佛法的理解会越来越偏离本义,最终导致佛法的精华失传,真义不在,就是佛教的末法说。在末法时期,更要注重躬行实证。
六祖大师的一个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也说明佛法修证不能离开生活,只有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实修,才能得法真谛。
佛经中都有这样一句话:如是我闻。佛经是后世弟子对佛陀所讲内容回忆整理而流传后世,也难保证没有丝毫误差。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翻译也是个问题,语境和表达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没有偏差,所以需要辩证对待经典。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都是对待经典理论所要持的态度。
实践实证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不能被忽视,因为缺乏实证的理论经不起检验和推敲,缺乏检验的境界不稳定、不坚固。所以对待经典只能做为参考,不能绝对照搬照抄,而且要结合实际加以理解验证,才是正确的正确态度。
对经典如此,对名人大师的言论也应该如此,有名不一定真的明白,所以更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