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心

发心——加行修持的一个,指直心、深心、大悲心

发心是一个佛教词汇。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佛教里的发心有多种,有发修行之心、解脱之心、度众生之心、慈悲之心、喜舍之心、菩提心等等,其中最广大的便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自己要成佛的心,成佛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极其广大的愿望,是世间最大的善业和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有此发愿,有这个心,终有一天可以得以实现,生生世世引导众生精进修行。

学习佛的师兄,就是非常的熟悉发心这个词语,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单看就是开始发自己的心。简单的就是当别的需要帮忙时候,我们能生出帮助他的念想,这个就是发心。那么,佛教里的“发心”指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发心?

佛教里的发心有多种,有发修行之心、解脱之心、度众生之心、慈悲之心、喜舍之心、菩提心等等,其中最广大的便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自己要成佛的心,成佛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极其广大的愿望,是世间最大的善业和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有此发愿,有这个心,终有一天可以得以实现,生生世世引导众生精进修行。

发菩提心,包括“三心”,一是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这是菩提心的根本。二是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严守戒律,自利自修,自生欢喜。三是大悲心,即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修学大乘佛法之心片刻都不可离开菩提心,要精进修学,不可懈怠,不被烦恼障碍。

什么是发心?

梦参老和尚曾经开示: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也就是厌离世间的心,然后发大悲心,也就是救度众生得心,最后发般若心,也就是智慧心,只有有了智慧才能普度众生。我们对佛法生起信心,不能仅仅停留在是否信佛这个层面上,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分别,相信自己可以成佛。这个信心很重要,也是发菩提心的根本。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是发心?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发心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当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有善心,不要心存恶意,这样是对修行不好的。对于修行我们就是要坚持到底,千万不有不想坚持的念想。

...查看更多

就是我们总是说干什么事情都是要有发心的,那你知道发心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刚刚学佛的师兄应该怎么发心呢?怎么发心才是如法呢?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佛法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闻法的第一个要求是“发心”。我们来听这部论,虽然各位是当机的,但大家要发一个好的心。我们要了解,下面的三类用心中,只有一类是可取的。

第一类是恶心。

如果出于寻求世间八法的想法,比如说,听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成佛和修行,只是为了增加个名分或比较一个知识,这属于“恶心”。

因为对于“法”来说,它不需要什么比较,“比较出戏论”。比较的学问,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千千万万种,北大就很多,但少有解脱的价值。“法”,我们就是学,学了就是来修,为自己“生”和“死”的解脱来创造条件、准备资粮,是来解决生死问题的。

所以,我们看到,正规传统的宗教对于说法这件事,从来都是极其谨慎。都不是天天跟大家平起平坐地去讨论,这里没有讨论,就是“求”和“学”而已。“法”具备这种十分珍贵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不应该用恶心来闻法。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第二类是无记心。

不能说,大家做记录就都“有记”。“无记”是说在闻法时,有一种盲从的心态——别人来了我也来,不知道为什么来,学了也不知道对于生和死的问题有什么作用。这是属于盲从地闻法,叫做“无记”。

第三类是善心。

以小乘求道和大乘求道之心来闻法,这属于善心。

闻法、学法时的发心,应该用善心,不应该用恶心和无记的心。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以上就是对刚学佛的师兄怎么发心比较如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刚开始学佛的师兄来说,我们就是要坚持诚心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是可以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查看更多

发心是佛教中的词语,就是它的意思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我们在学佛的时候不要忘记的初心和内心,长期的坚持下去慢慢的就是可以领悟其中精髓。那你知道发心的意义和类别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是指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也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可以速证无上菩提。各种经典中对发心的意义都有解说。《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在教门中,释迦世尊是发心的典型代表。世尊在三大阿僧祇劫前,为菩萨身份修道之时,发心成就佛道,广度一切有缘众生,这是世尊的最初发心。经过发广大心,广度一切有情,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始了度化众生的历程。

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过去久远劫时,有大通智胜如来,在尚未出家之时,有十六位王子,后来均出家为沙弥,经常听闻《法华经》,最后都成就佛道。其中的第十位王子,即是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释迦世尊在多生多劫之前,即已经发心广修供养,成就佛道。

又据《悲华经》所载,在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在位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称为宝藏如来。宝海梵志劝告国王和国王千子,以及其他众多弟子发心。国王听从宝海梵志的话,发愿求清净佛国,其中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亦发五百大愿,愿求浊恶世界,宝海梵志即于浊恶之世成佛,号为释迦如来,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佛。

诸菩萨在修道过程中通常有三种发心。三种发心分别为: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一是信成就发心,是指十信位修行圆满,信心成就,进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十信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具称十信心。属于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位次中的前十位,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为信顺佛之教法而不疑之位次。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中说是十信为: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一、“信心”,是指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

二、“念心”,是指菩萨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三、“精进心”,是指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四、“慧心”,是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

五、“定心”,是指周遍寂湛,寂妙常凝。

六、“不退心”,是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 七、“护法心”,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八、“回向心”,是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九、“戒心”,是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十、“愿心”,是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二是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是指菩萨修行到十行位中能够解了法性本空之理,顺修六度万行,从而发回向心,进入十回向。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十行”是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在《华严经》卷十九中对十行有详细地解说。十行中的“欢喜行”是指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令他欢敬。“饶益行”,是指菩萨持净戒降伏众魔,令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无嗔恨行”,又名“无恚恨行”或“无违逆行”,是指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无尽行”,又名“无屈挠行”,是指诸菩萨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指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善现行”是指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著行”,是指菩萨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菩萨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善法行”,是指菩萨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真实行”是指菩萨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菩萨修行十行位的目的,据《大乘义章》卷十四中说有四种:一是为厌离有为;二是为求菩提,满足佛德;三是为了在现世及未来世救度众生;四是为求实际,证法如。

三是证发心,证即证入。是指菩萨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称为法身,法身显发,故称证发心。“初地”是菩萨修行十个阶位中的第一个阶位。大乘菩萨所修的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菩萨若至“欢喜地”,可以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欢喜地”。

菩萨从初地证入十地,共有十个阶位。除了初地欢喜地之外,还有其他九个阶位。分别为:二是“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三是“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四是“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五是“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六是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五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七是“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八是“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九是“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十是“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菩萨经过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达到第十地“法云地”,即可获得大智慧,具足无量功德。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三种发心。经中指出,若有众生愿生西方极乐国土者,当发三种心就能够往生。这三种发心分别为:一、至诚心,是指娑婆国土众生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应当发专一至诚恳切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二、深心,是指若欲求证无上佛果之人,必须以心契入甚深佛理,种下深厚善根,就像大树的根扎得很深,难以拔动。三、发愿心,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修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广拔一切众生苦恼之愿心;又回转自力之执情,向于他力本愿之大道,而作得生之想者,亦称回向发愿心。

在《翻译名义集》卷十二中,也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发大智心,是指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是指悲悯一切在生死中轮回,受尽各种痛苦的众生,发愿救拔众生的痛苦。三、发大愿心,依据四弘誓愿的要求,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释氏要览》中亦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厌离有为发心,即厌恶世间都是有为之法,因此会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为了能够出离此苦,就会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

上述经典中所说的内容不同的三种发心,都是为了寻求出世妙道,发大誓愿,成就无上菩提,为将来饶益一切有情而发的大愿心。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以上就是对发心的意义和类别的相关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管做什么事情就是要一直坚持的初心,虔诚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查看更多

发心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发心,那发心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发心有被叫做是初心,发意。就是我们...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1.html

发心指的是什么?

发心是佛教的词语,现在也是被很多的人知道,因为不管我们是做什么事情就是要发心,坚持自己刚...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2.html

佛教里的发心是什么意思

如今学佛的人是逐渐的增多,因为佛经中是有很多大智慧的,通过学习佛法是可以让我们生活变的自...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3.html

如何发心?

我们就是在生活中经常的听到发心,那么发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发心呢?其实发心是指的...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4.html

如何正确发心

发心是真的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是干什么都是要一哥坚定不移的心,不会任何的怀疑,虔诚用心的...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5.html

为什么要发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发心很重要。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发心,只有这...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6.html

学佛时怎样发心才是如法的

发心是佛教中的一个词语,就是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不管是我们是在干什么都是要有发...
https://m.mengou.net/topic/fxxin/143807.html

结语

发心很重要,发心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心,比方说:我们发心吃饭,饭菜会特别甜美;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很安稳;做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辛苦。所以心一发,无事不成。但要发什么心呢?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