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悟显法师:学习要放下我执我见,要把自己化空

发布时间:2024-04-01 04:08:11作者:学典国学网
悟显法师:学习要放下我执我见,要把自己化空

学大乘很重要,了生死更要紧,如来所说的一代时教,就是为了要让我们明心见性、破迷开悟,从刚开始的《华严经》,到后面的《法华经》,统统都是讲这个,这真的是相当重要。现代人都习惯读白话文,一看到经文及批注都是文言文,就不想看了。

现代许多东西是用动画呈现,但是,动画表现不出佛法所谓的「离是、离非」或「离过绝非」的境界。离过绝非是什么境界?那顶多只能做出个光明的样子,但是没有办法透过文字般若,让你契入实相般若。学佛要学佛慧,「若人悟佛慧。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这话真是太好了,所以学佛要往心性上去看。

我教大家要多看,无论什么经,讲的都是这部「实相契经」,所有经典统统讲的就是「真如实相」,也就是讲「真如实际」,决定没有别法,要是有,那也是不了义法,祖师大德为我们判教,分判出来。无论你是学一部,或是广学多闻,《华严经》讲:「无生智慧从多闻而得。」「无生」是指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要有这种智慧须从多闻而来。多闻跟杂学是不一样的,多闻是虚心的学习,向经典学习、向祖师大德、大士去学习。

学习要放下我执、我见,要把自己化空,把自己舍弃掉,不要有自己的成见。心若想:我看看你是怎么写的,你是怎么样做的,这样不行,这是带着「我」来学,是很重的见思烦恼在学,这样不能契入。要以至诚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很重要。所以如来,如同众水归于大海,刚才讲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如来称性而说。一般人随着习性、业习做事说话,这是任性而为,而不是佛门所说的「称性」。性是不变的,长恒不变才是性,又有一个名称叫真如,也可以叫法住、或叫法位,它是不变的。所以在《涅盘经》中,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那你们怎么看到了生灭?本来有「常乐我净」真常四净德,为什么认为蕴中无我?为什么认世间是苦?因为掉到无明里去了,妄见苦乐二相,所以佛说称性而谈,称性是称佛性,从体起用。念佛即是全修即性,所以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净修捷要》讲:「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大家可以读一读《净修捷要》,相当的好,它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再浓缩,可以礼拜《净修捷要》。

所以「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法界就是真如真性,就是佛性,从佛性流出的就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能够照破诸法,是能够带领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如同行路人的眼目,菩萨万行之司南。念这句佛号,就如同指南针、如同指月标,如同业海舟航一样,众生在生死业海,载浮载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荷载一切众生度生死业海,到达涅盘彼岸。所以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华严经》是如来出世,讲的第一部经典,《华严经》末后,菩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直指众生身中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个众生都能成佛,末后全部导归到净土,全部直指人心就是佛,所以一代所说归于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

善导大师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如同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得知,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无量的因缘当然都是菩萨的善根、菩萨的功德成就了《华严经》。阿僧祇翻做中文叫作无央数,百万无央数,就是以「无央数」做一个基本单位,百万只是说的一个比喻,说无量的因缘成就了《华严》,不可说,不可说的因缘。因缘当然就是菩萨因地的行愿,毗卢遮那佛果地的功德,因缘成就了《华严》的盛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