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原来观音最早是男儿身,今天总算知道了观音的真实故事

发布时间:2024-10-30 04:04:14作者:学典国学网
原来观音最早是男儿身,今天总算知道了观音的真实故事

文/拓荒客

观音菩萨,在中国官方可谓众所周知,家喻户晓。提起观音,人们立即会想到一个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锦衣绣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托净瓶,右手拿柳枝,足踏莲台,法像端庄,亭亭玉立的女性完美形象。

“女大十八变,变作观音面”,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观音是一位美丽、仁慈、慈善的女性,同时她又能在人们需求的时分及时地给予关爱和救助。殊不知观音最后从印度传到中土时是男性。 印度佛教的观音呈男性,由于印度传统佛教以为女性得道只要在转为男身之后才干完成。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威严的社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性。女性的位置和首陀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庸,没有任何社会权益。

隋唐以前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观音菩萨是男身,典型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那时观音大多现王子相,体魄刚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悠闲、现济度相,站、坐之姿分明是男相。 唐代当前的观音像脸庞逐步丰腴圆润,并且双眉细长、红唇秀鼻、黑发披拂,面容更显俏丽,逐称为意味如母慈祥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时代其着装似为通明轻浮的裙裾,呈雍容华贵状,尽符事先的男子美。

到了宋代,观音菩萨才变为了女相,元明之际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淑女了。 为何观音像会女性化?1母系氏族观念沉淀传统文明中的女神信仰的影响,其本源是母系氏族社会观念沉淀,那时妇女不只在生育上有劣势,而且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抢先位置,氏族部落的女领袖深受成员的拥护,被奉为英雄加以崇敬。

上图为6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半坡遗址晚期神话中的女神抽象不胜枚举,如女蜗,她无所不能,具有超时空的发明才能。这种对女性的原始信仰深深地印在民族晚期的记忆中,作为一种个人有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族的心思特性。

观音菩萨本身的属性观音的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她度化一切人,不分男女老幼、贫贫贱贱,甚至不分善恶是非,只需诵念她的名号,就可寻声而至。能这般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只要母亲才干做到。当人们向观音菩萨祈求救助时,很容易把观音菩萨幻化为女性。

中土孝道思想的影响人们除了希望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若救难,绝处逢生,消灾解难之外,作为逆子和贤妻的最大愿望就是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而生儿育女本是妇女之事,求子首当妇女出面;观音作为送子之神,即是生育之神,这从道理与生理而言,都非女性不可。

唐时政治要素的推进,妇女的社会位置绝对进步,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亲密,她自己也曾入寺为尼,号称本人是弥勒转生,这关于观音的改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宗教中有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人间既然可以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众生命运的女菩萨。唐代完成了观音性别的转变,观音最后“威猛丈夫”的形象在世人的心目中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一位慈善祥和、面带母性般浅笑的女菩萨。

现实上大乘佛教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是:“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世对男女性别有很大的争议和辨别心,但观音菩萨神通无边,无处不在,大慈善悯,全无辨别,其救苦救难之三十二应身没有男女身之分。为了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群体,观音菩萨随机应变,应各时期的时代文明、风土人情和知识癖好的种种习气、因缘,而自由的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救拔世间,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相只是方便应化,实践上并无性别之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