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纪念去世的亲人?都是想象力在作祟
发布时间:2024-10-16 04:05:00作者:学典国学网在中国的传说里,我们经常会听说很多别人没见过却好像确实存在的人!这些人都是古人想象出来的,他们对去世的亲人有着寄托情感,所以总觉得亲人没有离开自己,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并把这些地方描述得有模有样,还分工明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十殿阎王中除了秦广王负责审判,婆盂转轮王负责发放投生以外,其他八位阎王各自掌管八大地狱中的一个,如宋帝王掌管黑绳地狱,平等王掌管无间地狱(即阿鼻地狱)等,各司其职,精简高效。但在医疗发达的现代,人们已经不会再对死亡和死后的世界作出更多的解释。在认知不足的古代,人们只能靠想象力去纪念已经故去的亲人。
去地狱报到的鬼魂,首先要去的就是秦广王殿。殿前悬着一面大镜子,称之为“孽镜台”鬼魂对着镜子一照,自己一生做过的坏事就会全部都被照出来,想抵赖都没得借口,即所谓“孽镜台前无好人”。按照民间善书《玉历宝钞》的说法,其实本来负责审判的是间罗王,不过阎罗王心肠软,碰到受屈而死的人诉几句,心里过不去就把人放回阳间了。结果搞得自己被降职,调过来管辖“叫唤地”也就是在阎罗王所在第五殿,这里还有一著名的地狱景点——望乡台,鬼魂们在望乡台上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家乡。
不过这可不光是满足鬼魂思乡之情用的,更多是让生前作恶的鬼魂。
看看死后的因果报应,人情淡薄。这种在肉体打击之外实行精神打击的做法,真是地狱风十足。中华民族面对外来民族与文化时,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能将对方渐渐同化成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就算是印度来的间王,也在中华文化下渐渐具有了本土气息。在佛经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者为了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佛经中的思想,将一些名词翻译得很接地气。如现在多被译为“地狱”的“泥犁”一词,在当时被直接翻译为了“泰山”或“泰山地狱”。这正是因为译者结合了中国本土风行的“死属泰山”的说法,便于让中国的教徒更直观地理解“泥犁”是什么地方。既然泥犁。成了泰山,“阎摩”自然也要译成“泰山府君”。这种在佛经传入早期的本土化方法一直影响到后世,十殿间王中的第七殿泰山王,很可能就是泰山府君在地狱传说中的异化。为了照顾不识字的民众,地狱图画在那之后很快涌现。画师们在画阁王时,也更多愿意去参考泰山府君的形象,使得间王这一外来神的长相都开始趋于中国本土的神祇。
名字和长相本土化之后,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干脆连那位印度来的神都不要了,直接从中国本土推选出了几位名人去担任阎王。比如包拯这位以铁面无私而著名的青天老爷,人们觉得他光在人间铡陈世美,斩鲁斋郎还不够,索性让他在地狱继续为含冤的百姓主持正义。这也是包拯又被称为包间罗的原因。此外,隋朝大将韩虎、宋代名将寇准等人,也有在地狱担任阎王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