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有的人能成,有的人不能?
发布时间:2024-04-27 04:08:17作者:学典国学网老李和老唐经营着一家公司,他们共同历尽坎坷,才能获得现在的成就。
这天,他们一同向慈善机构捐赠了一笔钱,但是他们俩却获得了不同的反馈。
老李的亲戚朋友知晓他的捐赠后,纷纷赞扬他乐善好施,做了好事。老李得到这些“好”的反馈,觉得很受用。在别人的反馈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善,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从此,他更加注重慈善和帮助他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而老唐的亲戚朋友却有些眼红,他们认为老唐有钱去帮助外人,却没有帮助自己家里的人,胳膊肘往外拐。只是在做一些“伪慈善”,“假热心”,“假善良”。实在是太虚伪了。老唐得到了这些“坏”的反馈,自己也开始反思做慈善的目的,从此便很少进行慈善募捐。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镜像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基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对自我的感觉,是由他人的思想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的。
因此,我可以看出他人的态度对我们的重要性。
有些人放下屠刀后,依然没有成佛,因为没有放下心中的屠刀,即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恶”,而那些放下心中屠刀的人,他们看到了自己“善”的一面,在放下屠刀之前,就已经成了“善”。
真实的看待自己
人没有天生的“好”“坏”,更没有高低贵贱,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善,就可以变得善良。
每个人都能够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足可见,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为人。
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又是通过他人的反应来认识到的。
贫穷的小女孩渴望穿着漂亮的裙子,有一天,她真的等到了这个机会。她穿起了漂亮的裙子,可身边的人告诉她,“就算你穿着华丽的服装,也改不了穷酸样。”
她就会变得自卑起来。
如果有人告诉她,“你穿着很好看!”她却能变得自信和快乐。
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真实的看待自己,她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算有人贬低她,她也不会失去自信,就算有人赞扬她,她也不会因此而飘飘然。
环境固然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外界的镜子看到真实的自己,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就会被外界歪曲了自我,被他人的言语左右。
儿时的镜子
在儿时,父母是我们的镜子。
如果父母尊重我们,无条件的关爱我们,关心我们的情绪,我们就能认识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值得被尊重的。
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我们、有条件的爱我们,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有条件被爱的,如果没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一无是处。我们将会构建一个虚伪的自己,父母眼中期待的自己,可就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虚伪的人,变得自大。当这样虚伪的泡沫破灭后,抑郁便找上门来。
如果父母不尊重我们,不爱我们,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一个卑微渺小的存在,我们不敢去表现自己,也不敢去竞争,拒绝别人善意的关心,又总是会害怕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够周到。最后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中,逐渐加重自卑的心理,抑郁也将如影随形。
长大后的镜子
长大后,外界的环境将成为我们的镜子,我们也将一直学习去如何真实的看待自己。
小刘加班回家,除了小刘占了两个位置,公交车都坐满了,他本打算睡一觉,可没想到最后上来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
一上来,小孩就指着小刘不满的哭闹,说是要坐到座位上去。
小刘十分不满小孩的哭闹,便假装睡着了没听见。
谁知道,孩子妈妈立刻制止了小孩,她说:“宝宝,别闹了,这个叔叔下班太辛苦了,让他睡一会儿吧,等他睡醒了,就会腾出座位了。”听到这话,小刘有些脸红,他假装睡醒了,给孩子让了座。
小刘没有被小孩的哭闹所打动,因为在小孩看来,小刘是一个“坏人”,小刘就会想把坏人做到底。而小孩的妈妈却宽慰的理解了小刘,把小刘当成一个“好人”,让小刘立刻做出了“好”的举动。
这就是镜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