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德光法师:幸福在哪里?佛法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4-05-02 04:08:02作者:学典国学网
德光法师:幸福在哪里?佛法告诉你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时候,一毛钱一包的辣丝儿,一分钱一根的粘牙糖,我们吃的幸福感满满。一把冰糕棍,几块小石子儿,我们可以玩得不亦乐乎。经常是一个沙包、一根皮筋,或者一方粉笔绘就的格子,就能让我们沉醉很久。

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虽然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丢了。

各种新潮电子产品,新鲜劲儿一过就被放在角落吃灰;再好吃的东西,吃不上几口就腻了;再好看的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压了箱底。

一颗充满妄想的心,总想外求,求而得之,空虚;求之不得,痛苦。光阴年华,就这样一点点被烦恼吞噬了,当我们回头想找回我们的幸福感时,发现心已经迷失的太久了……

在这个社会,无论是所谓的底层、中层还是上层,每个阶层都存在自身的痛点。

底层人连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都无法获得保障;中层人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也面临孩子教育、生活环境等问题的困扰;上层人士看着身边权贵一个个被查办而惶惶不可终日。

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中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戾气越来越重。

地铁上经常看到有人因为拥挤而争吵甚至打骂,外卖因为一个差评就可以提刀砍人,还有各种路怒症……

有时不禁在想,这个社会怎么了呢?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五毒的侵害。

《佛说八大人觉经》有云:“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贪心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生嗔恨,如果愚痴不能觉醒就会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傲慢与怀疑使得各种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各种乱象的产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上却停滞不前甚至退后。

小孩子从小就被灌输所谓成功学理论,好像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及认同感都是来自社会地位以及外在的物质财富。为了所谓的成功,每天疲于奔命,能够真正信任的人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钱、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可是真得到功名利禄后会觉得幸福吗?反而更加惶惶不安,唯恐失去现有的一切。所以说,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从妄想和烦恼中挣脱出来,找回迷失的本心。

真正的幸福,不是自身欲望达成的那一刻,而是一种意义的延伸。

幸福分为三个层次:满足、快乐、意义。满足是幸福最初始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快乐觉受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这件事意义的大小。

如果单纯是为了满足个人,那么这种幸福的感觉来得快去的也快;如果是为了众生,那么这种幸福的觉受就会被无限的放大。

说到底,真正的幸福不是来源于外在的获得,而是内心深处心灵的滋养。如何滋养心灵呢?布施就是很好的方式,布施比获得更能得到幸福的感觉,因为帮助别人的时候首先温暖的是自己的心。

外在世界的物质是无限的,但是每个人能够得到的是十分有限的,当有限的获得与无限的贪心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痛苦。

因此,少欲知足的人往往更能够感受到幸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幸福感越来越低,有时候想想,好像什么都不缺,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得到。

佛经有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身体是无常的,财富是无常的,世界也是无常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既然我们都知道本性为空了,何必还执着外物呢?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是因为外在世界的客观因素,比如环境不好、身体欠安、世道不公、经济衰退,很少意识到其实这都是心念在作祟。

即使有一天让你到一个现阶段各方面条件都令你满意的环境中去,过一段时间你仍可能会生出其他不满。因此归根结底,不幸福的根源是心念的妄想太多。

环境是共业的显现,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内心,把控自己的念头,当我们随着修行的深入,逐渐能够达到境随心转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就又可以找回曾经的幸福感了!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