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学不可以已
发布时间:2024-01-20 04:08:00作者:经藏网
“学不可以已”是荀子在《劝学》这篇文章中劝诫人们的话语,意思是说“学习这件事是不可以停止的”。我在这里也想用这句话来劝谏学佛人,要将学习佛法作为今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而且不要停止。当今时代,不少人认为学佛就是通过烧香拜佛来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帮助自己消灾免难,这实际上是对佛法的极大误解。自己不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佛菩萨即便再慈悲,也无法将幸福和安乐降临在我们身上。佛陀已经慈悲地为我们宣说了离苦得乐的正法,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也无法从佛法那里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作为一个学佛人,应当在内心深处看重学习,看重通过学习佛法来完善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一个学佛人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将通过学习佛法来完善自我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则绝对功不唐捐,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例如,通过学习佛法,培养起一分仁慈心,则内心绝对会多一分美好和安祥;通过学习佛法,去除了内心的一分自私,则内心绝对会少一分痛苦和烦恼;通过学习佛法,学会了包容别人、少抱怨别人、多多关心别人,则家庭绝对会多一分和睦。
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应当看重学习佛法。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渐渐改变自己。凡夫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如果不努力通过学习将自己向善的方向引导,就会不知不觉地向恶的方向发展。《付法藏经》中有则公案说:很久以前,华氏国王有头白象,极其凶猛,能诛怨敌。若人犯罪,即让白象踩杀。后来,象棚失火被毁,白象被移至寺院边。寺内有比丘念《法句经》,念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时,白象闻此法句,心生慈悲,柔和起来。此后交付犯人时,此象仅略以鼻嗅、舌舔即转身离去,根本不愿踩踏犯人。国王知后,心生恐慌,遂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有大臣向国王建议说:“此象定是于寺院旁听闻佛法,故心行有此转变。现应将其置于屠宰场边。”国王采纳此法,果然奏效。白象终日目睹宰杀,恶心猛起,较前更为残暴。
是故,众生性情极其不定,易受环境影响,就像这头白象一样,由闻佛法,即起慈意;目睹杀生,遂增害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旁生尚且如此,何况我等人类?是故若能常常听闻学习佛法,定能改善自心的心灵。荀子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明而行无过矣。”在这段话中,荀子用了五个比喻来阐述为什么君子之人“学不可以已”。
第一个比喻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青色更深。在这个比喻中,“蓝草”比喻“学习前”,“靛青”比喻“学习后”。这个比喻是说,学习后的“我”虽然是从学习前的“我”演化而来的,但是由于学习的缘故,内在的智慧、德行和才能就会发生本质性的提升。
第二个比喻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在这个比喻中,“水”比喻“学习前”,“冰”比喻“学习后”。这个比喻和第一个比喻一样,说明人通过学习就可以不断取得进步——也即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下个月比这个月有进步,明年比今年有进步。
第三个比喻是“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意思是,如果一根木材是直的,木匠就可以用墨绳弹出笔直的墨线,用锯子沿着墨线锯成方方正正的木条,然后用“持续不断弯曲的方法(也即‘輮’)”使之成为车轮,此时这根木条就成了一个标准的圆形,即使再将它晒干,也不会还原成原来的直木条了,这是因为“輮”的力量使之变成了车轮的形状。在这个比喻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比喻君子之人通过学习去除了自己的缺点、培养起了一个个优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比喻君子之人在去除缺点、培养起优点之后行为上就再也不会犯错误了。
第四个比喻是“木受绳则直”,意思是木材经过木工用墨绳弹线、锯子加工之后就能成为笔直的木料了,这里“木”比喻君子人,“受绳”比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直”比喻“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五个比喻是“金就砺则利”,意思是金属做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砺过之后就会变得更加锋利。这里“金”比喻君子人,“就砺”比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利”比喻“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四和第五这两个比喻说明,君子人通过学习,不断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智慧会越来越多,行为上的过失也会越来越少。
《劝学》这篇文章接着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xī),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意思是说,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空有多高;不亲临深险的山涧,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言,就不会知道学问有多广博。吴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人所生的孩子,最初降生时的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受教育的不同而使他们这样的。《诗经》上说:“君子之人啊!不要停止学习,诚心诚意地处在你的位置上,热爱和追求真理,并不断改正自己吧!对学习这件事要用心啊!因为学习这件事可以给你带来幸福和安乐。”最大的快乐就是探索真理获得智慧了,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灾祸了。
从荀子《劝学》中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智慧,纠正自己的身口意;身口意正确了,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过失消除了,痛苦也就无由而生了。《二规教言论》中说:“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意思是说,一个人一定要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有些道理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就可以了知,如果自己不能了知则可以向有智慧的人请教,或者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观察和思维智者和愚者在取舍上差别。通过不断学习,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增长;如果智慧增长了,高尚的行为就会随之增多;高尚行为增多,则福德就会像泉水一样涌现。通过学习,自己的智慧和福德就会日有所增、月有所长。
热爱学习的人前途充满光明,不爱学习的人则前途一篇暗淡。《涅槃经》中说:“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佳;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意思是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者,二为独眼,三为双目俱全者。什么是盲者呢?即常不听闻学习佛法之人,这样的人对于“是非、善恶、染净、迷悟”等浑然不知,故为盲者;什么是独眼者?即虽然暂时听闻学习佛法,但未生起殷重之心,故未能真正受持法义;什么是双目俱全者?即至心听闻学习法义,且听闻学习之后如教而行,唯有此类人可从佛法中得益。
热爱佛法,学习佛法吧!不学佛的人,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痛苦了,不知道痛苦是从哪儿来的,也不知道谁在痛苦;快乐了,不知道快乐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谁在快乐。不学习,内心就充满困惑和迷茫;学习之后,内心就会越来越亮堂。
要想离苦得乐,一定要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佛法!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