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明代均州琉璃佛造像的研究价值

发布时间:2024-01-24 04:07:05作者:经藏网
明代均州琉璃佛造像的研究价值

琉璃是一种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而成的釉料。其烧制大致分选料、塑型、素烧、施釉、烧釉等五道主要工序,素胎的烧制温度大约在一千摄氏度左右,烧釉在八百摄氏度上下。

晋唐时期五彩琉璃珠串

琉璃最初是从域外传入中土的,时间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琉璃制作的物品多为佛教用具,唐朝宫廷建筑中已经使用了黄绿琉璃构件,辽宋金元时期琉璃的生产与使用更加普及。明朝是三彩琉璃发展的繁荣时期,烧制物品的品种包括建筑构件、日用器具与宗教造像等,其烧造地点除南京、北京、湖北、安徽等地的官窑外,还有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的民窑。

在山西,三彩琉璃的烧制逐渐形成了文水张家、平遥侯家、河津吕家、太原苏家、阳城乔家等不同家族作坊与匠师传承,这其中尤以阳城乔家最有名。在阳城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的寿圣寺琉璃塔上刻有一首诗:「琉璃宝塔创阳陵,天赐乔公来赞成。白手涂形由性慧,红炉点色似天生。神谋不爽魁三晋,巧制无双冠析城。巨业落成垂千古,君名高于碧云邻。」可以想见阳城乔家的地位。

山西明代琉璃作品保存到今天的较多,除了上述寿圣寺琉璃塔外,还有平遥南神庙、双林寺、洪洞广胜寺、介休后土庙、晋城会海寺、太原崇善寺等。山西琉璃烧得好,许多地方都请山西琉璃工匠修建宅院寺观。现存国内外公私琉璃收藏品中,以山西匠人的作品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山西工匠的琉璃作品犹如名牌产品,受到时人的追捧与推崇。正因为如此,只要提到明代琉璃,人们想到的就是山西,以至于别的地方作品,也往往被误认为来自山西。

雕塑馆内的四尊明三彩琉璃像

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雕塑馆本次展出了四尊明代河南钧州神垕镇匠人的作品,对研究明代三彩琉璃提供了新的资料。现将其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明三彩琉璃观音菩萨像。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化佛,宝冠外罩巾。观音上身内穿圆领衣,胸饰璎珞,外穿袈裟,下身穿长裙,裙腰处系带,袈裟与长裙边缘处饰花草图案。观音手腕饰钏,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山形座上。底座前原有坐骑狮吼,已失。正尊琉璃像的琉璃以绿、黄为主,像背部刻有「功德主胡明、黄氏妙容,长男胡应琦、胡应林、胡应山、胡应朝,男妇妙果、妙镇、妙缘、妙全」、「成化二十一年七月吉日造」等发愿题记。

明 三彩琉璃观音菩萨像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三彩琉璃观音菩萨像及发愿题记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三彩琉璃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头戴花形冠饰,冠饰上有化佛。额间有白毫(白色毫毛),修眉细目,双睛微向下视,直鼻,小口,大耳,面相庄严。文殊菩萨身穿袈裟,下着长裙,裙腰处系带,袈裟与长裙边缘处饰花草图案。菩萨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下为山形座。底座前有坐骑狮子,菩萨像背部刻有「修造僧人圆通系山西平阳」等发愿题记。

明 三彩琉璃文殊菩萨像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三彩琉璃文殊菩萨像及发愿题记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三彩琉璃普贤菩萨像。普贤菩萨头戴花形冠饰。额间有白毫,修眉细目,双睛微向下视,直鼻,大耳,面相庄严。文殊菩萨身穿袈裟,下着长裙,裙腰处系带,袈裟与长裙边缘处饰花草图案。菩萨结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残缺。菩萨像配山形座,底座前有坐骑白象,像背部刻有「河南道汝宁府阳县黄里保栗舍施盖堂,地主胡明在外,计花名,胡泰广室人李氏清净,刘志广室人吴氏,李纪室澜氏,女善人万氏四姐,黄喜同男黄贵,闵琥室人杨氏,吴连通室人陈氏,共成普贤菩萨一尊。均州神后镇琉璃匠人刘振、男刘瑞示」等发愿题记。

明 三彩琉璃普贤菩萨像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三彩琉璃普贤菩萨像及发愿题记 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三尊三彩琉璃像正是明朝流行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的组合形式,文殊居左,普贤居右,观音居中。从现存发愿题记可知,它们是由僧人出任化缘师,由家庭或者邑义(又称义邑,北魏初至隋唐间中国北方以在家佛教徒为中心,以营造佛像寺塔等为机缘而结成的信仰团体)组织捐善款烧造的。三彩琉璃观音菩萨像的发愿题记中的妇女皆用法名,说明此地民间有世俗佛教信仰组织,也就是我们在造像题记中经常能看到的「邑义」。这种邑义组织的构成多以地域为中心,人员构成或为家族式的,或为村邑式的,甚或以性别区分。上述发愿题记反映出在这些邑义组织中以女性居多,她们是实际的信奉者与供养者,女性在民间佛教信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 三彩琉璃罗汉像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三彩琉璃罗汉像及发愿题记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件为三彩琉璃罗汉像。罗汉面颊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口微闭,大耳,为一年轻僧人形象。

罗汉内穿交领衣,腰间系带,外穿袈裟,袈裟以绿、黄为主,边缘饰精美的花纹图案,衣纹简洁自然。罗汉结跏趺坐于山形座上,其身后墨书「功德施主杨同张氏,化主道济,匠人刘成化二十一年十月初一」等发愿题记。

明代三彩琉璃像并非山西特产

故宫博物院藏的四尊三彩琉璃像可以证明明代三彩琉璃像作品并非都是山西制造,还有河南制造的。《中国文物报》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刊载李伟男、李东黎先生《「再生」的三彩罗汉》一文,介绍了藏于河南南阳武侯祠的十八尊罗汉像,其中两尊刻有发愿文,一尊发愿文为「成化二十年仲秋吉日造,信士人党磷妻景氏,化主道济,匠人刘镇」。另一尊发愿文为「成化二十年仲秋吉日造,信士人郭弥勒佛一尊,化主道济」。其像高均在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厘米之间。这些罗汉像原存于南阳东南二十余公里的云罩寺,后移入武侯祠。比对高度、构图、塑造技法、发愿文等,可以确定故宫博物院所存这四尊琉璃像与南阳武侯祠所藏十八尊罗汉像应出自同一化主,即僧人道济,而匠人则为刘镇(振)、刘瑞示父子,其时间仅仅相距一年。唯该文作者没有见到故宫博物院这四尊藏品,故受到其他专家推断的影响,认定武侯祠十八尊罗汉像是晋中南一带烧造的。

据《钧州志》记载,钧州(今禹州,属豫中地区)在明朝例有琉璃匠人服务于官府,为宫廷烧制各种器物,嘉靖三十三年时钧州有匠户三百三十三户,其中琉璃匠达七十五户。可见有明一代,钧州地区借助官方技术,琉璃烧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传统,特别是在佛教造像方面。

对比再看易县三彩罗汉像

由上述造像,我们容易联想到河北易县三彩罗汉像的时代与产地问题。关于易县三彩罗汉像的时代,目前学界以辽代说居多。笔者以为将其置放在明代,可能更符合客观事实。原因如下:

首先,辽代佛教造像沿袭盛唐、晚唐佛造像以密宗题材为主的风格,从《契丹藏》和现存佛教造像遗存中也可看出这一特征。辽代罗汉像较少,而罗汉从五代、北宋开始广为僧俗尊崇主要是在汉族统治地区,这与禅宗在当时的盛行有关。

其次,人们将这批造像归于辽代,与辽三彩有关。但仔细考察辽三彩与明三彩,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易县三彩罗汉像与辽三彩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与明三彩更为接近。

再次,易县三彩罗汉像的面部表情、衣饰刻划、造型姿态甚至底座等均符合明朝造像的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大士像,底座(这三尊佛像原有扁平山形座托,形制与大小和易县罗汉像基本一致,只是因为有残损,正在修复之中,故此次慈宁宫雕塑展中没有与像一同展出)、塑造技法上与易县三彩罗汉像有颇多相似之处,故而不能排除易县三彩罗汉像是河南琉璃匠人作品的可能。

总之,上述有雕造时间、地点、出资人、制造者记录的这些三彩琉璃佛像,不仅对研究河南地区的明代琉璃烧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也为研究易县三彩罗汉像烧造时间与地点提供了更多可资对比的资料。

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下载《紫禁城》杂志App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