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深度解读西安地铁壁画折射出的城市“文化危机”
发布时间:2024-02-02 04:06:41作者:经藏网玄奘竟穿越千年偶遇泰姬陵
2月13日下午,记者联系了发布该微博的当事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史雷鸣博士。据其介绍,2月12日下午,他乘坐西安地铁到达大雁塔站时发现,站内文化墙上画的是唐玄奘背着经书到达形似泰姬陵的建筑旁。这幅看似平常的壁画让他感到了不同寻常之处。作为符号学、美学、社会学研究学者的史雷鸣,看到这幅画作后,第一反应便是工作人员搞错了。
史雷鸣告诉记者,大雁塔站文化墙有三处错误:一是时间上的混淆,唐僧西天取经,去的是天竺,时间大概是公元600多年。而图中的泰姬陵是公元1600多年的莫卧儿王朝所建。二是对天竺和印度的概念混淆。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而今天人们所说的印度,是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的印度共和国。三是泰姬陵作为文化符号,被错误地认为代表印度佛教,事实上,莫卧儿王朝是伊斯兰王朝,泰姬陵自然而然也就是伊斯兰教建筑。
创作团队回应
展现时空交错的非传统艺术创作
面对质疑,西安地铁官方迅速做出回应,在其官方微信和微博发文进行解释。文中指出,地铁文化墙设计方表示,壁画《天竺佛光》是现代装饰壁画的视觉艺术特征,画面强调时空观的交错视觉表现,这与传统画面表现形式有着极大区别。
传统画面往往集中表现发生在一个时间节点下的人物和场景。因此,这幅壁画可从三个历史线索来理解。首先,前景画面是第一条线索:表现古丝绸之路大唐与印度的交流。这里采用大雁塔站点地域文化符号元素如玄奘和大雁塔的建筑符号来表达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其次,背景画面是第二条线索:表现印度的发展变化。这里选取了代表印度的文化符号,其中有两个重要代表性建筑,如:泰姬陵、莲花寺以及动植物符号,如:大象和孔雀等。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帝国于17世纪中期建造的知名古迹,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莫卧儿帝国的上层建筑是穆斯林,基础是印度教,此时的帝国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因此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瑰宝。莲花寺建成于1986年,既不同于印度教庙,也不同于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庙,其建筑特征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特征。从泰姬陵到莲花庙,选用两个不同历史背景的代表性艺术符号,表达出印度文化的发展变迁。
最后,第三条线索是在前两个历史线索下,通过舞动的丝带和蓝色浩瀚的天空,以过去、现代、未来表现当下“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两国之间文化、艺术、经济的发展愿景。“一带一路”新丝绸之旅的文化主题也正是西安地铁3号线全线人文艺术景观总体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该站大雁塔站着重突出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渊源。
与此同时,西安地铁也发文表示,地铁文化建设的公共性,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无限性。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批评,地铁方将本着谨慎客观的态度一分为二地虚心面对。对确系设计失误,地铁方不回避问题,将联系有关设计、施工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同时,对艺术作品存在不同认识、认知的,西铁方期待公众能以包容的态度看待、理解设计团队的作品,艺术需要开放思维。
专家观点
李利安:壁画存在三方面原则错误
那么,《天竺佛光》内容上到底有没有错?2月14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他认为,大雁塔地铁站玄奘取经的壁画将玄奘与泰姬陵同框确实有失妥当。在这幅壁画中,其错误主要有三处:一是缺乏能够体现印度佛教的文化元素,泰姬陵毋庸置疑代表伊斯兰教,大象勉强代表印度,但代表印度佛教稍有勉强。二是玄奘形象运用不当。李利安教授指出,在大雁塔站壁画中出现的玄奘形象佩戴宝剑、耳环、骷髅项链,并且穿着华丽,其服装、佩带物等均不符合佛教规定,这是14、15世纪典型的日本贵族形象,而非玄奘。大慈恩寺已不再使用这张玄奘像,专门制作了新的玄奘像,并宣布为标准玄奘像。国家主席习近平赠送印度总理莫迪的玄奘像,就是大慈悲寺重新制作的定本。三是丝绸之路背景主色调运用不恰当。李教授告诉记者,针对这幅壁画,他的博士生认为,该画作大量运用绿色,甚至大象也是绿色的,与丝绸之路沿线实际背景相去甚远。
李利安教授认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即使展现时空交错,也不能断割违背历史的真实原貌,不能摧毁原本的文化底蕴,造成底蕴深处的冲突。特别是在那些断代性较强的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应保持兼容并蓄、开放的态度。
史雷鸣
涉及重大公共文化应征求意见
作为语言和符号研究学者的微博发布者史雷鸣博士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向记者分析了该事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大雁塔作为西安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其语义为唐玄奘天竺取佛经至此译经之地。但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这种符号不可滥用。如果简单地将大雁塔与印度的任何一个代表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那么语义在新的语境下则会发生变化。就拿大雁塔站文化墙来看,如果把唐玄奘与泰姬陵联系在一起,会误导民众唐玄奘取的是古兰经而不是佛经,从而造成对历史和宗教的亵渎。另一方面,施工方将建筑与文化对立起来,在创作过程中单纯地将技术优先考虑,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开放性思维和公众参与度。
对于文化符号滥用现象,史雷鸣指出,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粗暴堆砌,只注重文化的商业价值而忽略其内涵和底蕴,因此出现了很多与文化内涵不符的文化过度消费现象。例如,有的地方将唐诗刻在路灯柱子上,护城河或马路边随意增加垛口,假兵马俑、假文物现象比比皆是。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些都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践踏,而非尊重和传承。
在史雷鸣看来,西安地铁作为西安公共设施进步的产物,是西安服务水准和设施水准都比较高的一个公共服务产品。而地铁大雁塔站壁画,作为一个技术问题,对其质疑,与地铁为市民提供的交通服务并无直接关联。同时,西安地铁涉及公共文化,尤其是重大历史文化和人物的艺术,应当更开放的面对市民,在定稿前,适当的对公众意见的听取是必要的,应该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参与。
读者声音
对城市文化须有敬畏意识
历史题材创作到底是要还原真实历史,还是要穿越时空大胆创新?对于这一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西安市某高校在校生小李认为,对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必须充分尊重历史,因为作为特殊的艺术创作,历史题材本身就有教育意义,如果一味追求创新,那么极有可能误导民众,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功能则会大打折扣。与小李意见相似的西安某机关退休职工王师傅认为,大雁塔地铁站的壁画确实存在不妥之处,特别是唐僧的形象,与唐僧人的形象极为不符,这样的艺术创作对历史是一种亵渎。他认为城市文化须有敬畏意识,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他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修改大雁塔地铁站壁画,以免损害古城西安的形象。
但也有极少数市民认为这样的艺术创作无伤大雅,可以理解。来自福建的游客张先生认为,从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建筑、人物出发,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历史,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只要这些元素能够反映出历史事件,就是成功的艺术创作。
网友观点
网友@生亦何欢518说:壁画主题表达的是长安各国文化交流,玄奘法师也只是形象符号,泰姬陵亦是现代人都了解的地域符号.其次,艺术的解读多种多样,如果非要这般解读,正应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艺术创作绝非历史学术考古,允许夸张,变形,选择加工,提炼生活元素,塑造艺术形象,最终达到内容和形式美统一的艺术作品!
网友@暴雪在飞说:作者想让大家想到印度,所以把最著名的泰姬陵选入,简单理解没有任何问题,95%的民众是会把玄奘-取经-印度-代表建筑泰姬陵,联想起来的。就现在人们只要提起印度,第一会想起泰姬陵,但不一定知道是代表伊斯兰文化一样。
网友@中国虫子V2说:涉历史题材的艺术设计或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尊重当时的人物事件背景以及时间地点要素,否则就出了关公战秦琼的闹剧。其实,无知并不一定可耻,但为无知辩解确实需要厚着脸皮。
链 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17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成唯识论》等。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泰姬陵作为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是莫卧儿王朝(1526年原1858年)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而建,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林枫
责任编辑 惠茹乐
长
按
关
注
了解文化艺术报更多精彩内容
文化艺术报
刊号:CN61—0032 邮发代号:51—20
热线电话:029—89370002
投稿邮箱:whysb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