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81--90)
发布时间:2024-02-21 04:06:41作者:经藏网
第八十一问:“学佛人应如何修行,才能救度亲人眷属,降伏烦恼魔障,命终时佛菩萨接引呢?”请您为其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云云总总诸法,义皆归为空理;万万行行因果,律入无二法门。亲亲近近眷属,总关故旧缘份;浩浩荡荡法流,向往一乘性海。见闻三乘法中,多含其义;古今圣贤说法,尽示其理。只能综合法要,略解一二。
救度亲人眷属,首先必须自度,然后才能度人。在自度中,除依法持戒修行外,应发菩提愿心,成就菩萨道,不受父母肉身,而得菩萨化身。依菩萨化身,入世出世无碍,以自在方便智慧,才能救度无始劫来亲人眷属,利乐有情众生,免受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若自身未度,依佛法去超度亲人眷属,只能暂时善生人天,不为了义救度。自度从何处入手,可速成就道业,略讲有八法;一是以香花灯果等供养佛舍利塔,等于值佛住世供养功德,得佛光冥中照触,化掉无量业力;再供养礼拜寺庙中诸佛形像,增长自身福报,益于修行道业。二是守持戒律清净行,不造作任何新业,不轻举妄动一切不善,不损害他人一切利益,减少一切尘缘烦恼干扰。三是维修造立塔寺诸佛菩萨形像,见修塔造庙处,随愿供养财物身力等,护法生欢喜心,所作事业顺畅,所求易得满足。四是对佛法净信不疑,听闻释解大乘法义,得诸佛菩萨加持力,倍増净行信心,免去惑乱扰动。五是直心是道场,诚实善良为人处事,与人和睦相处,不说离间语言、他人过失等,得人拥赞,少逆因缘。六是正信与法,正见与人,度脱外道邪众归于正解脱,化转邪见众生归于正知见,俱得身心清净。七是身行正法,护持正法,自能精进禅行,亦教他人不放逸,末法时代唯正法修行人,方能解脱。八是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亦教他人诵持大乘经典,救度有缘,利乐有情,离苦得乐。
降伏烦恼魔障,首先降伏其身,然后降伏其心。若六根放逸不得都摄,则必心猿意马。伏魔从何处着眼,方速清净身心,略讲有八法;一是身心常行精进不懈怠,每日禅行四小时以上为正常,八小时以上为精进,十二小时以上为大精进。二是意念佛号不间断,专一其心不分散,行住坐卧忆禅联,睡梦之中不舍念,可达净念相继。三是了知法性平等,法则没有亲疏,规律不分远近,梵行则入净土,贪染自留垢界。四是一切善行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功德在性不在相,愿一切众生得安乐。五是帮他善行,助人成功;不可见同修法胜道高而心生嫉妒,为其设置障碍,或增添烦恼。六是喜乐为人说法,有一说一,知二说二,不夸大其辞,也不藏头说尾,或说一半留一半,让人疑惑不解。七是亲近善知识,供养释解大乘经典法师,其法师如黑夜中高举火炬为众生引路,供养功德如供养十方诸佛。八是常习定观,开心智慧,空掉一切烦恼,不住一切魔障,去除一切染垢,化转一切业习。
命终时佛菩萨接引,首先离诸缠缚,然后心生净念。若诸恶因缘缠缚,为业债尚未还清,佛菩萨无法接引。若心识不能净念,为自功德力不足,助念功德难具。净念如何生起,方速往生净土,略讲有八法;一是严持别解脱戒,防身口意造作恶业;严持菩萨戒或密乘戒,由定力入静虑律仪,由慧力入无漏律仪。二是见闻甚深教义法理,应谦下求学证悟,不以一己知见妄测,特别是对大乘经典与大乘法师不生毁谤。三是以平常心为道,以一切智心护持初学者,谆谆善诱,博文以礼,不妄尊大。四是以平等心为德,以平等慈相待与人,尊重贫贱,敬仰有德,不以财物貌相而生差别。五是他人有求尽力满足,用人力物力帮助解决困苦,给予时不见他人过失,但非助纣为虐。六是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诸法深义,当智信慧解,或求师释理,不可妄自菲薄,或逆反生毁。七是于寺庙诸佛菩萨像前,施经幡供袈裟,装饰殿堂,净洁环境等,清净庄严道场。八是死亡关头无所畏惧,心无所恋,一切空寂,一句佛号清净,十念契入接引莲台。
所行诸法皆为功,由平常时日积月累,年修世行而成德。德感十方诸佛护念,德化十方众生度脱。若只一句口头禅,我法第一,神气十足,“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将一无事处,一无所成,一世空过,岂不悲哉!2016/3
第八十二问:“修行人如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呢?”您能为其决定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修行人愿求往生极乐世界,涵盖诸宗法要,非一净土法门。在诸经典中,多有佛说修行人如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非常全面系统,非一《阿弥陀经》。赞叹弘传净土法门,诸宗法师各有所论,可谓殊途同归,方便接引不同善缘善根众生,非一净宗法师。决定说者,须明知如来常住不灭,通达三藏诸法秘要,圆融三乘一门义理,了知众生皆有佛性,能破诸魔律法怖畏,能伏外道邪见戏论,能入世间而不染尘缘,能弘法利生而空名相;否则,皆为方便说,或为随顺说。决定说度其发菩提心者,方便说度其声闻缘觉者,随顺说度其凡夫初学者;根基不同,说法不同。
在此世间的修行人中,有四种人,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是证得无来无去者;为往来世间常行菩萨道,受佛嘱累翻译、流布、释解、护持大乘经典,接引有缘众生等;如宣化法师,圆寂时“我从空中来,我回空中去”的证悟境界,可为无来无去之人的写真。宣化法师昔缘为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名为示现声闻身,实为卢舍那佛身边大菩萨示现,品位与观世音菩萨等相同;所释经解法,真实可信,义理不虚,可度人于彼岸。二是三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者;为往昔佛为授无余记众生,来此末法时代护持正法住世,维修守护佛舍利塔,建立寺庙诸佛菩萨形像,拥护赞叹方等经典,弘法布道,善化一方,矢志不移等;如本焕长老,二十多年冤狱而不改其志,佛门泰斗受敬而不逸其行,示范苦修入道而发慈悲心,一生事迹感人肺腑而安守本份;所论教义法理,堪称佛门巨匠,德业巍崇,金光燿目,世稀楷模。三是专一其心十念往生者;为世间诸漏已尽,诸事已办,梵行已立,无复烦恼,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与辟支佛;如古今高僧大德圆寂荼毗后,留有较大较多及多彩舍利者。舍利为功德所成就,由戒定慧熏修而证得。如此高僧大德,多有修头陀行,住山洞茅蓬与闭关静修,以及长期精进禅行、夜不倒单等苦行过程,道心坚固不可催,境界高深不可测,不为名相邪论所扰,利乐众生愿心不为魔事所动。四是世间诸漏已尽十念往生者;为圆成阿罗汉与辟支佛道,发菩提心后,求速往生极乐世界,而生边地之人。诸漏已尽,心识清净无染,可不受世间法则调控;发菩提心,可与佛菩萨愿心契合,心识十念之间可入莲台。如此行人,临命终前有预知了脱时日、观见佛菩萨前来接引等瑞相,还有命终后彩云悬空、香气弥漫宅舍内外等吉祥。如此行人,具足大因缘、大善根,愿心猛利,严持戒律,依法禅行,大善世间与他人。
在此世间的修行人中,有圆融修行四种法者,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是闻阿弥陀佛圣号净信不疑,一心称念名号,愿生极乐净土;净信为不夹杂妄心,信念力坚定不移;一心为非三心二意,非似信似不信;愿生为誓愿力生起而至高无上,在发愿至往生全过程中始终不渝;佛愿力与自愿力和合,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二是严持戒律,业习清净,无诸恶业;严持戒律为身心能受、能守、能持,具足戒仪所生功德;业习清净为心识无染垢妄念,言行无诸不善而无烦恼障碍;无诸恶业为能修一切善法,今昔无十恶五逆等重大罪业;佛净土众生福报与自福报相符,佛菩萨接引时,无烦恼为障,无业习为碍。三是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一切善根普皆回向;无上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根本;修菩萨行为以六度万行为首,平等济度一切众生;善根回向为一切善行功德与法界众生同享,无我无私而安守自性功德;佛净土众生慈悲心与自慈悲心等同,怨亲平等,无相差别。四是得一念净心,生一念净念,乃至十念念佛名号;一念净心为当下一念清净,则为念念清净无染无杂,非以一时冥空为净心;一念净念为临命终时清净心念生起,一念生万念念佛名号,意无念心自念,非以一时意念为净念;十念念佛为命终后十念佛名号间,心识轻盈腾空,被接引莲台摄入;佛净土众生清净心与自清净心同一,适应莲花化生清净体,当入阿惟越致清净行。
法师讲法,皆依佛经;只不过是用证悟智慧,结合修证过程观知法理,与悟知佛经文字间隐含的实义,融合在一起,随顺世人接受能力,再用语言文字表示出来,形成法理知见,提供有缘参修。吾亦如是,不越轨制。2016/3
第八十三问:“有人告诉我念佛消灾,又有人告诉我诵持大乘经典消灾,还有人告诉我请僧人办法会消灾,我应相信谁呢?”您是怎么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一般看来,若人相信佛有神力能消灾,就不须诵持大乘经典消灾;若人相信法有神力能消灾,就不须请僧人办法会消灾;若人相信僧有神力能消灾,就不须念佛诵经消灾;即求其一就可以,何必去求其三呢?若求其三都可以,何必又说求其一则可呢?
其实,佛法僧三宝一相,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佛。佛即是法,佛为说法主,又为法中王,一切法为佛法性成立,一切大乘经典为佛法宝;法为佛功德之妙有,又为佛功德之妙用,三世诸佛法脉相承,法流相续,皆一合相。法即是僧,十方诸佛因地皆依法为僧,僧依法持戒修行,僧依所证功德成就法藏,法藏又一门超出成就诸佛,法成就众僧慧命,僧载法又显诸法,合二为一。僧即是佛,僧作法事即为佛事,佛事由法而真实灵应,法事由僧而兴隆教化,僧事由佛而济度众生,佛为僧所依止处,法为僧真常圣道,僧为佛法而庄严法界,三位一体。
佛法僧三宝,佛自说三,人见有三。佛法僧三宝一相,为佛境界;而于人所见,佛为形像住世,法为经典传承,僧为人出家相;又怎么让人相信三宝一相呢?还是不是三宝一相呢?佛自说三,为佛顺应三界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适应众生三乘根基,而说万善因缘与三宝三乘。佛为众生皈依处无生父母,大乘经典为荷载众生法船,僧为无为相皆为一空。故佛为方便接引众生,以一说三,一相三宝。人见有三,有自性见与名相见二种;自性见为内见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因无明故,虽暂时不可见,但却真实存在,若有三皈之日,当有自皈之时;所以,虽人见有三,仍为三宝一相。名相见为外见佛法僧三名三相;在三名三相中,特别是众僧相,有破戒僧、凡夫僧、清净僧的不同,还有声闻、缘觉、菩萨僧品位的差别,更有魔子魔民混淆众僧里面,无法见三宝一相。实际心应平等,离相差别,从正面来理解,众僧穿的佛衣、念的佛号,诵的佛经,办的佛事,可为僧宝庄严,众生眼目,摄诸邪见,救护散心,断三恶道,开菩提门,证得圣贤,趣入一乘,无二无三,仍为三宝一相;至于谁是什么僧,不须心去分别,著相分别易生邪见,徒增业报;如一官员,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时,只要符合大众利益,众人应服从国家号令,知其是代表国家的官员则可,不去分别这名官员是不是贪官、脏官。
若求消灾,须仗佛威神,才有法僧神力,是佛神力赋于法僧之中,故念佛名号、诵持经典、请僧法会,皆可消灾。但是,消灾又不能完全依靠佛法僧神力,还须依自心善力;即佛法僧神力与自心善力和合,形成转化解脱力,方为了义消灾;否则为权宜消灾,或为应求消灾。了义消灾,为众生求出三界火宅烦恼大灾,依戒为师,依法为母,依僧为净,依善为行,四力合一而达彼岸。权宜消灾,为众生求离生死轮回大灾,修行苦集灭道,明心十二因缘,离苦而取果位,得乐三界无上,四力合一而入涅槃。应求消灾,为众生有求消灾免难、趋吉避凶、增福延寿、万事如意等,四力合一而有求必应,获重罪轻罚;还有众生愿求人天善福,修行善法,热心慈善,供养三宝,信受佛法,四力合一而得满愿,可享天福快乐;即迷盲众生,若自警醒,心念善力,自生敬畏,如法求消灾,虽定业难免,但可坏恶缘,不再生灾祸,迷悟相伴行,明暗难离分,迷暗为过程,悟明须功夫。
如此答复,明其所问之义,解其所含法理,明其其然,解其所以然。若更多善缘人见闻后,如蒙不弃,可取所需,可舍所弃,可为借鉴,可为抛砖;当感足慰,谢有知音,法缘殊胜,同沐佛恩。2016/3
第八十四问:“见一文章,大意为‘佛不诳语,对末法时代早有预言,几乎每位信佛人都知道;可有部分人坚决否认;认为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这种公然否认佛的预言,否认佛经论述的说法,是不是魔子魔民在坏法乱教呢?当下佛门乱象,无不证明存在末法时代,谁是魔子魔民,难道不一目了然吗?佛法非外人能破,唯内人能坏,我等莫不痛心疾首,大家也莫无动于衷,谁都不能否认佛法存在末法时代。’阅后深感疑惑,恳求法师能给予明示,以息争论。
”您认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为其一解,让众人也普获法益。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不修证悟易着相,依文解义笑大方,古今明师受冤屈,缘故结论太匆忙。如同庸医误诊断,不明实症便开方,表里不分未辨证,施治病人欠妥当。佛说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是依据佛法发展运势,在不同阶段中所显现象,存在的相对差别而区分,千真万确,毋容置疑。但这仅是表象,尚未见到佛法运动规律的本质。末法时代,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这是从佛法运动规律的本质而说法,不是公然否认佛的预言,也不是否认佛经的论述,更不是魔子魔民在坏法乱教。二者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相互义理高度一致,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只是由误解误判,引发人为辩争而已。
正法、像法、末法时代,为佛教发展的不同法运时期。在《大乘同性经》中云,以教行证之具足或不具足,配于正像末三时之说,“谓如来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即有教有禅行,持戒得坚固,有果位得证,名为正法时;有教有修行,禅定得坚固,少果位得证,名为像法时;唯有其教法,念佛得坚固,而持戒禅行者少,鲜果位得证,或无果位得证,名为末法时。末法之时,称为末世;末世之中,佛教正法衰颓而僧风浊乱,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或以实相法为虚假,或以邪为正论说;或拿着真话当假话听,或拿着假义当真义讲。但是,在《大集月藏经》等诸大乘经典中还有记述,结合众生因缘;即有正法住世,共五千年时间,为修行可证得圣果时期,只是有多、少、较少之分。故尚有正法中兴相对鼎盛时期一千年,有人行持正法。于后一千五百年中,为像法相对鼎盛时期;其中前八百年中,少有人行持正法;后七百年中,非常少有人行持正法。然后正法隐没,转入末法时期,再无人依正法修行。故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佛法至七千五百年后,相继经律论逐渐灭失,当律藏戒经灭去时,出家人只披袈裟,现岀家相,既不持戒,也不禅行,由六字弘名转为四字弘名,只结法缘,只种善根,如何能证得果位,何况在家人乎!从中可以显示岀,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教法如常,而能否持戒禅行,证不证果,才是关键;关键在人,根在人心。
在佛法住世的一万二千年时间内,佛护念力,法加持力,僧解脱力,善神护佑力,无增无减,始终如一;不为正法、像法、末法时代而发生变化,若人依正法心态修行,末法时代无末法,照样证圣道得解脱;若人依末法心态修行,正法时代无正法,照样不证圣道,不得解脱。佛法住世,为佛法性身住世,法性真空,无诸差别,法门功德力不弱化,佛号功德力不衰减,一切平等如常;故佛法法性等无差别,根本不存在末法。而随众生与佛善法因缘转薄,善法根基转浅,不善业习加重,不善造作增加等;皆为众生心念衰颓浊乱,不能依正法修行,不能持正戒行作;若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为人心末法。
时至当下,佛教已经历五个五百年过程,末世风气弥漫,斗争言论坚固,四众相互损减,有身着袈裟而毁破禁戒与行不如法者,还有假冒僧尼行骗等,众生自不求解脱,多失证道之心。但这并不可怕,还会公开向大众坦言末法,相信有无量清净开士,莫不痛心疾首,也不会无动于衷,定能共同抵御末法现象,防范魔法侵袭身心,守护佛正法眼,推动正法中兴。因为,末法时代佛教中仍有正法正戒具足,善行中仍有慈悲喜舍具足,禅行中仍有定慧解脱具足,诸声闻众中仍有解脱知见具足,佛教正法炽然住世,等于佛法解脱力坚固。所以,应明确告知大众,我等虽值末法,佛法一样度人,禅行一定证道。
如此明示实相后,魔子魔民一定害怕,恐惧大众心灵醒悟,进行竭力诋毁攻击,妄执文字与末法现象,蛊惑人心。因为,魔子魔民最忌讳有正法住世,最气愤还有正法修行人;所以,四众皆有责任义务,明了教义,遍知法理,用身心正修、正语、正见、正智行持正法;同时,应依智慧把握人生机缘,把握正法住世机遇,持戒禅行道业,证果而得解脱。2016/4
第八十五问:“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正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名寺的高额门票致使无钱信徒常常临其门而难以拜佛礼敬;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之意旨。这些都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对此疑者甚多,请为其开示一下,好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认知佛法,是观察佛教所显现象形成的观点,不是观察因缘所成知见;是学术讨论名相所表示的辩争,不是禅修密行所悟境界;是世俗世论心态所呈现的误解,不是因果因缘所有实相;是我法执著尘入所对应的限量,不是一切皆空所具无为。虽对佛法稀有真修实证者,但仍有正法传承人;虽佛教中有求名闻利养者,但仍有清净梵行人;虽信众中有求平安无灾无病愿,但仍为随顺世俗正求吉祥;虽大众中有求升官发财心,但仍为善法可成就富贵。可回应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因为阎王敬功德!捐财能超生,缘为菩萨明因果!横批当为;僧办佛事!请僧人诵经悔业生功德,回向亡人追福报;善财供养三宝种福田是因,离苦得乐当然为果;法会庄严佛道场,三乘菩提当最上。还有,庙若不设功德箱,信众则必失福田;寺若不受香火钱,大众则必失法缘。那样才最为痛心,不仅是佛门灾难;人类文明心相连,将失慧炬震动天。高额门票变交易,地方人为绑佛教;招财进宝为旅游,背黑锅者吃瓜落儿。无钱信徒难礼佛,人潮涌动多观光;佛教蒙冤世俗化,编辑舆论成现状。这么讲法,不含被承包的寺庙,搞商业运作的法会,职业化假冒的僧尼,劫取十方佛财等诸事。
倡导人间佛教,是弘传佛教文化,是倡导人类文明,讲法对象为普通大众;还是与其他宗教信众心灵沟通的渠道,还是佛法在世间的重要基础,还是与出世间法相辅相成的一个方面。在佛教四众中,对人间佛教的主流认知,为随顺方便,语言文字意全面而如来实义不究竟,理悟即佛、名字即佛知一切法而法不了义;但各顺缘方便,相互不争论、不诋毁、不否认、不轻慢;皆知非法师之过,而末法时代众生因缘善根如此。若明其教义法理实相后,倡导人间佛教,不碍四众依法持戒清修而梵行,不碍精进禅行证悟出世间法而证道,不碍次第证得出世间智而觉有情,还为佛教正法中兴创立了良好氛围,还为佛教深入人心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为佛教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创建了往来桥梁。若不顾众生因缘善根,将教义变成纯而又纯而又束之高阁,只重出世间行持与传承,而忽略世间行作与普及,会被孤立于普通大众之外,对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百害而无一利。故将人间佛教,盲目地定性为世俗化、曲解出世间法义、重利养而轻佛法、佛教本义的沦落、远离解脱道与菩提道等,适用依据、评判标准、观察角度、所下结论等,有点不高端、缺权威、失公允、少度量,应再慎独斟酌为妥。
佛教参学,属多闻方式之一,是理入佛门的一种方便,还是择法辩法的一种契机,还是增益智慧的一种捷径。依照佛门传统,古今皆鼓励参学,拥赞深入经藏。佛教方便法中,有理入与行入不同途径,如何选择理入与行入,应根据个人因缘而定,各有优势,各有缺失;二者互不否定,互不排斥,最后还是殊途同归,达到相互融通。佛学研究一词,多为世论而用,也多是专家学者研究佛教与佛法的重要手段,然后以文化方式加以论述,形成多种流派与各自观点,品评其中义理;再以相对思维,论证其思想是先进还是落后,衡量其是否有益于社会发展,或为形成某一理论提供举证,或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提供依据等。当下在四众中,确有相当数量的人,学佛仍然停留在多闻上,而缺少无漏学的实际修行;但这并不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也不能成为佛教世俗化的凭证。如何评判由佛教产生的一些现象,当有四依法,还有三法印与实相印,方为确切无误,世人信伏。
至于“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之说,实为以一切言行方式评判佛法的人,不正则邪,“离佛一字,即为魔说,”只能依法自我印证,或由明师依实相法印证。还有“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之说,可为“正教不兴,邪教肆虐”,为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大行贪欲即坏佛法,又坏世风;邪法既坏正法,又坏世法,给人类带来无量灾祸,且后患无穷;为佛教信众所呵责,也为大众所不受,还为国法所不准。还有“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之说,会给世人造成心理恐慌,破坏正常生活秩序,人为造作多种灾祸,助推思想发生混乱等,为佛教戒律所禁止;在弘法利生中,只讲因果法,不说恐吓法,才为如戒法。但如此之说,与佛教世俗化无关,只能为众生业习感召,当正法中兴时,自然化解,佛风如初,世风如常。
另外,佛教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信众遍及全世界各族人群中,在发展中有地域的不平衡性,还有不同民族的多样性,还有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性,还有不同业习因缘众生的特殊性;故不能以一地域、一民族、一阶段、一众生,所显示的各种现象、言行、因缘、知见,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佛教的一切法。因为证悟不同,则必知见不同;所以在诸法中,还是摄心为上。2016/4
第八十六问:“现代人太现实了,不但‘为物’,还有‘主意’,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有的人做事,不知敬畏,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等,反应在社会各个角落,让人触目惊心,不知学佛人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呢?”大众疑惑,信众难解,不知您如何认知此类事项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现代一些人中,“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唯金钱至上”、“唯权势至上”等价值观念,已经占据了不同人群的心灵。在这种扭曲观念的引导下,物质利益便高于一切,成为决定一切的目标与目的;人心变得狭隘自私,思维变得工具模式,追寻变得肆无忌惮,情感变得淡薄脆弱,道德变得滑落缺失,处事变得不守秩序,言行变得失去约束,生活变得规矩错乱。这是在缺乏信仰的心态下,人生理念对一切失去了敬畏之心。做人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否则,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得出来,多么不知羞耻的事都会在世界上发生。故人应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传统、敬畏历史、敬畏民心、敬畏信仰、敬畏因果、敬畏善法。社会学家依传统文化,对此多有论述;还有一些民间老话,古今流传不衰;如“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在做,天在看”等。故在这里,仅依佛法,稍加释解。
在佛法中,有世人“怖心难生,善根难发”之论。怖心难生,是由无始劫来无明烦恼、无量业习,作用于身口意,形成惑乱狂心、颠倒知见、远离善法、恶业成障;但见现世利益得失、名闻荣辱、事业兴衰、个人进退,不见后世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恶趣剧苦、天理昭彰。故有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善根难发,善即顺理之义,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修圣德,利益一切。善根为产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为善根之体。所谓难发,是由根尘扰动、因缘缠绕、心猿意马、不知惭愧,表现在言行上,形成不识诸佛、不知感恩、不行善业、不省己过;只贪今世身心欲乐、随心所意、盛年放逸、不知止足,尽为后世种诸恶因,如杀盗淫妄、嗔痴慢疑、奸诈谄曲、悭吝嫉妒等,为满足私欲所求,无所不用其极。佛法不离世间法,可见世心难怀敬畏。
当世人不知敬畏时,除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外,还对佛法产生巨大损害。知廉耻是做人的道德底线,知敬畏是思维的言行准则;知廉耻才能知敬畏,有底线才能有言行准则。有道德才能有社会公德、规矩秩序、正信观念、法度正义等,有准则才能有明确方向、理想目标、辨别标准、人生定位等。不知敬畏,在诸习气中,以慢习为最;其表现为“老子天下第一”,“独往独来最自由,信仰什么归什么管,就是什么的奴隶”等。有了这些杂陈观念,便是五蕴炽盛,六贼当家,不知怖畏,容易沦为断灭善根;还有知见颠倒,信受邪法,诽谤三宝,诋毁正法与法师;还有诸世戏论,亲近恶友,广行非法,自受魔法调控而不醒;还有自以为是,轻慢他人,一贯正确,听不进任何人的好言相劝。由于心不能发露诸恶,身不能忏悔众业,业习越积越重,今世有诸烦恼,后世当自堕落。又由恶多善少,福薄业重,于现世中,横遭灾祸苦厄报应。言行造作上虽不知敬畏,而当自我孤寂思量时,一定会感到心多恶念,身多恶缘,夜多恶梦,事多恶险。
世人有没有敬畏心,说到底是一人之事,不是众人的事。若人只见众人有没有敬畏心,不自观己身,一味抱怨社会,就是自寻烦恼。自己若有敬畏心,一切罪业无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有敬心善力实,心解法业习开,戒定慧罪亦灭,信力足则福多;有畏心知忏悔,惧恶业自离苦,怖业因有善果,自醒悟诸障除。可讲得再直白一点,管好身口意,别去随众流,大梦独自觉,平生应己明。人生疯狂一次可以,不可一世疯狂;人生无所畏一次可以,不可一切事都无所畏。人生无敬畏是心有缺欠,为一世及世世贫困;人生有敬畏是心有满足,为一世及世世富贵;贫困是缺欠善行的能力,富贵是能满足他人的需求。人生一种性格、一种心态、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决定着命运。人若不能自生敬畏心,谁都无法强人生心;佛教也只能教化众人生心,讲教义知因缘,讲法理明因果,有缘者受教,明理者警醒。2016/4
第八十七问:“在诸疑中,选择了十疑;‘1、住有是常见,住无是断见,住中间未究竟,该当如何?2、无心可见,无意可思,无路可走,无法无门,怎办?3、前有悬崖峭壁,后有狼豺虎豹,两边烈火焚烧,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下如何转身?4、心本清净,其身作么?若无此身,我在何处?5、自性本净,污染的是啥?6、反闻闻自性,反闻个什么?7、无声时怎么反闻?8、道中无宝,心中无草。甚解甚解!9、我问释迦牟尼佛,有人说,佛迷了就成了众生。请问佛陀,您还能迷吗?如果佛不能迷,那么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本来就是佛,那么佛如何成为众生的?10、拿起什么?放下何物?’”请您给予方便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这不是简单的疑问,也不需要依文解义式的回答;否则,皆为头上安头,嘴上加嘴。而是禅者智见境界,境中起疑,幻立话头,解须明心,答其见性。语默动静,色声味触,尽是禅心,何觅名相。但解答尚须语言文字义,以传心印,“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还应明示,如此见地,五蕴区宇未破,心法光明未起,所见虚妄不真,自性寂然不觉。况胜境不作圣解,入中道而空二边,又无中道名相,方破定性相有而明第一义谛。
1、住有是常见,住无是断见,住中间未究竟,该当如何?
答:一切法不离自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者一切无住,便是降伏其心。无住为离执,降伏为空相。住有为世间诸有,二十五有,有我有法;常见为凡见,是名执相执,我执法执,执一切有为常住。住无为一切空无,生灭如物,无因无果,善无善报,恶无恶应;断见为边见邪见,一灭一切即灭,一空一切即空,唯哲学物性,否认心性真常。住中间而无中间可住,中道无中道名相,离常见断见者可证入;未究竟为义理不达彼岸,徘徊在自性有无境界,理在分辨,实未证得。该当如何,当依体起用,依大空观,禅行正定,观空空执,五蕴皆空;依慧大见,则无我见,以除有见,渐去边见。
2、无心可见,无意可思,无路可走,无法无门,怎办?
答:此地风光,易见枯木,生起一念,不离一念。无心可见,则应不以意见心,不以我生心,不以法转心,不舍精进禅心。无意可思,则应受不求足,想岂可妄,行当正觉,识起净念。无法无门,则应知法无定,无门三乘,直心无虑,冥宇立破。怎办?当头棒喝,别以修为修装蒜!
3、前有悬崖峭壁,后有狼豺虎豹,两边烈火焚烧,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下如何转身?
答:无转身处自转身,苦恶相逼生道心,无路无门开心径,清净念佛自腾空。悬崖峭壁恶道苦,狼豺虎豹因果真,烈火纷烧无常身,上天入地皆由善。当下如何转身?觉此境时心多苦,恶逆缘生烦恼邻,观音无畏十四种,诵持合修心则安。绝处逢生路回转,登高一望三界天,火宅一切皆嬉戏,看破放下自坦然。若依世间法而论,天下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有过不去坎的人;天下没有真正绝境的事,只有迷执绝境的心;天大的事,过了明天就是小事,过了一年就是故事,过了十年就是往事,过了百年就是幻事。
4、心本清净,其身作么?若无此身,我在何处?
答:大佛顶首有楞严,十方诸佛同音声,一巾六结心本净,解缚不离身六根。心本清净有五蕴,其身作么业感召,若无此身为中阴,我在何处六道轮。如此问义,若是凡夫,妄心不净,理在假定,空无实义;若是声闻,不忘本心,自知身修,何须多问;若是缘觉,独观自心,智觉因缘,当空有身;菩萨行人,随缘行道,不住我所,谁在何处。
5、自性本净,污染的是啥?
答:自性本清净,当依法性存在;法性依心为用,心依五蕴为体;五蕴自感无明,无明生五浊;浊生世间自然因缘法,六根对六尘,识入十八界;财色名食睡伴贪嗔痴慢疑,行十不善业为污染。污染的是五蕴,污业随蕴识轮转,染习入蕴宇贮存。
6、反闻闻自性,反闻个什么?
答:楞严有云,“大众与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反闻时六根不动,思维不起,内观净念,佛号流出,绵密不断,无声识觉,自性圆通,实为心声。
7、无声时怎么反闻?
答:有声能闻为耳功用,无声能闻为心识妙用;六根功用静极时生定,定三昧中心念无声闻妙音,一句佛号满娑婆;即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境如人自说自闻,反闻即内心自闻。
8、道中无宝,心中无草。甚解甚解!
答:道有多义,可为承载一切,万有之本,万法之源,万众之性;无形无象,无大无小,无所不包,恒古不变。而在禅者行道证道境界中,心行平等观,觉空无差别;不生宝名,不生宝相,亦无宝形,亦无宝象。故心清净,妄习不生,无有杂念,杂念为草。若识生宝与物差别相,则不为悟道境界,如心有草,为习执垢染。
9、我问释迦牟尼佛,有人说,佛迷了就成了众生。请问佛陀,您还能迷吗?如果佛不能迷,那么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本来就是佛,那么佛如何成为众生的?
答:一念觉即佛,为净心一念正觉,明了见佛性;又常觉不迷,妙有为真,功德圆满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为当下一念妄执,无明遮蔽自性;又常迷不觉,诸有为真,功德不足即众生。佛为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距佛觉尚有六十品阶。众生本来是佛,为众生自性与佛性相等,而非名相与佛相等,更非功德与佛相等。佛如何成为众生,在十法界中,佛为一法界,也为法界中觉了的一众生;虽众生名相千差万别,功德量无法比拟,但佛性与众生自性平等无二,佛可化入十法界中示现诸众生相,而又无来无去。
10、拿起什么?放下何物?
答:世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俗话,比喻人生一种良好心态;有多种含义,如拿得起的是人生大事,放得下的是荣辱得失;拿得起的是道义担当,放得下的是恩怨情仇;拿得起的是一种自信,放得下的是一种度量;拿得起的是无畏智慧,放得下的是机缘选择。在佛法中,也有多种含义,如拿得起的是信解行证,放得下的是名相执著;拿得起的是普度誓愿,放得下的是生死烦恼;拿得起的是精勤道业,放得下的是空苦无常;拿得起的是慈悲喜舍,放得下的是顺逆因缘。拿得起、放得下的前提,是想得开;想得开是德行、是智慧。
在具体践行中,不论是对世人还是对修行人而言,想得开时很难,拿得起时真难,放得下时更难。2016/4
第八十八问:“近闻某些法师,振振有词。言‘修空心无住不起念’,‘坐禅、修定’即是佛法或者说入道法门。本人心有疑问,但请众师兄指教!若‘修空心无住不起念’是道,那么‘学佛法’是‘起念’还是‘不起念’?修‘空心、无住、不起念’三种方法的,是‘起念’还是‘不起念’?若‘坐禅、修定’是佛法,不‘坐禅、修定’时又当如何?!若‘坐禅、修定’是佛法,不‘坐禅’时有‘禅’无‘禅’。不修‘定’时,有‘定’无‘定’?且请众师兄指教一二!”多见解答,未见实义,可否为其一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坐禅修定,即修定空、心无住、不起念;在佛法中是禅行入道法门与捷径,义理准确无误,毋庸置疑。故对其所问,可分别解之。
若‘修空心无住不起念’是道,那么‘学佛法’是‘起念’还是‘不起念’?首先应明确,修定空、心无住、不起念,是禅行境界,可入道而不是道。其次禅行正定,得定自然生起空观,也为智慧生起;当证得身定心空境界时,心无所住,无所执著,唯一念清净;此时为思维停止运转,意识停止分别,一切俗念不起。而参学佛法与见闻佛法时,有语言音声,有文字论义,可根尘识入,当然是思维起念,辨明义理,择法受教,善行诸法,守持戒仪。继而当禅行时,不能一体三观,一句佛号又不能都摄其心,妄念杂陈,可同时起念参一话头,渐次清净而入定。这里的关键点,是心识净念与思维意念的差别,证悟心识净念的人,自然明了其义,可心印相传;而用思维意念妄测心识净念法义的人,无法想象其奇妙境界,为不可思议。
修‘空心、无住、不起念’三种方法的,是‘起念’还是‘不起念’?修定空、心无住、不起念,是一法而不是三法;在一法中,定空是根本,无住是升华,止思念得净念是转化。当修定空、心无住、不起念的人,禅行出定后与平常人一样,于诵经礼佛、交流知见、弘法利生、一切事项中,自然起念;但由定力所摄,除清净念佛外,当起正念,不起邪念。这样的人,相上虽与平常人一样,而身心皆发生了本质变化,思维心突破理悟界限,得入体悟与证悟的不同境界。起念与不起念,名相上相同,而内含法义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净念正念与妄念俗念,不在同日而语;不起邪念与思维诸念,不在同一心境;或简言之,这不是一码事。
若‘坐禅、修定’是佛法,不‘坐禅、修定’时又当如何?!久坐生禅心,久禅自入定,久定当起观,久观可开慧。否则为世智,尽是思维心,以道推道论,难得解脱人。禅行定空的修行人,在明师善友的引领下,依法持戒,清净梵行,为正法住世,诸佛护念,菩萨加持,护法欢欣,当世可次第证果,继而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成就菩萨道或往生佛净土等。古德有云,“依正法修行,十人修行十人成就;依像法修行,百人修行十人成就;依末法修行,万人修行一人成就。”故不能静坐念佛,或不能精进禅行的人,为依末法修行,很难即生成就,或成就者稀有。
若‘坐禅、修定’是佛法,不‘坐禅’时有‘禅’无‘禅’。不修‘定’时,有‘定’无‘定’?若三心二意禅行,或三天两头禅坐一会等,为放逸而不精进,或懈怠而不勤习;这样的修行人,不禅行时无禅,故而无定;若将沉稳说成有定力时,也为凡夫定力,不能摄心清净,不为行入正定。若一心不乱念佛,达净念三昧的修行人,虽未静坐禅行,也为精进禅行、勤习定空;可为离禅行时有禅,离定时有定;但世间少有,又为稀有,末法时代很难达到如此境界。若久修禅行,得证定空智慧的修行人,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无非是定,一切不碍净心,诸法不碍净念。
在寺庙、深山、闹市、乡野间,有无数禅行功深的高僧大德,皆依时间为生命,依生命为道业;在为自我生死大事负责,用身心极限挑战着生灭法则的极限;故他们在默默的大精进禅行,外现朴实厚道相,不喜金钱,不爱张扬,不多言语,不善虚伪,很少在众前显露功底,又没时间上网或在网络留声。有心参学者,可低身诚意求法,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授禅机密要,将比所讲更直接了义;若得传法,且可依止。2016/4
第八十九问:“在诸见闻中,有三疑未能尽详,恳求解惑;即‘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难!二者俱打却时如何?’既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时如何面对?‘前尘影事不论禅。雾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确切理解其义理?‘众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是什么?”问义颇深,请为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禅者参话头,明疑自醒悟,所问义境深,理竟知见同。交流非胜人,互学有促进,净心音声外,大空不觉尘。此处只依佛法,不论世俗意思。
‘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难!二者俱打却时如何?’既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时如何面对?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难!可为人处绝望时,接近死亡或求死关头,让人生起活下去的念头,或得到活下去的理由容易;而当人活着时,不论有多么痛苦或遇多大困难,让人生起放弃生命的念头,或得到速求一死的决定非常难。这是由人喜生惧死的本能决定的,可超越思维意识。二者俱有,生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死又不想活时;或生不如死,死又不甘等;当处如此境地时,应知既为业习感召,又为因果所至;既为心迷妄执,又为无智愚痴。该当如何,应知生则顺应天命生,死则轮回解脱死;生则求道了业生,死则证悟明白死;生则慧命延续生,死则菩提不断死;生则慈悲喜舍生,死则梵行清净死。生亦理得,死亦安然;生亦无畏,死亦不惧;生亦禅悦,死亦离苦;生亦灭己,死亦寂乐。学佛人看破生死,不为妄生而生,不为枉死而死;不为欲求而生,不为失意而死;切莫绯徊在生死之间用心,切莫执著于生灭之中求乐;当下一念清净悟无生,禅至明心见性证不灭,次第道果入涅槃,常乐我净殊胜觉。入深般若境界,不执三界诸有;当观五蕴皆空,放下我法为道。有我有道为碍,无心无道遍通;一门深入精勤,前行须除顾虑。如有一人急于成道,可欲速不达,常遇魔事,多遭逆缘,苦厄缠身,生死煎熬;可谓修道难、持戒难、诸事难、生死难。在师导引下,戒急用忍,化繁为简,淡化名相,一切坦然,经过一段调整,身心恢复常态禅行。
‘前尘影事不论禅。雾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确切理解其义理?法语遍满禅机,明师郑重警示,有学同修共参,说法论道应慎。虚观影事肤浅,雾花模糊不真。禅行境界未证晴空觉明,观诸世间山河大地如镜明鉴时,论禅义有误解,言道理有误差,说法不昧因果,故应如语真实;切勿依文解义,仅凭世智聪明,论禅高峰之巅,言道海阔之畔。前尘影事,为往世尘缘与今生诸境,如浮云过目,多为梦幻虚影,非禅定智观。雾里看花,为心光不明,对教义法理难辨真伪,似懂非懂,无法准确权衡。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皆与未真修实证,便论禅言道有关。
‘众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是什么?处处受生者,名为众生;众生平等,为自性平等,慧命平等,皆可成佛。本自具足,为自性中功德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略讲有十;一是法界不同,形态各异,各依主宰;二是业习不同,因果感召,自入诸趣;三是因缘不同,恩怨相报,情仇相缠;四是功德不同,善恶有别,清升浊降;五是命运不同,福寿相差,趣味悬殊;六是受报不同,有智有愚,有礼有痴;七是心用不同,自然选择,适应规律;八是情感不同,文明道义,本质高低;九是观念不同,追求异曲,知识天壤;十是苦乐不同,环境条件,所依诸法。总之,根本由法则,差别在名相。
学佛人所处不同,所疑不同;所悟不同,所解不同;只能各依因缘善根,各自参学行受。2016/4
第九十问:“见闻二偈,欣赏佳句,却难入意境;即‘满意本来意已满,不敢自昧唤满意。’‘当月独照无非有,一把撒却绝古今。’故请指点一二。”能否共同品评一下意境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一见充满禅机的偈语,即知一定源于佛教故事。是什么样的佛教故事,你等可査找参学。就偈义本身而言,显有教化初学之义。虽在教化初学,却含无限禅机,将佛法义理隐于字句之间,将禅行见地隐于意境之后;既有创意,又有新义。创意可善巧表达知见,新义可引人生起好奇。在禅师创意中,有呵责义又在自谦,化人弃慢又不闻声;借景明心又破有相,比喻无常又立话题。在有学好奇中,既可生善心,又明择法眼;既寻善知识,又为明志向。可谓:耐人寻味意悠长,欣赏品评现神形;古今机锋谁家巧,各有千秋能变量。辞藻华美文飞扬,气质高端句内藏;别于风雅另开智,不同格调会法堂。
“满意本来意已满,不敢自昧唤满意。”诸有学人中,在诸有学处,当为有学时,大忌自意满;满意认同感,骄傲易招损,圣贤不敢昧,谦下多受益。在诸法修行中,骄慢为第一失智,是得少为足的表现,是愚痴自损的言行,是万事失败的开始,是一切胜行的隐患。其危害在于,用己知去推论一切未知事项,用书本知识去套用一切实践方法,用想当然去认知不断变化的事物,用世间常理去否定实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规律。其必然结果是,自找苦吃,自生事端,自我碰壁,自心烦恼。而谦下为第一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是接近明师善友的诚挚方法,是受教行持的具体展示,是成就道业的有效途径。其益处在于,可得众人自愿拥护赞叹,可调整身心适应不同环境,可及时补充精勤道业所需资粮,可防范心生放逸懈怠于未然。其必然结果是,易于成功,减少挫折,不损他人,利益自我。其实,证悟虚空三昧的修行人,知语业诸行幻化如虚空,不生憎爱,不留痕迹,不执诸有,不见垢染;心如静水,何有骄慢之说,自处谦下常态。
“当月独照无非有,一把撒却绝古今。”学佛人修行道业,是自己的生死大事,证悟境界唯心自明,行住坐卧时身心安稳,他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替代。清净明亮的月光,当空独照不留痕迹,可以比喻禅心,而又不是自心;只能为身见的存在之有,也寓为寂定心光清凉之境;可当无常之身撒手人寰时,却要谢绝古今如常的明月;此身所悟境界,也随之破灭而绝别古今;此身所证功德,也随心识而去又不碍古今。可在当下,修行人虽证悟如此境界,觉知生灭法无常,又可离生灭法有常;但心如死而身还活,尚须依法精进禅行,所学不知止足,直至成就慧德菩提;尚须持戒善行,广积无量福德,直至成就圆满菩提。这就是为师者的良苦用心,字字有义,句句含理;既引领弟子入门,又指导善行功程;既鼓励精进禅行,又加勉守持戒仪。
在末法时代状况下,一些众生耽染无穷,物欲横流,狂妄自大,惑乱心迷,造作恶业,业习加重,逆反正法,不顺佛教;如此不良习气也熏染了少数初学人,于诸事处理及言行交往中,特别要面子而不受呵责,自恃才高而不受教化,依背景大而不肯谦下,养尊处优而不愿苦行等,少有古门宗风,很难从善如流;故见闻如此义理后,应受古人启迪,行持亦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