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流通分
发布时间:2024-02-02 04:04:06作者:经藏网【要解】
(甲)三流通分。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
【略注】
蕅益大师将六方诸佛之证诚至经末,判为流通分,并将流通分开为「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劝行流通」三义,与正宗分之「劝信、劝愿、劝行」一一对应,共彰一经要旨:「信愿持名」。大师如此分判,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皆同一宗旨,语语皆善。
持名一法,全托佛愿,齐入报土。然因学此法者心性不一,或依自力求往,或仗他力念佛,故大师又将其分为「横、竖」二义。
若以自力求往者,以持名为断惑修证之方便。犹同「竖出」之道,故与一切法门「浑同」。依其断惑之深浅,而生相应之土。约其证则名横出,然约其断则仍同竖出。有如善导大师所言「定、散」二善之「要门」。
若仗他力念佛者,则不凭丝毫修证,但称名号,径登不退;凡夫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此是净土横中之横,易中之易;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故与一切法门「迥异」。此即善导大师所言别意之「弘愿」。
观此,知净土亦有「横、竖」二义。《要解》处处彰此二义,或与他法会通,言事理一心,及种种义理等,彰净土与一切法门「浑同」之处,摄他宗执理之人归于净土;或别彰净土「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之正义,显净土与一切法门「迥异」之别,导归真实一行。细加甄别,始能知净土深义。
一代时教,不出横、竖二途,此横、竖二义,最易混淆,宜当留心。凭自力为竖出,仗他力为横超。持名念佛,即仗他力之法。未舍自力我执者,则未免强挽他力为自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此即凡夫自生颠倒,如日下燃灯。印光大师对此辩之甚详,并指出吾人对净土之误解首即在此。其言: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故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评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印光大师又自设问答,彰净土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之义。
问:念佛法门,愚尚能修;律教禅宗,智犹难晓,何谓此法统彼诸法?
答: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
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若论力用,天地悬殊。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佛与众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胜劣迥异。
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
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了脱生死,所以尽此一身,便登不退。
学修净土,详明此「横、竖」二义,自不会以「圣道」论「净土」,以「自力」杂「他力」而混乱宗旨。自可舍圣入净、舍自归他矣。
贰~一、 普劝
参~一、 劝信流通
肆~一、 略引标题
伍~一、 东方
【要解】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
(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
(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
(丁)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
(戊)今初
【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
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不退一生等义皆摄第二义中;
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大有功于净土;
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
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伶俐者少,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略注】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广而言之,无量无边,略而论之,大师归结为五。此五不可思议,深显净土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之殊胜微妙。
一、不俟断惑,而横超三界。唯此一法,仗他力故,不凭丝毫修证,但称佛名,则径登不退。此总四十八愿所成,别第一、二、十八愿所成。
二、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既非渐证,何有四土差别耶)。一生彼国,皆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悉获诸佛无量功德,一切行愿自然成。非同其余法门,渐修渐证。此即横扫差别之相,总四十八愿所成,别十一、二十二愿所成。
三、但持名号,不须禅定观想等种种方便。唯以持名为第一方便,一切尽舍,但称佛名,即得往生。简易明了,千稳万当;遍透机宜,极畅佛怀。此特第十八愿所成。
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唯此一法,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一生成办,功不唐捐,乃即生了脱之径路。非同他法,须多劫多生之勤苦修行。此特第十八愿所成。
五、持「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名,即蒙诸佛护念,即同持一切佛名。故不须广念诸佛,不必杂修万行。但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同念一切诸佛。此特第十七愿所成。
此五不可思议,全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全是阿弥陀佛惠以众生之真实利益,故云「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此五不思议,蕅益大师最后直结归于第十八愿,言:行人十方众生信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称名乃至十念,自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亦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此五不可思议,即总摄一部《要解》大义,别显净宗心要。昙鸾大师于此义释之尤详,其《往生论注》引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愿,的证他力、他利之不可思议。显凡夫往生、成佛,速证菩提,皆是弥陀愿力成就。其文言: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他力」,勿自局分也。
缘佛愿力故,十念得生;缘佛愿力故,必至灭度;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故知:往生至成佛,莫不皆凭佛力也。此三愿是净宗纲要、核心,净宗「念佛成佛」之因果,全彰于此。四十八愿以此三愿为根本,为支柱。此三愿中,又以第十八愿为肝要。此是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怀,是十方众生往生之唯一依靠。诸愿虽佳,若不凭此愿往生,则一切皆虚;若得往生,则一切功德齐彰。所谓满足往生一愿,则无量诸愿悉皆满足也。诚知第十八愿乃本愿中王,是四十八愿之眼目、心要。善导大师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摄四十八愿入第十八愿,彰一一誓愿皆含「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大师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又言: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然上人亦言:
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故知,弥陀本愿,虽包罗法界,收摄在一名号。四十八愿虽广,其大义唯一,即「念佛往生」。
今《弥陀经》言「执持名号」,即显第十八愿义;
言「生彼国者,皆是阿毗跋致」,即显第十一愿义;
言「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显二十二愿义。一经圆摄三愿大义,念佛成佛之真宗于此圆彰,始知此经妙不可言。其余诸愿,亦无不圆摄其中。经中处处言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即圆显四十八愿之殊胜果报。而超世悲愿,又总摄于「执持名号」一行中;但称名号,则直入弥陀大愿海,径登不退,圆成佛道。
佛法流通,贵在自利利他,然身为凡夫,自利尚未成就,如何利他?所谓「自未得度,欲度人者,无有是处。」唯佛一人已圆满成就自利利他功德,能以此功德自信教人信,则自利利他益功德无不圆彰。是以净土一法,自始自终,唯以念佛为自利利他之本。以念佛而自求解脱,劝人念佛而助他人解脱。如此自行教人行,即是续佛慧命,即是成就佛种,即是常行大悲人,如《大悲经》言:
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
若能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要解】
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略注】
所谓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即指赞弥陀;释迦不可思议功德,亦指赞弥陀。
释迦诸佛,皆归命弥陀,以阿弥为自,念佛而成佛。又披弘誓铠,光中化出,摄一切众生同入弥陀愿海,此即释迦诸佛自行化他之不可思议功德。此义经中言之甚多,今引一二,以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大经》言: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万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般舟三昧经》言:
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
《楞伽经》言:
十方诸剎土,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月灯三昧经》言:
十方三世佛,现在过未来,
皆以念佛因,得成无上觉。
诸佛尚以阿弥为自,自余众生宁不归此!当舍自归他,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则三界系业,毕竟不牵,轮回苦海,从此永绝。
【要解】
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伍~二、 南方
【要解】
(戊)二南方
【经文】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伍~三、 西方
【要解】
(戊)三西方
【经文】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伍~四、 北方
【要解】
(戊)四北方
【经文】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伍~五、下方
【要解】
(戊)五下方
【经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
达磨:此云法。
伍~六、 上方
【要解】
(戊)六上方
【经文】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花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花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略注】
以上总标六方诸佛之证诚,以劝信。良以于佛所说有信、有不信者,故诸佛证诚也。若于念佛往生法敬信无疑者,何用证诚!今诸佛证诚,偏为疑惑不信者也。疑惑之相,其类非一,外道之辈,于佛教法,都不信之,况于念佛往生法乎?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况念佛往生之法乎?又虽学大乘有信者,而于五逆、十恶、破戒者之往生,或亦不信。又疑设虽善人,如何具缚凡夫,仅以一日七日、一念十念之力,直离三界秽恶,入净土不退境?言凡夫往生者,或是诱引之言乎?或是别时意趣乎?今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有此证诚也。又五逆十恶罪人,疑谓:我是十恶五逆罪人,业障深重,设修念佛,如何得生极乐?如是自疑,不信往生,是故有此证诚也。又疑谓:往生极乐者,当修种种胜行,何由称名一行而得往生,如是疑故用此证诚也。
经义甚明,故蕅益大师未一一解释。善导大师则对此有详尽阐释,彰诸佛同体大悲、劝信求往之深意。其《观经疏》言:
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又,《观念法门》释证诚义言: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日,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善导大师并述偈言: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来证不虚,
三业专心无杂乱,百宝莲化应时现。
又言:
旷劫以来沉苦海,西方要法未曾闻,
虽得人身多有障,不受佛化反生疑,
六方如来慈悲极,同心同劝往西方。
法照禅师亦彰此义言: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如来共传证。
一代时教,唯《弥陀经》是一佛所说、诸佛齐证之经。如此稀有盛事,唯为一大事因缘,令一切众生,信佛本愿,专称佛名,共入弥陀愿海,得究竟安乐。诸佛齐现,唯为此事。此经看似简短,实为最胜妙典。言约义丰,言浅利深。弥陀本愿,诸佛心要,全摄于此,故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释迦诸佛,交相赞叹净土一法,此亦全仗弥陀本愿力。其「诸佛咨嗟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仰承弥陀威神加持,是以「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十方诸佛,共赞弥陀,指归西方,深显大悲等同,唯一正意:彰弥陀本愿,劝称名往生。诚知:
三世诸如来,出世正本意,
唯说阿弥陀,不可思议愿。
又,第十七愿所言诸佛「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此经六方诸佛证诚护念称名之人。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念彼佛名。如经言「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此三义于《弥陀经》中可谓圆彰无遗。
【要解】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妙答。假使赞阿 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略注】
或言:净土无量,自可随取一土,何必执于西方。大师不废口舌,巧破此执,可谓善说法要也。若思十方诸佛皆共证诚此事,其不可思议处自非吾人智所能知。若权以理论之,则因西方净土,超胜独妙,善恶皆往,五乘齐入故。称名即蒙摄取,乘愿直入报土,利益甚深。是以「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故知:偏赞西方,非无因缘。如古德所言:「十方诸佛赞西方,不是无端出广长。」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言: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
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乃至穷村僻壤,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
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诸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
古大德对偏赞西方,亦多有阐释,互相对参,可详明净土特别大义。虽言说不一,大要无二,皆显弥陀愿力不可思议,并与娑婆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净土十疑论》言:
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经》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佛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众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莲池《疏钞》言:
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诸佛,还国尤在食时,是生西方以后事。《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
又,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道绰禅师言:
然二佛神力,亦应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
善导大师言: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亦非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应知。
【要解】
问:何不遍缘法界细研下答亦非善问?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愿胜。种种教启标心,能「令」欢喜信入欢喜,能「令」触动宿种生善,能「令」魔障难遮破恶,能「令」体性开发入理。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世界,沁入于苦海为人对治,慈契于寂光第一 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本不出法界外,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何以加于法界。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解千余年之惑。
【略注】
释迦如来说法虽多,然能否得度,端在有缘与否。八万四千法门,自有其摄化之机,其缘各有难易浅深。唯净土一门,其缘甚深,凡有遇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故净土一法,偏缘极乐,不缘法界之理。虽偏而常圆,以极乐即法界故。如大师所言: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观此,知极乐世界、万德洪名,即法界体。求生极乐,称佛名号,正是遍缘法界。大师《灵峰宗论》于此言之甚明:
阿弥陀佛,以法界藏身,示居西方乐土。只此微尘乐土,含摄华藏无边剎海,不可思议。所谓权实不二法门,遍入众生心想,不堕一切众生情计者也。
其偈言:
弥陀即是毗卢师,极乐即是华藏界,八万四千相好中,一一具足剎尘相。
西方一一微尘中,具足世界差别种,是故普贤大愿王,究竟导归安养土。
同居净故四俱净,横超自在甚稀有,若人深信净土门,始是深信法界理。
若人已悟法界理,方肯炽然求往生,法界非往非不往,顺悉檀故名为往。
法界非生非不生,顺悉檀故名为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圆顿了义无伦匹。
极乐虽即法界,然净土不言其理,唯论其事,言「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令一切众生依相专志,欣求极乐,专称佛名,即事显理。此有三义:
一、令初机易标心故。大师此言,显净土一法,正为普应下凡众生,令一切多障凡夫,依易行道,入法界理。
二、阿弥本愿胜故。法界之理虽圆,而众生入此无门;净土别仗弥陀超世悲愿摄入法界;生彼国土,即与十方诸佛国土遍融无碍。故「生一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国土。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
三、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阿弥陀佛发超世悲愿,正为娑婆苦恼众生;众生称念,即摄取不舍,故与此土偏有因缘。如大师言:「净土法门,原为众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无有休息。故藉弥陀胜愿,为增上缘。」
净土有此三益,是故释迦种种教启,处处指归,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入,专称佛名。虽有三益,其根本则在「弥陀本愿胜故」。如善导大师所言: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
所谓「种种教启」者:略言,即指净土三经,释迦诸佛于此三经中,宣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信求往。广言,则一代时教,皆为成就此事。良由众生烦恼障眼,体性难明。大悲哀悯,故种种开示 启迪,触动宿有善根,令欢喜信入,令体性开发。
《要解》处处言「能令…」,于此等「令」字,当细加着眼。此即佛力彰显处,即是「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处,即是「惠以真实之利」处。如天亲菩萨言:「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细细品味之,自能感受到佛力威德,感受到光明摄取。于决定往生之事,自然深信不疑。
弥陀悲心,诸佛广赞,沁入苦恼众生之心海,令闻者欢喜信入,念佛往生,得究竟解脱。然《华严合论》等,视西方为权,华藏为实;西方为小,华藏为大。视净土为方便之法,非究竟之道。故蕅益大师特破其非,彰净土绝待圆融之旨,显弥陀本愿之殊胜。法门易行疾致故,潜通佛智故,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此别求华藏。学净土者,不可执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言。当舍玄妙之理,而安心念佛。旁参印光大师对华严与净土力用的比较,自知一代时教,无如净土。自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其言:
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普被三根,等摄凡圣。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即生了办。具烦惑者,亦预圣流。犹大海之普纳百川,若太虚之遍含万象。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以了生死,出五浊以超三界乎?
良以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尚烦惑断而未净,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
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修习?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欲张大乘之虚名,亲造谤法之极祸。若斯人者,一气不来,平常所希冀华藏世界之不思议境界,均变作阿鼻地狱之苦境,饱受经历,以偿还彼违经说法,自误误人之过。待其业报将满,当可省悟,随即发心念佛,随即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苦哉!幸哉!愿学大乘者,同赴华藏海会之班,则其自利利人也大矣。
肆~二、 征释经题
【要解】
(丁)二征释经题
【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称赞功德之名上来已详言矣﹞?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要解】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略注】
此经原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特释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凡闻此经及闻弥陀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源信大师《阿弥陀经略记》总结闻名之利益言:
闻佛名、经名者,有三种益:
一是现生为诸佛所护念。
二是现生得不退转。
三是来生得大菩提。
此三益,亦可合为「现当二益」。即现生蒙护念、住不退转;临终蒙接引,往生极乐,证大涅槃。净土一法,能得「现当二益」,即因弥陀摄取、诸佛护念故。所谓「护念」者:即佛力摄取保护,令闻名念佛者,不受魔难,自在往生,证大菩提。
元照法师释「护念」言:
「护」者覆护,不使魔绕;「念」者记念,不令退失。《势至章》云:「十方如来,悯念众生,如母忆子。」《大论》云:「譬如鱼母,若不念子,子即坏烂」等。
莲池大师释「护念」言:
「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稳,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摄。」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善导大师对「护念」之义,阐释犹多。其《观念法门》言:
云何名「护念」?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
如《观经》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第九真身观说云:弥陀佛金色身毫相光相,遍照十方众生身,毛孔光亦遍照众生,圆光亦遍照众生,八万四千相好等光,亦遍照众生。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观经疏》亦言: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净土一法,不可思议,即在现生住不退转,决定往生。虽为凡夫,蒙佛护念,自然住不退位。此非圣道所言之「三不退」,别指「心不退」,如善导大师言:「蒙光触者心不退。」亦含信不退、行不退义,即信「称名必生」而尽形称名。
莲池大师言:
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
凡夫登不退,乃通途法门所无。圣道行者,万劫修功,方证不退。净土一门,无劳修证,闻名受持,即得不退。力用悬殊,一目了知。《大经》言:「由于此法未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知自修之难,此皆由无他力摄受护念故。
【要解】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略注】
前彰闻经、闻名蒙护念,今彰但闻佛名亦蒙护念。显净土闻名即得利益,不论闻经与否。能闻名受持者,即是受持经义;以经中唯说持名故。
蕅益大师于此将弥陀救度悲心,彻彰无遗。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但闻佛名,即成缘种。相续称念者,现身不退,必得往生;偶闻佛名者,亦蒙摄受,毕竟不退。盖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一闻佛名,即护念摄取。
大师将「护念」分为「自力、他力」二途,显「圣道」与「净土」之别。
若依「自力」,至一心不乱,方为闻名,方为诸佛护念。此即「局义」,偏在诸佛护念之益。
若凭「他力」,则但闻佛名,即蒙护念。此即「通义」,全赖弥陀别愿摄取之益。弥陀悲心,无以复加,如《观经》言: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之悲心于《大经》同本异译中彰之更显,其文言诸多修学者:「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尤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戒作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
观此即知,往生不凭我心,唯凭佛力,唯凭名号功德。以凡夫之心,总皆虚假不实故。善恶相杂,信疑不定,非出离之道。唯弥陀名号,真实不虚,是正定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虽心中疑惑,但能「续念不绝」,亦得如愿。故修学净土,智慧门任他,慈悲门自领。不论心之净秽、善恶、信疑,但相续称念,即可高登极乐,成就佛道。不可以自身之修为心行而作往生之标准,不可以称名之多少浅深而论功德之大小。但各尽己力,尽一形称名则足。昔蕅益大师有一法友,毕生日念佛万声,并欲以此化他。大师见其行化未普,故言:
万声局难取必,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宝王三昧》谓一念得生,不欺我也,余嘉其说。即此是往生公据,佛祖阶梯。弁语以劝登斯籍者,便作标名莲蕊想;不必别求圆顿,一念已超佛地矣!
观此,则一切我知我见,皆当抛舍,唯一向念佛。以一切皆虚,唯佛是真。但随缘尽心称念,无论多少,总以不间断为则。此即是往生公据,即是念佛一行三昧(善导大师谓之「口称三昧」),决定横超。
大师前言「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观今释,可更明了,往生全凭名号功德。信愿即感通佛心,蒙佛摄受也;称名则是信愿之全显,直入愿海,径登不退。颠倒凡夫欲入信愿之门,唯有常称佛名,如是则自然潜通佛心,蒙光摄取。
参~二、劝愿流通
【要解】
(丙)二劝愿流通
【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要解】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此皆净宗指诀,世人多梦梦不了,所以虽修无功。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
一约「一期」名「今」有此义,方使一生要期非谬,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二约「剎那」名「今」有此义,方能深入一行三昧,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此即理之事非徒论理。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略注】
前彰「现生不退」之益,今言「有愿必生」之益。具此大益,故劝愿求往。
愿是信之左券,行之枢要。信有愿,则信不虚;行有愿,则行有归。故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此愿既通入弥陀誓愿,亦冥合四弘誓愿,故有愿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弥陀已成佛十劫,故「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摄取不舍之誓言,即彰于此。有愿必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莲池大师亦彰此义,言:
众生信乐,随愿往生。已愿今愿当愿,过现未三时也。
举「三时」者,明「有愿者,无一不生」也。
大悲不舍,愿生即生。一代时教,无如是之捷径,无如是之方便。是故释迦诸佛于此经中频频发遣吾人当归净土,此即慈悲护念处。良以佛见众生不入此门,必堕三涂苦海,永难出离,得失非细。故慈悲护念,劝称名求往。「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佛若不念众生,善根亦坏。」所以当来之世,经道灭尽,佛以慈愍,特留此经,更住百岁。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仍留阿弥陀佛名号,救苦众生。佛之至极大悲,于此可明矣。
观大师「今愿今生」之释,知往生有「临终往生」与「当下往生」二义:
若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决定往生,此就「一期、一形」而言。
若就心念而言,则念念与佛相应,念念蒙光摄取,故念念即生,如善导大师言:「回心念念生安乐。」妙因妙果,不隔时日;现今称名,金台影现,莲花已生,即已是极乐之圣众,便非娑婆世界之人也。诚乃「净土迢迢不涉程,阎浮礼诵已功成。」此即净土「平生业成,往生决定」之事。极简极易,至顿至圆。唯有大智,方能于此谛信无疑;亦唯有老实念佛者,暗合道妙,念念得此殊胜利益。
此二义,一就外在身相而言临终往生,一就内在安心而言当下往生,总显念佛必得往生。知其内在深义者,自然万虑咸休,安心称名。若未知此,但能相续称名,暗合道妙,亦定生净土。故修学净土,当作得生想,不必担忧往生一大事,唯一向念佛,正念直来。自蒙弥陀护佑,不堕水火二河之中。
弥陀本愿,遇无空过;但称佛名,即绝轮回。诚如古德言:
自闻超世悲愿后,吾岂生死凡夫哉?
有漏秽身虽不变,此心悠游彼净土。
闻其名号,当下信受称名,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即决定往生。或有疑此者,今引诸祖之释以为的证,使念佛者信知虽身居娑婆,心已属乐邦,已是净土之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言:
譬如壮士,屈伸臂倾,即得往生。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于慈亲。于先劫中已立大誓:无苦不忍,无行不臻,无愿不立,无法不说。为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时,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历十劫。念念不舍,甚于剖心。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遍历三道,地狱猛火,不辞劳倦。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恋母,正慰所怀,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
《念佛镜》言:
念佛喻如孩子哭声,父母闻之,急来相救。饥即与食,寒即与衣,热即与凉。是父母力,非是子能。念佛之人,亦复如是。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寻声即救。所有罪业佛与灭却,所有病患佛与差却,所有诸障佛与拂却,犹如父母养子相似。故《法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我即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莲池大师言:
举念欲生,便登彼国。
彻悟禅师言:
念佛时,即见佛时,即成佛时;
求生时,即往生时,即度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龙树菩萨言:
应念即现身,即时入必定。
善导大师言: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又言:
众生急念应时来,寻声救苦剎那间。
又言:
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是知:念佛即得往生,不隔时日,即因即果。弥陀慈父,伫立空中,常垂宝手,寻声救苦,应声即到,何待临终方摄取也?
生命在呼吸间,念念是临终时。如善导大师言:「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又言:「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是故,念佛之人,勿待临终,唯恒常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是则自然入弥陀摄取光中,即已是极乐之圣众。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净土,已是极乐之嘉宾。声声皆在摄取中,念念皆是救度时。自然之所牵,往生安乐国。
参~三、劝行流通
肆~一、 诸佛转赞
【要解】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
(丁)今初。
【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此句重在持名故是劝行﹞。
【要解】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略注】
蕅益大师于此彻彰净土心要:「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此即大师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诠释。弥陀大悲,诸佛本怀,全显于此。净土宗旨,于此得以大彰。持名妙行「不涉施为」之旨,坦露无遗。不可思,不可议,唯有信此行此。执自力修为者,当于此深深着眼,始不辜负大师之剖心沥血!
此一段文,是一部《要解》归宗结顶之笔,亦为净业行人安心之处。千言万语,尽归于此。如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能了此,自可明了《要解》宗旨,自不会被事理一心所迷、被别解别行所惑,而安心于称名一行中。
大师为彰持名之殊胜,一一比较,显圣道种种顿渐、权实法门,及净土观像、观想等之要门,皆不如持名一法。以其余一切法门,皆涉修证,唯此一法,不凭修证故,并是多障凡夫唯一解脱之道。如印光大师言:
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学净土者,当善知诸佛施化之难易,善知应机之方便,始能具择法眼,善择法要。《灵峰宗论》释种种「方便」言:
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
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
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蜜、四摄、四辩、八万四千三昧、总持等是也。
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阿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信宏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妙法也。
观此,知种种方便中,唯念佛一法为不思议胜异方便,具点铁成金之奇效,非诸余方便所能及。观善导大师对一代时教之总结,则此义弥显。其言: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此偈言尽佛法心髓,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始知一代时教,无如念佛。诚如古德言:「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圣道一门,逗机施教,循循善诱,藉权入实。净土一法,无有枝叶,唯一真实。但以持名一行,统摄群机,共入弥陀本愿海。善恶等摄,五乘齐入。泯灭根机差别,唯显弥陀本愿。此乃弥陀所选定之要法,但随自意而说。不同他宗,随机施教,次第接引。如莲池大师言:
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亦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
释迦一生说法虽多,唯说此法为难中之难。以此一法超越常理,人难信故。如莲池大师言:「唯于恶世,宣说此经,最为难事:人不信故;生怨嫉故;招骂詈故;加杖木故;若无大愿,生退曲故。」
此法说之甚难,而能信受亦为难中之难。《大经》言: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
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善导大师言:
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
遇闻稀有法,斯复最为难。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要解】
「劫浊」者:浊法聚会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突围而出,必不能度。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意见不容,必不能度。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无取无舍,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取舍炽然,必不能度。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应量而饱,必不能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净宗千古之蕴一旦发尽希有哉。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略注】
蕅益大师于此正反对比,极显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就反言:则五浊凡夫,舍持名一行,必不能度。就正言:则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即转娑婆劫浊为「清净海会」,转凡夫之种种邪知邪见为「无量光」,转无始业力烦恼为「常寂光」,转假合之业报身为「莲花化生」,转短浊之生命成「无量寿」。五浊一时圆转,功德一声圆具。名号功德,全彰无遗。《大经》所言「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全彰于此。种种事理一心,无量戒定慧学,何能比此力用!诚知,持名一法,是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圆顿中之最极圆顿。故大师赞此法:「痛快直接,广大圆融,至顿至易,无机不摄,无罪不灭。」
净土一法,名号独达,为彰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令时人彻底承当,宝此一行,古大德各有发挥,横说竖说,可谓不遗余力。
莲池大师言: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省庵大师言:
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
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
一句弥陀,是照黑暗之明灯。
一句弥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
彻悟禅师言:
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
一句弥陀,名异方便,普摄群机,旁通一线。
一句弥陀,灭除定业,赫日轻霜,洪炉片雪。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一句弥陀,证三不退,只此一生,便补佛位。
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一句弥陀,空诸恶趣,万德洪名,哪容思议?
一句阿弥陀佛:
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
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
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用钦法师言:
今若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元照律师言: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一声称念,圆转五浊,横超九界。超情离见,微妙难思。此乃诸佛所行境界,全体是佛力,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圆知此义,非等觉以下之九界众生自力所能知。如《大经》所言: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彻悟禅师言:
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
持名一法全体是佛境界,非可以智解识分所能妄测,唯有遵信而已。不可思议处,自无吾人开口之份,唯有任声称念。常称佛名,则莲花步步生,极乐声声显。时时入莲池海会,念念是莲花化生。
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一代时教,可谓唯一佛名;诸佛所得所证,亦唯一佛名。可知一切法门,六字全收;一代时教,唯说念佛。种种方便,只为导归称名一行,诚如善导大师所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要解】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
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略注】
大师言:「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彰净土一法,以凡夫为正机。大悲本愿,于此坦露无遗。
若详究「五浊恶人」之义,有广狭之别:
就广义而言:五浊众生皆为恶人,其言「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即彰九界有情同为五浊之恶人,同为弥陀救度的对象。此是绝对的善恶观,唯以无上正等正觉之佛为善,余者皆恶。
就狭义而言:则「五浊恶人」别指五浊恶世之造罪凡夫,如「五决定」文所言:「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此即是造罪凡夫之彰显。
观此二义,知「五浊恶人」,虽义通九界,实别指造罪凡夫,以但能摄凡,自彰通摄九界之大悲本愿。故知,二义实一义,广略互通故。《要解》为令初机浅识,信愿易入。正显弥陀本愿,特为凡夫也。良以极重恶人,以重业故,被十方诸佛之所放舍,被他方佛土之所摒弃,别无出离之缘。故蒙弥陀大悲不舍,发超世悲愿,极力救拔。五劫思维,兆载苦修,即为成就造罪众生之往生。释迦诸佛,禀此大悲,特为五浊恶世极苦众生,说此易行横超难思议法,令浊恶凡夫,依此径登不退。
持名一法虽三根普摄,然《要解》处处彰净土一法,本为凡夫,尤为五浊恶人之义。大师唯恐闻者惊疑,故于前文中,处处言凡夫得生,今一语道破凡夫即五浊恶人,彰净土之奇勋。如此剖心沥血、吐肝吐胆,只为大悲所摧,不忍众生苦。自古及今,深通净宗者,皆彰此义。然力倡「净土一法,本为凡夫」者,首在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判此经所言「善男子、善女人」为「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并言:
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引用十处经文,证显「本为凡夫」义。并释三辈九品皆为凡夫:
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古来多有视三辈九品行者为大小圣人,凡夫绝分。善导大师引诸经论,一一辨析,显「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不干大小圣也。」言: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弥陀大悲,虽平等普度,然偏于苦者,超发弘誓愿,以恶业凡夫为本,特为无力解脱者开此大权巧、异方便。经论处处彰此大义:
《大经》言: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
《庄严经》言:
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慈愍三藏法师言:
借问何缘得生彼?报道念佛自成功。
借问今生多罪障,如何净土肯相容?
报道称名罪消灭,喻若明灯入暗中。
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暗中明?
报道除疑多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
法照禅师言: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故释迦如来于《观经》下辈文中,特为造罪、破戒及五逆十恶之极重恶人,大开持名一行,以最胜之法,摄最下之机;以最下之机,显最胜之法。见闻此者,自可倍生信心,踊跃称名。此即释迦如来,说法至极善巧。善导大师言: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净土一法,曲被中下,正显法之绝妙殊胜,亦如起死回生之良药,堪称神方。此即举下摄上,举恶摄善,举凡摄圣,彰弥陀大悲,普覆无遗。如莲池大师所言:
持名一法,名最胜方便:以能度凡夫故;岂独凡夫,亦度二乘圣人故;岂独二乘,亦度菩萨故;岂独人中,亦普度一切众生故;岂独平处度生,偏度障难故。
阿弥陀佛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普救一切,一人不舍。纵虽恶人,亦视之如子,爱尤有加;是故特垂宝手,摄归净土。如涅槃经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重。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重」也。
末法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纵发清心,犹如画水。若不念佛,必堕无间。《悲华经》言如是众生「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
五浊恶人,诸佛不摄;唯阿弥陀佛,藏垢纳污,悲愍救度。隋唐之际,摄论宗徒等,不明此义,以自力行论他力法,言浊恶之人,有愿无行,不能往生,但种远因而已﹝别时意趣﹞,大障往生之道。善导大师力辨其非,判念佛之人,愿行具足,必得往生。又自设问答,力排众难,以摄护行者信心。其《观经疏》言:
问: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善导大师纯以佛言而为准绳,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并言唯佛所说为了义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义教,若菩萨等说有违佛言,皆不可依行。故大师言: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又言:
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大师如此苦口婆心,声悲泪下,令生决定信向,透彻骨髓。吾人闻此,岂不感恩顶戴,信受奉行?
吾辈凡夫,生处末世,虽有心修行,然无力解脱,内忧外扰,三业不净,行为多乖。若不仰蒙弥陀大悲救拔,何有出离之日?今幸遇本愿,知大悲偏于苦者,自可安心称名。不因业力之深重而悲叹,唯感弥陀之救度而庆喜。亦不因有药而好毒,唯思自身无始以来,恶业缠身,无力解脱。今信知出离之道,唯在念佛。如是自生惭愧心,生感恩心,生欢喜心,而一向念佛。
肆~二、 教主结叹
【要解】
(丁)二教主结叹。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略注】
一部经典,内容纵多,然其指归,则多显于付嘱文中。净土虽有三经,若观其宗旨及付嘱文,则知三经大义无二,唯说念佛。
《大经》付嘱文言: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观经》付嘱文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经不说余行,唯说称名,意义甚明。所嘱者,即「执持名号」: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经所嘱,皆持名一法。一切众生,皆所嘱之列。上而文殊、弥勒,下至五逆、十恶,皆蒙付嘱:「汝好持是语!」若能一向专念,则近承释尊付嘱,远顺弥陀本愿,是真佛子!《大经》诫言:
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备众厄苦。
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习,随顺我教。
释迦殷切付嘱,并以慈悲哀愍,特留此法;六方诸佛亦证赞、流通此法。故知:非但三经付嘱此法,乃至一代时教,所付嘱流通者,亦唯一句佛名也。然因此法行极简易,利极殊胜,又以五浊恶人为正机,是故信之者鲜,疑之者多。所谓「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也。或有甚者,因疑而生谤,自障障他,为害非浅。「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谓正为遮此而言。古德言:「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然因其难信故,是以自古及今,信、疑、赞、谤,莫不有之。于正法之际,尚叹为难信之法,况今末法浊世耶?故释迦于《大经》中殷切告言:「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吾等久处轮回,未得解脱,皆由不信不行此法故。不是生疑,即是起谤。今幸闻要法,何可再度错过,当慎思善导大师之诫言: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法既难知难信,疑谤难免,弥陀大悲,亦不舍弃,只待回心。诸佛大悲于苦者,故出广长舌,赞此一法,摄疑谤者,归此一行。蕅益大师注此《要解》,亦不离此。如「跋文」所言:「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
【经文】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要解】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然吾人处劫浊中此五段应与五必不能度之训合观,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难当知甚难之旨,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从未经道破确然!确然,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功在万世。
【略注】
「持名一行,不涉施为。」此是大师对「一声称念,圆转五浊」之总结,彰持名一法,全托佛力,不凭丝毫修证。总之,不用我心,但称佛名,即得圆转五浊。此即他力自然无为之道,不凭自己虚假造作之行。法然上人言念佛以无义为义、无样为样,可谓言尽其奥妙。诚知,念佛一法,绝思绝议,唯信乃入,称名即可。释迦见此、行此、说此,吾人自当仰信佛言,信之、行之。
为显他力之易,大师并彰自力修行之难,劝归净土,专持名号。其苦口婆心,沁入骨髓,无以复加。
吾人身处末法,善根薄少,知识难遇。虽闻佛法,却不明其理,不得其要。是以真假难辨,是非不明。虽起心修行,多为虚假不实之善,贪瞋杂毒之行,是故业障难消,真心难显。处此五浊恶世,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为贪欲所害,恶业所侵;决定安于烦恼臭秽而不能洞彻觉悟,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最后决定被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再度轮回去也。此即「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故。能深警于此,方能体悟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舍称名一行,别无出离之缘。机之深信自然彻入骨髓,法之光明亦自然朗照内心,疑心自消,偷心自尽。决定不舍念佛一行而希求他法。自然安心本愿,守志如一,不二用心。唯于一句佛名,彻底靠倒。如经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此即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亦所谓「老实念佛」也。
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故难修难证;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故易行易往。好自力者,当于此怵然惊、翻然悟。若于五浊恶世,舍持名一行,妄行染指他法,欲即生了脱,多是自欺,非愚即狂。如印光大师言: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修学佛法,若不知他法之难,净土之易,则偷心难死,这山望那山,总盼别有妙法可疾速成就。然蕅益大师言:「末世众生,舍净土一门,而求解脱生死,不可得矣!」印光大师亦言:「末世众生,舍此一法,欲出生死,万无一得。」此皆醒世良言,顶门重锤。
此五决定,于今末法,时时可见;然无智凡夫,虽堕五浊中,犹不自觉。稍有所知,即以上根自负,不屑持名一行。古德言「十人九错路」,乃至「十一个错在」,皆是对此五决定的真实写照。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令人解脱。然何法适合自己、能保证即生成就,则需谨慎选择。否则未免望洋兴叹,无所适从。或则力不从心,身不由己。纵然勉力为之,也难以理清心中的乱麻。不学佛不知道心中有多少烦恼,一旦深入佛法之后,才知道自己罪业是多 么深重,若此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即使时时警醒自己,然一念无明起,百万障门开。多少功德,一念即毁。无论外在如何贤善,内心总难脱离虚假杂毒之心。这就是生死凡夫的本性,这就是自力难以达成解脱的原因。能真实反省,即知自己是善是恶,有力无力。释迦本师早知末法众生之根性,故于八万四千法门外,特开唯一能令凡夫解脱之横超法门。不过我们对此一法误解得太深太久了,以至于无始以来,虽遇佛法,亦多当面错过此一「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之无上甚深微妙法。今得重逢,岂得再度空过!
此段文义与善导大师所言机法深信同一意趣,而于机之深信,尤剖析入微,可谓是生死凡夫之最好注释。常思于此,自可死尽企盼之心,宝此念佛一行。
时节愈下,根机愈劣,难行道自然隐而难彰,《大经》「五恶、五痛、五烧」文即深显此义。能将经文与现实映照,自会对此减劫中人心日堕深有感触。如是芸芸苦恼众生,被五浊所困,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不别仗弥陀大愿,何能即生了脱?能如是反省,尤感机法深信幽远深长的意义。诚是生死苦海之宝筏,往生净土之指南。利益无穷,功勋罔测。万代之下,犹能 启迪人的灵知,感发人之信心。真为生死者,当纳于心腑,视为龟镜。
今引一例,以显五浊恶世,应机妙法,唯在念佛。
昔法照禅师登清凉山,蒙善财、难陀指引,入竹林寺,见文殊普贤各据狮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有菩萨万余,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法照禅师至二圣前顶礼问言:
末法众生,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文殊答言:
汝今念佛,今正是时。
法照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答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时,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法照禅师顶,为之记别:
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要解】
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略注】
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但称佛名,径登不退。因其易行横超,一声圆转五浊,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迥异常伦,超越诸法,是故难信。释迦本师极口道破其难信之极,在于破诸疑网,令生正信;又不得因闻他人起谤而自生退怯。
诸祖于难信之状,多有所言。今略引之,以明净土一法之不可思议,使见闻者,于此难信之法,深信不疑;勿以智不能到而妄生疑虑、异见。
蕅益大师言:
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凡夫而阶不退,未断惑而得横超。又复三根普被,四土横该。是名不可思议功德,世间难信之法也!
《圆中钞》言:
夫念佛三昧,不拣贤愚,不择贵贱,不论久近,不分善恶,唯取决定信心,临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此乃大乘中之大乘,了义中之了义也。
莲池大师言:
言「难信」者,略举有十:
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
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
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剎,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
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
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
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
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
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
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
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
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
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万代众生,当谛信而勿疑。
印光大师言: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法门。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
一代时教,唯此一法,易行而难信。其「难」就「法」言,显「法」之易行功高,非九界自力所能知,故「难」信,非指「信」有何难。若不执己见,闻即信受,则弹指圆成,何难之有?言其「难」者,略有三义:一则赞叹法之深妙,二则别显易行易往之法益,三则规劝闻者当信受奉行,勿自局己见,勿自生疑惑。如莲池大师言:「举难显易,正示极乐决宜求也。」
为绝凡夫疑情,《大经》以「信、疑」之「得、失」导吾人当深信勿疑。其言明信佛智者,莲花化生;疑惑佛智者,边地胎生。有此得失,故上至弥勒菩萨,亦不敢有疑。我等凡夫,更当仰信佛言,岂得妄生疑惑!为防别解别行之难,除私心我见之偏,当常闻佛言,以佛知见为知见。如《大经》言:
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剎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偈言: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贰~二、 结劝
【要解】
(乙)二结劝
【经文】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要解】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
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略注】
经文首标「如是我闻」,最后言「欢喜信受」,一经大义即摄于此八字中。简言之,「如是我闻」:即闻知称佛名号,决定往生。「欢喜信受」:即庆喜得度,无疑无虑而一向称名。如经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能如是我闻、欢喜信受,既是释迦无问自说之益,亦是弥陀慈悲摄受之功。其愿言: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不取正觉。
藉此愿力加被,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知「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无不顿绝疑心,欢喜信受,欲生彼国。所谓「慈光遐被施安乐,光所至处得法喜」也。如《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言:
以佛为师,亲近慈容。闻第一义,顿超三界,即证无生;十地高超,二觉圆满。况能于念念中供养十方三宝,成就一切法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乃至入于三途六道,舒光破暗,救苦众生。或复尘剎分身,随机化导,应病与药,如佛弘慈。于念念中,圆满普贤所有行愿,具文殊智,有大势力,如观世音,同证菩提,同佛所住。则一切众生,性虽昏昧,得闻此法,谁不欢喜,而生信乐!
莲池大师《疏钞》言:
欢喜者:庆所闻故。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今知持名往生,可谓沉屙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乡,乍闻家信。欣幸不胜,故云「庆」也。
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
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净。遇如是人,宁不欢喜?
持名往生,即证三昧,是圆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闻如是法,宁不欢喜?
持名往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则果清净。证如是果,宁不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