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证法师:佛法初识(四)
发布时间:2024-02-18 04:05:34作者:经藏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这里开始讲五蕴与空的关系,讲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的道理。先讲色蕴与空的关系。“空”是和“有”相对的概念。对于佛法所说的空和有,很多人都误解了。
有:就是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然而这个有,只是假有,只是因缘所生、刹那变化、最终消失的假相。就是说,这些“有”,只是虚幻的有,并不是真实的有,所以也叫“假有”。
空: 佛法上所说的空,有两种。一种指空相,一种指空性。
空相是说,万事万物但有其相而无实质,只是过眼烟云,只是梦幻泡影。
空性是说,能产生、住持空相的根源,祂虽然也无形无相,但却真实存在,永不磨灭。这个永存而又有无穷妙用的空性,才是真实有。空性其实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是第八识的异名之一。
为了区别空相的假有,真实的有就叫妙有。祂一直和我们、和万物共存,可我们的六根却触不到祂,六识也不了解祂,因为祂不是六尘。只能通过大乘般若法的实践去体证祂,并悟后在生活中随时检验祂,逐渐了解、通达祂的功能及祂与其所生万法的互动关系。
在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再用般若慧观察万法,了知万法其实都是第八识所含功能的体现,虽然万法无常幻灭,并非断尽永灭,因缘和合时,就又产生了。在这个意义上,万法也是妙有。
色不异空:是说色蕴既然由空性所生,那么,色蕴的本质就与空性无别,如金器与金无别,波浪与水无别。
空不异色:是说空性既然能生色蕴,色蕴必然体现空性的存在,离了色蕴也就无所谓空性,那么,空性就与色蕴无别,如金子与金子所成的耳环、项链无别,如水与水蒸汽、冰无别。
色即是空:色不能离空而独存,空也不是灭色而归空,色蕴存在的当下,本质就是空性,如器就是金,波就是水。
空即是色:也不能离色觅空,空性生出万物,住持万物,空性在当下,就是万物。正如金就是器,水就是波。离金无器,离水无波。
这四句是说,我们的色身就是空性如来藏,因为色身是如来藏制造出来的,而且由如来藏执持,所以色身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既然色身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就可以说,色身就是空性如来藏。
但这里要注意,这是从理上来说的,如果从事上来说,色身可以死亡,而空性如来藏永不断灭,所以也不能说,色身就完全等同于空性如来藏。真正的中道观,色身与如来藏的关系,应该是不一不异。所以《心经》前面说“照见五蕴皆空”,这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学习经典,一定要注意前后连贯,不可断章取义。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是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与空性——第八识如来藏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通通不异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为受蕴被如来藏所生,被如来藏所持,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部分不能不属于全体。譬如手臂是从身体长出来的,而且不能分离而运作,必须依附在身体上才能运作,手臂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说手臂不是身体。
乃至识蕴与空性如来藏的关系也是如此,识蕴前七识(在小乘中只说是前六识,第七识末那识只说是意根)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前七识。因为空性是与祂所出生的这七识以及根身、器界万法相依,才能在三界中现行运作的。空性如来藏不能离开这七识心而在三界中运作,前七识妄心也不能离开第八识真心这个空性如来藏而独自现行运作。一切唯心,一切是一,是一个整体。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不必急着取证涅槃而入灭,要继续进修;把如来藏里的有漏有为法种,转变成无漏有为法种,就不必取证无余涅槃也可以解脱,而且是究竟的解脱,因为成就了解脱色,有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能够利益众生而永无穷尽。
解脱色就是已经断了烦恼的色身,如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萨和佛的身体,诸佛的庄严报身和千百亿化身等。
○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又叫一声舍利弗的名字,提请他注意,因为下四句是一个小结,要进一步说明空相背后那个空性的具体特点——中道性。当你现前观察到实相境界的中道性的时候,就是中道的观行,简称中观。
○是诸法空相:
色蕴的法相无常,刹那变幻,其它四蕴(即妄心)的法相也无常,终归于空无,并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所以都只能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虽然也是空,可祂有真实的体性,所以不叫空相,而叫空性,有时就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其法相都是空,所以说,这一切法的法相都是空相。
产生万法的总根源真心如来藏之所以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不但因为祂有真实之体,还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功能作用存在,这些功能作用就体现于世间及出世间的种种有为境界之中。
因为空相变化不停,所以只是暂时的假相。譬如我们的眼看不到真相,我们永远看不到真正的颜色及万物的本质,如果不开悟,我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是不断变化的假相。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我们永远只知道部分,而不知道全体。所以,我们所认识的诸法——万事万物,并没有真实性。
我们只有先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简称蕴处界)的虚妄部分弄清楚以后,才有可能想要去证得另一个真实不坏的心。证得真实的如来藏心以后,才会更深地确认蕴处界的虚妄,才会进一步了知,虚妄的蕴处界等法,也是真实不坏的如来藏的一部分,不必厌恶蕴处界,当发心再度受生,世世常修菩萨道,广利众生,直至成佛。成佛之后,继续利益众生永无穷尽。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虽然如此,但空相的本质就是空性,性相不二,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独具慧眼,必然照见五蕴皆空,在见到现象的当下,就见到实质。
这个空性,这个实质,祂有什么特点呢?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中道。因为世间法的特点,必落断、常两边。而祂是出世间法,必离两边。也就是说,凡是落在两边的法,就是世间法;凡是不落在两边的中道法,就是出世间法,就是佛法。世间法唯从现象上着眼,唯有出世间法,才能在本质上着眼,所以叫慧眼。
不生不灭:中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祂永存,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因为祂正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因为祂永存不灭,所以真实。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的。生和死的概念,在世间法里,本来就是对立的,生就不是死,死就不是生。但妄心如果依附于真心,把祂算作如来藏的局部功能性的时候,就也没有生灭可言了。再说,生灭只是众生的妄想,一切法无我,谁生灭呢?
譬如这一辈子的色身灭了,与色身共存的知觉性也灭了,投胎以前,中阴身生起,知觉性又出现了,一旦投胎,这个知觉性永远断灭了;但是到了下一辈子,在胎中六、七个月(最早可能会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另一个全新的、不同于此世的觉知心又出现了。
如果不依附于真心如来藏来说,六识妄心的知觉性,就是有生有灭的法,因为不能去到未来世,因为夜夜都会断灭,因为除了眠熟无梦断灭外,其它四种情况下,如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也一定会断灭。而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意根第七识也断灭了,第七识也是可以灭的法。所以只有如来藏真正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中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祂非垢非净,不能说祂一定垢,也不能说祂一定净。垢是烦恼,无烦恼就是净。《胜鬘经》说:“自性清净而有染污。”这个空性,说祂不垢,是说祂的体是绝对纯净的,因为祂根本就不分别六尘诸法,根本就与任何的烦恼都不相应;说祂不净,是说祂的体内含藏的,不仅有无量无边的无漏法种,还有无量无边的有漏法种,有漏就是不净。只有到了佛地,佛地的第八识,才完全纯净了。所以众生位的第八识如来藏,一定是不垢不净的。
不增不减:中道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祂不存在增减的问题,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空性无大无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因为空性根本无任何形相,里面所含藏的种子——功能差别——也没有形相。所以空性不会因为大象、鲸鱼的身大而大,也不会因为蚊子、细菌的身小而小,或者说,祂可以随缘,随身大小而大小,因为不论身大身小,祂都遍身而住。
另外,就是祂所含藏的种子,总数不变。虽然说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变种子的过程,其实恶种子消灭一个,善种子就必然相应地增加一个;善种子减少一个,清净种子就必然增加一个。种子的总数也不增不减。
什么叫种子?种子也叫界,也叫功能差别,是收藏在真心第八识如来藏中的各种潜在的功能。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是种子变现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只是扬眉瞬目,也要靠一系列的种子不断从第八识中流注而出才能完成。
种子都有哪几类?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法。
前面讲过,依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可分为:有漏有为法种、无漏有为法种及无漏无为法种。无漏无为法本身并无种子,因为其没有任何功能作用;但对无漏无为法的表达、思维、体证等,仍然是有种子的。
依性质而分,有善种子、恶种子及无记种子,此三皆属染污种子,和染污相对的是清净种子。
依百法来说,有心王法种子、心所法种子及色法种子。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则没有种子。
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暂不赘述。
禅宗六祖:
初祖达摩大师,在中国是第一位祖师,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
以上讲的是真心、妄心和合的诸法空相,下面则仅从真心的立场来说诸法空相。从下一句“是故空中无色”开始,到“无智亦无得”,都在讲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当然,也是讲八个识和合运作时第八识的自住境界。
空性没有烦恼,所以空性就是涅槃,涅槃也是空性的异名。
涅槃就是第八识的自住境界。这里的空,与“色不异空”的空,其实还是一个意思,还是指涅槃空性如来藏,不论祂独存,还是与祂所出生的前七识一起和合运作,祂都住在自己的境界里,不改其性。祂的境界是什么呢?即无任何世间境界,以无境界为境界。○是故空中无色:所以在这个无境界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色蕴。为什么?因为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色蕴是众生业力和妄想的产物,若无妄想,十方世界应时销殒。这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色蕴都消灭,而是说色蕴本来就虚妄不实,本自空寂,何待消灭?需要消除的,只是妄想和执着而已。
○无受想行识:这是说其它四蕴也一样,并无独立性,唯一空性,圆陀陀,光灼灼,湛寂常恒,涵盖一切,无有任何分别。
○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六根,没有六入。
六入就是根、尘相摄相入,根尘互相发生作用了,根尘相触就会生识。
○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六尘。加上六根,即是十二处。空性的境界里没有十二处。
十二处:就是能够生识的十二个处所,即六根、六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
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根可以对尘、摄尘、入尘。有扶尘根、胜义根两种。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是根所对、识所知的境界。有外六尘、内六尘之别。
六识:眼识、鼻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根尘相触时第八识所出生的六种不同的分别功能。
根分两种:
1、有色根,是前五根。
2、无色根,是第六根,又叫意根,即大乘所说的第七识,名末那识。
前五根又分为扶尘根和胜义根两种:
1、扶尘根:必须要依靠粗糙物质才形成的根,如眼睛等感觉器官及其传导神经。
2:胜义根:指大脑中枢中通过传导神经接收到从外面传进来的信息,在大脑皮层再现外六尘影像象的各中枢系统。如眼根的胜义根,大脑视觉中枢,耳根的胜义根,即大脑听觉中枢……
六尘:有内、外之别。前五根所对、所触的是外五尘,前六识所分别的是内六尘。意根即对触外法尘(外五尘的变动),也对触并分别内法尘。
色尘:即眼根所对所触、被眼识所分别的境界。
声尘:即耳根所对所触、被耳识所分别的境界。
香尘:即鼻根所对所触、被鼻识所分别的境界。
味尘:即舌根所对所触、被舌识所分别的境界。
触尘:即身根所对所触、被身识所分别的境界。
法尘:即意根所对所触、被意根及意识所分别的境界。
外尘,外面的六尘叫外尘,又叫外相分,外五尘是五扶尘根所对所触的境界,外法尘是意根所对所触,也是意根所分别的境界,外法尘只是外五尘的变动,并无实质。
内尘,在大脑中枢现起的与外尘相同的影像叫内尘,又叫内相分。内五尘是五胜义根所对所触的境界,也是前五识所分别的境界;内法尘是意根所对所触的境界,也是意识所分别的境界。前五识只能分别五尘的粗相,第六识透过内法尘既能分别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五尘的细相。只有内法尘才是意识直接分别的境界,就是说,意识所作的全部工作,都是透过分别内法尘来进行的,意识的所有境界,只是内法尘的境界,纯粹是梦幻泡影。
法尘:有内外两种,如上所说,外法尘是外五尘的变动,这种变动只能被意根第七识分别,并不是意识分别的对象。当外五根对外五尘时,第八识在五胜义根上就同时显现了内五尘,并显现了和内五尘相同的另一种影像,供第七识进行全面的但极粗略的分别,及供第六识进行或粗或细的各种分别,那便是内法尘。第七识、第六识不能直接分别前五尘,必须透过法尘来分别。
此内法尘一旦出生以后,就会同时成为种子保存在第八识中,成为法尘种子,即一般人所说的记忆数据。当因缘和合时,某些相应的法尘种子就会再现为法尘,供第六识进行比对、识别、思维、判断等,以便及时向第七识提供其比对、识别、思维、判断的结果,供第七识及时做出决定,发放指令。
在某些特殊的应急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第七识还可以不通过第六识,直接根据祂所发现的外五尘的重大变化(即外法尘),依照保护自我的强大本能而直接下达指令。执行指令的是哪一个?是第八识。为什么第八识可以执行指令?因为只有祂能实时了达第七识的心行并执行指令,令相应的种子毫无差错地流注出来,变为现行。
记忆再现的则都是内法尘。比如:你看见一只凳子,当你甚至还没有叫出凳子这个名字的时候,凳子的影像就已经存进了大脑的记忆中。后来凳子即使不在面前了,但记忆中凳子影像的种子还在,所以可以随时再现为内法尘。正因为如此,意识才有比量,才可以了解细相,即详细情况。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影子世界之中。所以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且不说外面存在的一切并不真实,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直接感受外部的存在。现在我们只来说说我们了解事物的过程。有四重幻影。以看见一个人为例。
第一、当你的眼睛面对一个人的时候,眼睛(眼根的扶尘根)如一架摄像机,立即摄取了这个人的影像,这个影像,首先呈现在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是上下颠倒的影像。这个颠倒的影像,当然不是外面的那个人。这是第一重幻影。外面的那个人是外色尘,这个幻影也还是外色尘,也叫外相分色尘,或色尘外相分。
第二、视网膜上的这个影像信息,通过视觉传导神经,被立刻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眼根的胜义根),在那里再现这个影像,但已经被调整过来了,不再是倒像了。这是第二重幻影。这个幻影,才是被眼识所分别了知的,叫做内相分色尘或色尘内相分。我们全部的感知,都是建立在这些内相分上的,所以说我们生活在影子世界中,因为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外相分。
第三、在眼根的胜义根——大脑视觉中枢出生色尘内相分的同时,还出生了另一个相同的影像,被意识所分别了知,此即法尘,叫色尘内相分法尘。这是第三重幻影。这个法尘非常重要,因为前五识的特点是,眼识只能分别内色尘的粗相,既不能分别细相,也不能分别其它的内尘,其它四识也是如此。
意识则不然,透过内法尘,祂不但可以分别全部内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其细相。为什么?1、因为第八识在五尘内相分上,都会同时出生相应的法尘内相分;2、第八识中过去相应的法尘留下的种子也会适时显现而供意识对比。前五识只有各自的现量境界,所以只能了知粗相,而意识因为还有比量境界,还能对比,所以还能了知细相。
第四、如果当那个人离开了你的视野,你的脑海里还可以清晰地浮现出那个人的影像,这已完全是回忆,这了是第四重幻影。如果这个人是个熟人,你刚才的新印象,就会归档,自动储存在关于他的那个档案中。当你回忆这个人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刚才的印象,一些相关的、综合的印象也会浮现出来,比如你们过去的一些交往,这个人的性别、年龄、音容、笑貌、学历、家庭、工作、业绩等等,如果需要,都会呈现出来。有时甚至不需要,也会自动跑出来。
为什么?是因为启动这些记忆的第七识有执着,祂会按照惯性发出指令,使第六识无法立即控制。这第四重幻影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再现的时候,也许就有各种变化。或由于时间久了,再现的影像模糊不清;或由于有类似的人或事,再现时发生错误;或由于感情的加入,再现时成了另外一种印象。我们回忆往事,计划未来,写小说,搞创作,都是在一系列幻影中驰骋,佛说这些都是“法尘分别影事”。
问:晚上睡觉时,灯突然亮了,人从睡中醒来。这件事是怎么完成的?
答:我们睡眠时,有两种状态,一种有梦,一种无梦。沉睡无梦时,前六识完全断了,因为什么也不知道了。而意根第七识则从来不休息,透过法尘监察着身体内外的全部情况,巨细无遗(因为第七识遍缘一切法)。意根第七识永远醒着,永远同第八识和合运作着。在大乘来说,这两个识永远不休息,连一剎那的暂断都不曾有过,直至成佛。
问:眠熟无梦时,意识是怎样又产生的呢?
答:以突然灯亮为例:
1、当灯突然亮的时候,光亮在视网膜上出现,成外色尘。
2、此重大变化之外法尘被意根第七识所触,依祂执着自我、保护自我的强大习惯,决定要了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3、第八识了知前七识的心行,以自己一切随缘的习气,立即知道了第七识的这个决定。
4、于是第八识流注风大种子,将此外相分色尘之信息通过视觉传导神经即刻传到大脑视觉中枢,显现为内色尘。
5、与此同时第八识出生相同的内法尘。
6、第八识也立即流注第六识的识种,识种变现行,意识得以重新产生。
7、第六识作意要眼识配合,第八识了知第六识此心行,流注眼识的识种,眼识亦随即产生,人就醒过来了。
8、意识产生的第一刹那,唯触光亮之内法尘,,盲无所知,谓之率尔初心;
第二刹那,可与第一刹那之法尘进行比对,谓之寻求心;
第三刹那,才能了知,谓之决定心。
9、意识之识种继续流注,法尘之种不断现行,意识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人也彻底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