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才真旺姆关于出家的那点事

发布时间:2024-03-11 04:08:37作者:经藏网
才真旺姆关于出家的那点事


自幼外婆信佛,但也是大家所谓的“迷信”,停留在仪式之上,并没有真正学习佛法的道理。小时候跟着她拜佛访寺,虽没有太大感受,但也是一个缘起的形成。
09年4月,我大二,开始没来由地亲近佛法。独自去市图书馆找佛法的书籍来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图解密宗》,在牛皮纸的本子上做了很多笔记。

然后开始浏览一些佛法论坛,请来楞严咒每天诵读,也产生很多感应甚至奇迹,并有着明显的消业现象。但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渐渐发现,自己读经学佛还是无法解答我的诸多疑惑。
因缘巧合之下,我开始慢慢被其他修行领域吸引:西洋占星、灵性修行、水晶、塔罗、外星文化……真是各种法门接触了一个遍,也上过一些心灵成长的课程。这确实给了我一些感悟与成长。但还是在根除烦恼及解答宇宙终极疑问上,我渐渐发现这些方法的无力。在重重疑惑里,我和朋友同时醒悟,还是佛法最究竟。那时我在博客上写,宇宙啊,赐给我一个师父吧。一周后,2011年2月,我便遇见了上师。现在回忆起来,皈依上师三宝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温馨的一天。同年8月,从上师所在的神山回来之后,我依教进入索达吉堪布的“菩提学会”学习,才算一点点明理,逐渐深入佛法。

2、为什么会选择出家?

很多人佩服我出家的“勇气”。我常常回复说,就像有了金子自然扔掉废铁一样,根本不需要任何勇气。当我们逐渐进入佛法,通过学习、观察、实践,你会发现佛法句句真理,并真切臣服于佛法广博无边的智慧。那时,做出这个决定一点都不难。如微博中所写:
“每每有人问我为何会出家,总是不知该怎样回答。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亦不存在什么逃避。原因里,有对人生与轮回之苦的体悟(出离心),有为众生拔苦之渴望(菩提心),有对宇宙终极实相的探求(无二慧)。最后只能回复一句话:我出家,是因为佛陀说得对。”
当然,每个人因缘不同,不是所有学修佛法的人都会出家。通过佛法降低烦恼,在家做一个好人好居士也好。能够让自己安宁自在的生活,何乐不为呢。

3、“才真旺姆”这个微博名字是谁取得?有什么含义吗?

“才真旺姆”是我出家后法名的藏文音译,翻译过来是“持寿自在母”。是剃度那天大恩上师所赐。上师会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取不同的名字。出家前做居士时的法名是“慈诚卓嘎”,“持戒白度母”之义。

34、出家这个决定是受家庭影响,还是自己某一刻的顿悟,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2012年7月,我第二次上神山。彼时并没有出家的想法。而上山之后,惊如上岸,一看山下,满满的全是漩涡。之前在世间,因所有人都在漩涡里转,一个赶一个,难有发觉,临至圣地,才突晓差别。记得那个早上,我在神山湿漉漉的清晨醒来,听见上了岸的自己说:我再也不想下去了。”这是微博里对这个问题的描述。
但是当时,虽然不想下山,也不想出家,因为知道自己心并不稳定。但是自己同时又很清楚,不想出家,是因为自己福报不够、业障太重所致。出家是需要大福报的。但在哪里集资净障最好?当然是在山上。于是我决定一直在山上待到能出家为止。
后来我和几个道友被上师派到上师的家乡学习藏语。非常美丽的一个藏地村落,加持很大,每天一打开窗,就能看见亚拉雪山。我百度了一下,“亚拉”是“舍得”的意思,有得要先有舍。一个月后,心已经从高山瀑布变成静水流深。之前刚上山时问上师,我可不可以出家,心里特别忐忑,就害怕上师让我出家,上师就回答:“哦……慢慢来慢慢来……”后来心定后再打电话问上师,我可不可以出家,心里一样特别忐忑,害怕上师不让我出家。上师回答说:“哦!很好的!很好的!”高兴的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拉着当时尚未出家的图丹蒋扬师就跳起来。蒋扬师是87年的,从山大研究生考取了南大博士,也是在那时发现自己本来就想出家,读什么博士。我们同一天剃度。

5、每天都吃些什么?自己做吗?

自己一间房子,自己做。常常停电,就拾柴烧火。菜由寺院统一下山采购统一分发,以白菜土豆为主,其他菜也会有,断菜的时候,便以糌粑或野菜为主。
这里虽然赶不上汉地条件,但相对于藏地其他寺院已经好很多。就是冬天麻烦些,要考虑菜的防冻问题,但还是常常被冻坏。比如土豆,最好是提前埋起来,不然几天后就冻硬了,太阳一晒化成蘑菇一样软软的样子,皮一剥就下来。去年预备过冬的土豆都冻坏了,就花几下午时间去皮、切条、用盐把水煞出来、再炸,这样就可以存放很久。有时没时间做菜,就直接抓一把来一炒就好。

6、还会还俗么?

如微博所说:“你知道,当一个人已经醒了,就不可能再像睡时那样去执着梦境了。”也提到了在电影《黑客帝国》里莫斐斯让尼奥从红色和蓝色两个药丸中选一个,选蓝色的就可以在虚幻的世界里忘却一切,安静地活着;选红色就会发现世界的真相,但要面对各种挑战。在这两个药丸里,我们选择的是后者。但是发现和《黑客帝国》里的真相比较,我们的真相要美好多了。哈。

7、做出出家决定后,以前的社交圈子怎么处理?还经常联系么?

最初出家时,因为心还不稳定,便断掉了大部分联系。后来随着内在的平和安稳,又感于佛法无边的利益智慧,非常想与更多人分享。13年5月,父母知道我出家之事并同意后,便恢复了微博,又因朋友需要一步步恢复了微信、人人、QQ。上师对此也表示支持。很多曾经的姐妹在各自的微博里说,在生活忙碌的压力与琐事中,有时一想到在这片纯净剎土安然修行的我,就会感到安心。
“记得庆毅说,他是一个守望者。而如今的自己,亦甘愿担当起这样的角色:在这方净土支起一盏灯。所有漂泊的你们,若累了,就回家吧。”这是我给他们的承诺。当然,你们也一样。

8、现在怎么看待亲情?多久和家里联系一次?

因为非常感恩父母亲人给我的生养之情,所以要最大程度的报答他们的恩德。若无有来世,给他们今生的衣食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已通过种种探寻发现确有来世无疑,那我要不要管?当然要管。所以我不仅要给他们今生的安乐,还要让他们生生世世都安乐。而对于一个大乘佛子,亲人的范围已然更广,所有众生都是我的亲人,所有亲人的安乐我们都要管。
“在世间时,每每发觉父母渐老,内心总会升起巨大的难过与恐慌。而如今出家,念及此事,反觉安宁笃定。也许,我想我已经可以把一份永不失去的﹑最好的东西给他们了。今逢中元,亦名报父母恩日。而包括你们在内的,我生生世世所有的父母。我也要把这最好的东西给你们。这是我的誓言。”
小时候其实和父母关系较冷淡。他们很忙,极少有交流沟通。反而自己出家、父母也学佛后,比任何时候关系都紧密。常常电话,或者在微信上联系。母亲参加佛法学习,不明白的问题会问我。父亲看到好的佛法文章,就转发给我。我们的心,现在才是真正到了一起,并不再会分离。

9、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小时候没有明确的梦想。只是好似有一个观察者,在体内一直醒着,从有记忆时便清冷明白的看着这个世间。很小的时候坐在姥姥自行车后座上,想着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小学时自己骑车上学,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的人群中,我俯看着周围麻木的人群,好像看着一群深海的鱼,疑惑着为什么他们沉迷的那么深。所以若一定要说梦想,就是希望了达这个宇宙的真相吧。

10、能简单介绍下现在每天的生活功课么?

早上五六点左右起床,各自做早课,八点共同上课听法;十一点左右下课,午饭;下午一般两节藏文课,有初学者,有翻译班,我负责教学。寺院有活儿时就要去做,尤其夏天居士多时,常常连轴转着忙碌。没事儿时下午四五点就回到自己的小房子里,我过午不食,省去晚饭,就看书背诵,准备第二天的讲考。有时晚上没电,就点上灯,做晚课。
“下雨的春天的晚上,在清油灯暖黄色的光里,听雨水悉碎打在帐篷上。感受此刻的甜蜜与温柔,带着宁静清明又无可寻觅的心。那么多生世里的那么多雨夜,有几个可以如今夜般如此的安宁澄静?心事了,牵挂无,尘世远,情线绝。只是在这里。一个人。在这神山的环抱里。有着略带疲惫的安心。”

11、在家修行、出家修行区别在哪?

“‘出家菩萨观在家,犹如暴风不暂住,亦如妄执水中月,分别计度以为实。’读此《心地观经》四句,深如己感。经言暴风,吾常喻旋涡。世间之人,心念念随境而转,无有刹那停歇;更认妄为真,自缠自缚,喜怒沉沦,苦苦冤枉。今出家一载,尘埃始落,心澜初平。方知寂乐真味。”
“借由出身体的家,达到出烦恼的家。以前在家时觉得在家也可以修好,出家之后才知道差别天地之大。经论里说,只有登地菩萨才能做到在家修行而不被境转。凡夫须择静地而安之。”
在家修行如陆上行舟,有太多身不由己。出家修行如水上行舟,“离恶境故惑减轻,无散乱故善自增。静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所以我很佩服在家修行的居士们。因为要面对这么多生活的琐事和外境的干扰,他们明显需要格外强大的心力。

12、普通人理解的出家是看破红尘了却尘缘遁入空门,这种理解恰当么?您怎么理解“出家”?

“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也可以这么理解。但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听起来总有些凄婉避世的小乘意味。如梁启超先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所言:“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
就像世间人为了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先要在学校进行专门的训练,提升自身能力一般,在我看来,寺院亦只是一个学校。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入世度化众生,所以我们先要通过修行,令自己慈悲、智慧、能力具足,出家就是为了拥有这样“专业”修行及弘法的机会。
对于一个大乘佛子,众生皆为父母,怎能自己安乐让父母受苦?所以我们要报恩,更要以最好的方式报恩——将他们皆安置于解脱生死轮回的坚地。

13、现在的生活和预想中的感觉有落差吗,有没有被人质疑是作秀?

没有“落差”,有“升差”,哈哈,就是比预想中好多了。在静地一心修行,自己成长的速度超过自己的想像,所以一年多后就可以被上师派下来尝试着弘法了,弘法时也比较顺利圆满。
只要与我们见过面、交谈过的,基本全都没有质疑,因为我们真的很真诚,佛法真理本身也不怕被怀疑。但是网上质疑的声音较多,尤其是我在网上所谓“火了”以后,每天面临着各种的指责与误解的声音。其实也不怪大家,因为现在人们了解正统佛法的渠道甚少,而且如今末法时代,一些寺院和出家人也确实不让人起信心。但是越是这样,我们越有责任去做一个好的、如法的出家人,重新建立起出家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14、剃度一年多了,有过的不适应么?

没有呀。反而在城市里生活,一直让我不适应。一放假就回东北老家青山绿水的村庄,要回济南的时候就会哭,喊着我不要回城市。现在到山上,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是对我是如鱼得水,才是回家一般。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我们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对自然与真理的追寻,摒除没有必要的物质欲求,回归纯粹的生活状态。在那种状态里,我们才能更加贴近自己的心。
“当学会了品味白水,便不再喜欢饮料;当吃惯了清食淡味,便不再热爱香浓;当居久了陋室静处,便不再羡慕繁华。兽般的欲求一天天减退,身体与精神获得洁净与解救,那个时候,作为一个人的特殊性才开始显化--在粗俗的感官享受之外,我们存在着与宇宙大乐连接的可能。”
这次下山弘法,除了放生讲法很少出门,偶尔出门去周围寺院转转,回来就大伤元气。很多居士来山上对我说:“真佩服你们,山上这么苦,你们也能过得下去。”我就说:“我更佩服你们,轮回那么苦,生活中那么多烦恼,你们也能过得下去。”哈哈。

15、这一年多是怎么度过的?主要做了什么?

回答类似于第10题,每天都很充实,上课、教藏语、翻译、干活儿。有时有法会,就要准备与进行法会,有时居士上山,就要讲法、与他们交流。
因为寺院现在还在建设中,所以我们也要进行大量的劳动,建房子、扛木头、铺草皮、扛米扛面、铲地运土,包括法会时的做馒头、炸油条等等,粗活儿细活儿都会做。现在很多姑娘都喜欢自称“女汉子”,其实真正的女汉子都在僧团里。“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讲得出佛法,盖得起木房。”山下的姑娘们有几个能做到的?

16、这一年最大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太多了。最重要的是,越来越感受到上师三宝的力量和加持真实不虚,上山后自己都惊讶于自己改变之大,而我每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来自上师三宝的加持。很多事,比如出家一年就能下山弘法,这凭借自己现在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或者做不了这么好的。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问我为何感受不到?其实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但是如果我们把门窗紧闭,阳光也是进不来的。所以“信心”其实非常关键,有一分信心就会有一分感应,窗户打开一点,光线就会进入一点。很多人埋怨佛陀不救度现在的灾难。其实佛陀一直在伸着手,试图把我们从火坑里拉上去。但是我们自己不伸出手,佛陀又有什么办法呢?

17、躁动的社会中,怎么让内心归于平静,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次下山,和很多朋友都有聊天。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只要是没有学习过佛法的,都给我们倾诉了诸多苦闷。这个社会里,穷人有穷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苦,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苦,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苦,随便拉一个人来,都能讲出一堆苦。
我觉得大部分人苦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不知道知足与感恩。我们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不断的往前赶,总是一直盯着自己没有的那点儿东西看,却忽略了自己拥有了多少。这个世界名为“娑婆”,娑婆是“缺憾”之义。在这个世界里,缺憾是无有穷尽的,而人们的欲望无穷尽,因此烦恼也无有穷尽。如果我们不在当下停下来,去欣赏一下一路匆忙赶路的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风景,我们到底有着多少宝贝在车厢里从未被发现,就永远不可能拥有幸福。幸福不在未来的某个点。幸福就在当下,现在的你,就已经很好,就已经足够。其实我们哪里都不需要去。只需要在当下安心。
还有比较根本的一点。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把快乐和幸福寄托在外境之上,比如工作、家庭、孩子、美貌、男女朋友……有了他们,我们就幸福了。而这相当于我们把快乐的主动权交给了外在,所以一旦外境改变,那我们的快乐就没了,多么不靠谱。而“诸行无常”,外境一定会改变,而我们又对其有执着,改变和执着带来的反差就叫“痛苦”。这也是佛陀说的“有漏皆苦”。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记得:真正的快乐只可能来自于内心。就像佛经里说的:“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大地铺上地毯,但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穿上鞋子。”意思是我们不可能让外境时时事事都如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内心不再被外境所转。而如何在内心建立安乐感?就要跟着善知识和道友,去系统的闻思修行佛法,而且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这样,我们才能把快乐的自主权夺回来。
有一句话是:“人生就像开车,不能只会踩油门,还要会踩刹车。”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人生阶段,我们都需要停下来、静下来,自省、观察、调整、补充,再继续上路时,就不至于偏得太远。

18、怎么看待之前的生活?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什么不同?

一方面其实也感恩之前的生活,一直忠于内心的寻找,让我走到了这里;一方面又觉得之前的时间还是浪费得太多了,如果能再早一点出家就更好了。
不同非常的大。于己,内在越来越安乐、平和,知道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于人,可以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当然,做得还远远不够。

19、你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做一个自我评价。

我把“以前的自己”定义为09年开始修行之前的自己。
那时的自己内心格外纠结。情绪起伏很大。打开衣橱,都是黑灰的衣服,好像在黑色里自己觉得很安全。现在,你们看,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后来临出家前的我,衣橱里已经没有一件黑色衣服了,都是彩色的。因为希望让别人看见我能快乐一点。以前的自己就是一个“把快乐寄托在外在”的女孩儿。就像莲师所说:“那些不知道因缘之事皆是无常的人,将永远不可能停止哀伤。”

20、你设想或理想中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具足所有的能力、用更多的方式去度化众生,分分秒秒都可以尽力帮助众生。
一方面,是希望让佛法的弘扬年轻化、多元化,打破一些僵化的局限,用更多的形式让大家亲近佛法、了解佛法,与每个人的生活接轨。韩国有一位慧敏僧人,是伯克利的学士、哈佛的硕士、普林斯顿的博士,他也是24岁出家,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他在韩国访谈节目里说(推荐大家找来一看),不想做一个住在深山、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的“高僧”,而希望能做一个“小区僧人”。这也是我的一个目标。佛法在大家的眼里,是一个背着手板着脸、严肃无趣的私塾先生的样子。而我希望让佛法变成温柔的母亲、慈爱的父亲、贴心的姐姐、活泼的弟弟,成为我们可以随时聊天、解惑、分享的亲人。
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广传净土法门,尤其要把净土法门带到更多的农村去。记得出家后,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家乡菏泽某个村庄刚建立起一个寺庙,但是没有出家师父,让我询问上师可不可以派师父过去。上师慈悲,派了寺院的大法师前往,后又亲自去做了加持。
去的师父给我短信说,那个“寺院”,是一个圆形建筑,一进门是佛陀,再往里有玉皇大帝、老子、孔子、土地神……各路神仙全都有,所念修的也都是九天老母一类仪轨,那里的村民善良质朴,盼师父去指导如盼甘霖。接到师父对那个寺院描述的短信,我在山上自己的帐篷里哭了好几个晚上。村民们肯拿出自己的钱来集资建造这座价格不菲的“寺院”,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快乐!然而因为没有遇见正法,他们的方式又那么让人啼笑皆非。乡村里的人,尤其是老者,大都善良淳朴,说什么都易信。但是却没有人去给他们讲。毕竟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啊!看着这些与己相连的亲人,默默来,又默默走,白白浪费了这个宝贵人身,而下次解脱的机缘遥遥无期。所以特别希望自己能把简单易行又无比殊胜的净土法门广传到农村,利益更多善良的乡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