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具特色的观音文化 (图文)
发布时间:2024-02-19 04:06:58作者:经藏网观音信仰是随着印度佛教北传至我国后,特别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对观音信仰进行了经典的译介,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她是我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菩萨,以其修观音法门而悟道,证观音法门得大自在,观世间音寻声救苦,因而名为观世音菩萨。
据《大悲咒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前即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她为了更方便度化众生,示现为菩萨。
据学者们考证,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它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象征着慈悲与善良,被尊奉为双马童神。佛教创立后,尤其是大乘佛教兴起后,神马驹逐渐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称马头观世音(佛教密宗至今仍供奉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以后进一步被塑造成为一位威猛伟丈夫相。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我国老百姓便把马头观世音当做救苦救难的神予以顶礼膜拜,由于民间各种关于观音灵感事迹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南北朝以后,观世音菩萨逐渐被塑造为唯一以女性形象出现的菩萨。
观音形象崇高伟大,一经中国化、艺术化,便深入民心,观音信仰长盛不衰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著称。这正是大乘佛教入世度生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结合,极易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它是一种内在道德美。从其外在的表象来看,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形象最为特殊、最为丰富多彩的菩萨,从佛教传入我国之初的伟丈夫形象到南北朝以后形成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
这种创造绝非偶然,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妇女广度众生,她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用以弥补佛像中缺少女性形象的不足,充分地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增加其感召力,又有艺术家对中华民族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根据佛经对观世音菩萨神通妙用的介绍,如说她有千手千眼,能以32种应身方便度生等等。因此,历代大量的雕塑、绘画对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如各大石窟及佛寺之中可见到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四十八臂观音、千手观音、海岛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形象多达近百种。它们较好地表现了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大悲愿行,同时在艺术上充分展示了大菩萨的妙相庄严。观音道场的建立,观音法会的定期举行,成为了观音信仰长盛不衰的增上缘
公元916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欲回国,不想行至舟山群岛便屡为风浪所阻,于是慧锷便将观音像就地安置在普陀山,建不肯去观音院供奉。由此人们便认为观音显灵,进山朝礼者络绎不绝,于是普陀山逐渐形成为中国的观音菩萨道场,千余年来,去普陀山朝拜南海观音成为了观音信仰者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每年普陀山都要迎来大量朝山者,1994年前来朝拜的人达100多万。尤其是观音菩萨香会(或称庙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期间更是香火旺盛,不仅大大繁荣了观音文化,并促使观音信仰进一步中国化。至于遍布全国各地的观音寺、观音洞或观音殿,各地信教群众也常在一年一度的观音诞辰、成道、出家的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些都大大促进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观音形象的中国化、艺术化,使她成为了中印文化结合的典范,成为佛教慈悲精神与儒家仁义之教相结合的象征。因而观音信仰的发展对于化导、抚慰人心、稳定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观音信仰的发展,也拓展、丰富了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意境、内容和成就。例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观音的影响随处可见。又如雕塑和绘画艺术,我国的观音像作品不仅数量、种类异常丰富,而且在艺术水平上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我国艺术家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观音信仰增进了中华民族与印度、日本、韩国、越南等邻国以及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在中国历史上,观音像常被作为友好的使者和尊贵的礼品相互赠送于各国和各民族之间。(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