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愿生心与菩提心之关系:未发菩提心有愿生心可往生,愿生心即菩提心,愿生心摄菩提心

发布时间:2024-03-26 04:06:50作者:经藏网
慧净法师:愿生心与菩提心摘自弘愿寺 《阿弥陀经》讲义-慧净法师 大乘佛法皆极为重视菩提心,视为成佛之本。净土是大乘,其殊胜在于:即使只为自身离苦得乐而没有普为众生利益,愿往生者也必往生;一旦往生,自然发起广大菩提心,成就广大菩提行。 净土法门中,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分开而谈,则愿生心比菩提心更重要,菩提心随人根机有发不发,愿生心则尽十方众生必不可少;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合而论之,则愿生净土之心即是菩提心。 只要有愿生心必得往生之经证与道理如下: (1)由弥陀誓愿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众生,只要真信愿生而念佛,必得往生;并非限定发菩提心者才能往生。 (2)由世尊劝嘱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闻名愿生,皆得往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观经》“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之文: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有此三心,必得往生。三心即是真实深信而愿生彼国,同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本经世尊三次劝愿,说“已今当愿,已今当生”,也不要求发菩提心。 (3)由极乐立名可知。 《阿弥陀经》言: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言: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往生论注》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阿弥陀佛建立净国,立名极乐(安乐),目的在于救度苦恼深重的罪业众生悉得往生。此等众生,罪深业重,众苦所逼,为自身离苦得乐则情真意切,普为利济众生之心则至虚至弱,听闻“极乐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信者自然欣欣乐往。 这也是世尊开说《观经》的缘起。韦提希夫人作为一切凡夫的代表,并未发菩提心,只为自身离苦而求生净土。如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4)由名号果德可知。

《观经》下辈三品,造十恶、破戒、五逆重罪,未发菩提心,仅以称佛一声、十声往生极乐,即是因为名号本身具含阿弥陀佛一切因行果德故。 (5)由往生例证可知。 古今多见愚夫愚妇之类,不闻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只愿生净土,老实念佛,皆得往生。 (6)又,发菩提心者无过普贤十大愿,然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毕,说“愿生偈”言: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即是以普贤十大愿导归愿生极乐一愿,以愿生极乐一愿摄尽普贤十大愿。故知:愿生心为菩提心之极。 (7)又,菩提心为未成佛之因心,彼佛名号为已成佛之果德,果德自具因心。称名愿生众生,即使自己没发菩提心也有菩提心、菩提行、菩提果,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知愿生心自摄菩提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